分享

指向对话的阅读:重塑儿童语言表达的高塔

 GXF360 2017-07-09
指向对话的阅读:重塑儿童语言表达的高塔

指向对话的阅读:重塑儿童语言表达的高塔

张礼霞

关注莫言获奖的文学价值时,众多评说中,龙应台的评述最应当引起我们教师的深思。她说:“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很好的阅读建议。”这对语文教学改革,尤其是对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建议。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根植于大阅读的语文学习体系,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学语文,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还应注重学生通过阅读的积累发展语言表达。

一、从阅读到言语输出,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

阅读就是要为语言的输出服务,阅读要把读的内容、时间和空间自由都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易于他们针对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彰显个性、弥补自身的不足,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密切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以往的语文教学曾经出现过以“积累”和“理解”为重点,这从儿童语言的心理过程看都有其片面性。语文教学虽提倡多读多记,积累语言材料,但不能忽视语言理解对于语言存储的作用,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也不能光理解,忽视语言运用的训练。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博士曾经说过:理解一种语言是如何运用的,与学会如何使用这种语言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区别。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他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也不是看他积累了多少好词佳句,而是看他能否熟练地运用这种语言。由此可见,语言理解是基础,语言积累是准备,语言表达是飞跃。所以,根据儿童掌握新语言的发展规律,儿童首先要经过大量阅读,提高理解能力,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特色。

二、从阅读到对话,让儿童语言焕发生命的活力

学生有了海量的阅读积累,教师自然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训练学生的运用能力,为了让学生尝到阅读真正的妙处,我们从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一) 以生命感悟激活经典中属于儿童的语言基因

传统的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我们把这些经典取其精华,引导孩子阅读交流。经常诵读的孩子在自然的言语熏陶中语文能力会增强,能引据经典,出口成章。我每天早晨用10分钟时间,专门给孩子们讨论交流。比如,二年级孩子阅读《弟子规》,先提前布置一位同学阅读相关《弟子规》内容及相关的故事,第二天一早来就把弟子规中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通过故事的情节记住《弟子规》中句子的意思,最后讲故事的同学再说说自己阅读了这个故事的感想和收获。其他同学们呢,当然不能闲着,他们必须要认真听,因为讲故事的同学说不定就会喊自己说说听后的感想,其他同学也会从讲的内容,表达的仪态等方面进行评价。每天10分钟的对话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1~6年级的诗词背诵篇目是120篇。我们结合教材把这些诗文重新分解,每个学年学生需要掌握18~22首。经过几年的诗词积累,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景选用不同诗句来表达。见到美丽春景学生会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见到春雨、繁花,学生脱口而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听到夏日鸣蝉学生就会说“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看到满池荷花就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读书有益,也能怡情。儿童读书当然应该以儿童文学为主,因为这里面有童心、童趣和童言,他们会从中享受到快乐、宁静、智慧……这是孩子们精神花园。孩子们的语言会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慢慢地滋长,他们的想象力也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充实扩展,这是他们的“一潭清泉”。

我们把部分儿童文学经典,按照年龄阶段划分,一二年级以绘本和童话故事为主,像《猜猜我有多爱你》《不一样的卡梅拉》都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作品。到了三四年级逐渐过渡到篇幅较长,需要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书,比如《三毛流浪记》《窗边的小豆豆》《宝葫芦的秘密》等25部文学作品,孩子的阅读量在这个阶段会突飞猛进。五六年级便推荐阅读《水浒传》《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等21部文学作品。整个小学阶段阅读文学经典的积累,丰富了儿童语言表达的内容,提高了儿童语言表达的能力。为了让孩子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成为一种自觉,成为一种内心的享受,成为语言表达的仓库,我们每周进行一次读书交流会,孩子们可以自由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要求尽量多的使用书中语言,既不让阅读成为负担,又要让他能够像“百度”一样,要用的时候随时都能调出相关的内容。

(二) 以补充阅读激发文本中属于儿童的语言体验

学生学习课文,直接阅读文本和有了资料的补充再读课文体会是不一样的。课文或多或少总会涉及到一部分相关的课外知识,关于作者的、主人公的、关键词的、风景名胜的……比如在学习《七律长征》时,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的了解相当重要,但仅仅依靠课本上的那几句话显然不能达到目的,课前关于长征的背景的阅读就非常必要。通过交流: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长征,长征中经历了什么等内容。再来学习《七律长征》时,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深刻得多,语言的表达就自然而生了。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那“五岭逶迤”何以“腾细浪”,“乌蒙磅礴”如何能看成“走泥丸”,学生的体会就丰富多彩。

生:红军虽然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红军的乐观、坚强不屈的精神让他们觉得五岭连绵起伏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翻腾的细浪,乌蒙山再高大也只是小泥丸在翻滚。

生:一个喜字就看出红军的乐观精神,面对这皑皑白雪的岷山,虽然很多战士在翻越这座雪山时牺牲了,虽然大家面对着寒冷、饥饿,但是大家依然有着美好的憧憬,对胜利充满了希望。

你看学生在阅读了相关资料后,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有所了解,表达时不光有自信,而且有深度。学生查阅资料后,老师需要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汇报等形式交流资料,学生在交流中丰富了知识。当然补充阅读还有作者作品的延伸阅读,文本内容的延伸,作品比较的阅读,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形成丰厚的阅读积累。

指向对话的阅读是一种自由温馨的阅读,可以在国学经典中沉思,也可以在文学名著中陶醉;可以在诗词中漫步,也可以在生活中领略无限风光。学生心灵经历诸多的情感体验,大脑震荡在感动和思维中,或波澜壮阔,或平静如镜,虽累了眼,但怡了心。能够以最柔软的方式显示最深远的力量莫过于阅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唐诗宋词,先秦散文、诸子百家无一不可以成为儿童的肚中墨;对生活的探求和深刻的感悟,无一不可以是儿童智慧火花和表达热情的闪现。语文教师要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沉醉在阅读这片广袤的原野中,那么他们语言奠基工程中承重最大的基石就会结结实实、稳稳当当地立起。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仅仅停留在分析与感悟的层面上来读文章的这段哲语,损失了一个启蒙“哲学”与写作指导的契机。

(作者单位: 连云港市苍梧小学)

师:细读这段话,你读出了什么?

生1:这段话放在结尾,点题了,抒发了自己想表达的感情。

生2:这段话与课文前面内容有联系,但是放在每个遭受厄运的人身上都可以起到励志的作用。

生3:这段语言比较华美,有哲理的味道。

巧借教材,画龙点睛:单纯地为了提高结尾处的表情达意的高度而去写一篇完整的文章,未免痕迹太过,难度较大会容易出现为了结尾而结尾的现象,影响了前面叙事内容的表达。因此,巧借上述课文所属单元中的其他教材,为其添加类似的结尾,进行言语训练却是有价值的。

师:运用刚才我们对上面例子的分析,请你为本单元的《诺贝尔》这篇课文加个类似的结尾。以诺贝尔的具体事例为核心,却又抛开诺贝尔这个人。

生1:实现理想的过程充满荆棘与磨难,甚至会流血与丢掉性命。如果因为这些而畏怯不前,实现理想之路将寸步难行。

生2:追求梦想的路上,不在于你的一次次失败,在乎的是你拥有每一次跌倒重又站起的勇气。

……

二、从教材中“表达修辞”的内容到儿童表达情感的深度

向教材取经:纵观高年级段的教材中有许多负载不同于“语表义”修辞下的“语里义”。这部分修辞载体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比喻与拟人等常用表达技能。它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下,被赋予了特殊内容与特定情感的一种表达修辞。

如:《最大的麦穗》(苏教版六下)最后一段:“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

虽然通篇全文都在讲苏格拉底摘麦穗的情景,可是在文中这句话却出现了加引号的麦穗,此处的麦穗对比前文的麦穗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它不仅负载了表面上的麦穗,同时还负载了作者表达情感的深度含义——机遇或机会。

采撷情境,尝试表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往一个熟悉的场景,现场交流,注意用上修辞义。诸如:你还能记起老师在一次突击检查家庭作业的时候大发雷霆的样子吗?请你用百字表述出来,注意使用上述“麦穗”的手法。

一位学生描述出这样的文字:

今天像往常一样,老师早早赶来看管我们的早读课。我们像往常一样,身体绷得紧紧的。上课的铃声刚落下我们等待上课,我们,突然,只听到一声“出去”,面面相觑的我们循声望去,只见老师的眼睛好像要“掉”在地上了,口水乱飞。

三、从教材中“动作描写”的内涵到儿童表述技能的高度

向教材取经:抓住动作描写是日常阅读教学中的常态教学行为。许多学生的文章读来细腻生动,也是因为文中多处的动作描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自觉捕捉教材中一些熠熠生辉的“动作描写”,引导学生从表达的角度去揣摩其背后的意蕴,久而久之,有利于学生表达技能的提升。

诸如:老舍的名篇《草原》一文借助蒙汉相见的场面体现了民族的大团结与蒙古族人热情好客的情感思想。“……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的左右两边引路。”如《爱之链》(苏教版六上)一文中:“乔依才发现车旁,还有位身材发福的老妇人,她满脸皱纹,在冷风中微微发抖。看见脸上带着微笑的乔依,她反倒紧张地闭上了眼睛。”

动作描写因其出现在不同场景中而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除了具体所指本身所含意义,同时还负载着与上文相关联的更深刻的意义。上述《草原》一文中的动词“飞”字可谓画龙点睛之笔,教学组织中很容易被个体解读的浅表意思所蒙蔽,学生会很容易解读蒙古人骑马的速度很快,像飞的一样。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与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去解读“飞”的行为动作中承载着“热情与豪迈”的深刻的人文情怀。《爱之链》中的老太太“紧张地闭上了眼睛”的“闭”,除了表述老太太的紧张害怕之外,其弦外之音就是老太太从上述中乔依的“笑”字误认为乔依是个坏人。

话题作文,迁移运用:(屏显上述两段)仔细读读两段文字,尝试着从关注动词去品味感悟表达内容的深刻含义。

生1:我从“群马疾驰”体会到蒙古人骑马的速度很快。

生2:从“群马疾驰”一词还可以体会到人很多,说明草原人热情好客。

生3:我觉得动词“飞”字除了表达了蒙古人骑马速度很快之外,还说明了他们热情好客,想早点见到远方的客人。

……

师:教材中类似这样的动词描写还有很多,仔细翻阅一下,看看还能找出哪些?

生1:老师,我找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的描写天游峰高险的文字。比如“抛”字的用法就特有传神。

在一次话题作文中,一位同学在名为《哭泣的杜鹃花》的环保类文章写到:

夜,寂寥无声。漆黑的天空中看不见一丝月色,一点星光,全部被笼罩在那厚重的乌云中。而城市的上空却亮如白昼,霓虹灯将城市渲染的十分迷人。一幢大楼脚下的苗圃内,一朵杜鹃花在风中轻轻摇曳着,柔弱而轻盈的身体似乎随时可能被风卷上天际。

舍远求近,就此取材,边阅读边揣摩写法,跟着课文学习作,向课文取经,有力地提高了个体的深度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 连云港市苍梧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