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磁石引针,琥珀拾芥—文章阅读如何实现心物感应

 GXF360 2017-07-09
磁石引针,琥珀拾芥—文章阅读如何实现心物感应

磁石引针,琥珀拾芥—文章阅读如何实现心物感应

周 华 范国强

近看孔颖达《周易正文》,文中有“其造化之性,陶甄之器,非全同类相感,亦有异类相感者,若磁石引针,琥珀拾芥”之句,引起极大兴趣。他给我们提出了磁石和针、琥珀和芥相互吸引的关系,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的物质感应的现象。这种感应,也可以说成是心物感应,大而言之也叫心灵感应,即人们所说的“主体的人在精神上、心理上与对象形成感应交流”。这里引用古人的话,意在说明:一、感应古已有之;二、作者对物有了感应隐藏在文中,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的感受。写诗作文如此,阅读亦如此。《周易正文》还说:“感者动也;应者报也,皆先者为感,后者为应。”感也罢,应也罢,它们都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关系。古人写诗作文讲究情景交融,即所谓“情中生景,景中生情,情景互生”,是情与景的心物感应。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了丰富的情感,无论事、物、人、景,小到细微末节,都倾注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读者会不会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刻画的人物也产生心物感应,对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心灵感应或共鸣呢?这就涉及除了精读细品外,还要有揣摩功力和审美意识。那么,文章的阅读如何实现心物感应呢?它对我们培养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水平有何作用呢?

一、走进文本,品味作者对客体的感应

文章阅读,深入文本,走进作者,和作者一起去感应人和物,体察作者对客体的心灵感应。把握作者的审美手段和审美意识,有利于把握主旨,体悟作者思想情感。我们常把好的散文冠之“文质兼美”的佳名。何谓“文质兼美”?除了文笔和思想情感让人称道外,更有一种让人能产生愉悦的审美享受的效应。你看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俶尔远视,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不是都可以让我们看到作者无论与物与景还是与人的感应都蕴含了自己的心情、心声和心思,透露出他们对自己身世和人生的慨叹。古人曾说“人心之动,一物使之然也。”刘勰也在《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在作者对物的感应中我们可以窥探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回头看看柳宗元写的《小石潭记》,没有那时的心情、心境,何以会发出“似与游者相乐”的感应?这正是作者在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感受,达到了情寓景中,情景交融的理想效果,也让我们读者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满足,激起对文本解读的欲望和兴趣。

让我们再以手边教材中当今作家的“心灵感应”为例。季羡林《幽径悲剧》中“我每次走到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世界还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一个人知道什么?还不是此景此情融合后产生的感应?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蔚蓝的王国》中“驾驶它的是我们自己无忧无虑的心灵,我们心中稍一动念,想到哪里去,小船就到哪里去。它像是有生命的东西,完全听从我们使唤”,那种船与人的感应达到了人与物完美的融合。再读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子与父产生了心灵感应。“子非鱼,焉知鱼乐”,父亲的心情,儿子何以感觉到?父亲的举动,儿子何以窥探到父亲的内心?这里有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对父亲处境的了解,这是在特殊环境中产生的心灵感应。我们对这类文章的理解,从感应层面上去体会,会被其中的物我交融的文笔和情感深深地吸引和陶醉,会产生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愉悦感,因为作者心中已把喜怒哀乐之情寄寓于客体上了。我们再用感应的哲学观去品读文本,这对理解把握主旨大有益处。

在阅读中,我们常常就物论物,就事论事的情况屡见不鲜。大部分学生弄不懂这之间的感应关系,抑或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产生一种他(作者)怎么会产生如此的想法的疑问,是不是作者虚情假意,勉强而为之?这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不小的障碍,使得文本的深入研讨受到了影响。在此情况下,作为授者需懂得情与物的关系,知道作者此时或彼时产生的感应。因此,我们还得走出文本,去了解作者。

二、走出文本,体会对客体感应的作者

了解感应、懂得感应,不应忘记对作者的了解和认知。对作品中“我”的解读,这是文章阅读的前提,且必不可少。我们何以解读文本,学会感应的效能?归根结蒂,深入环境认识作者。青岛大学教授王凯说:“物之所以能触动人,情之所以为物迁,就在于物与人有着内在的相通性。”这就告诉我们作者怎么会有这种感应,会有这个“相通性”。这是作者心灵的抑动和浮现。是那时那景那情的汇合。七年级下册中的几首咏物诗,就是一个例证。如虞世南的《蝉》,就是诗人自己的比照。它既是蝉,又是人,是清新脱俗、孤傲自得的诗人自己。他写蝉,是因为蝉的秉性与他自己的品格相通,诗人才以此自说,移情蝉身的。那么作者借何物何景来寄寓心志呢?了解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学会通过客体感应对作者去进一步的探求研讨。让我们仍是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那句“似与游者相乐”为例。读至此,我们不禁要问是鱼乐,还是作者乐?何以乐?这就要求联系写作背景了解作者此时的处境。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心中难免愤懑不平,他在这块清净之地看到了游鱼怡然自得的情状,似乎自己也找到了快乐,灵魂得到了净化与复归,鱼触动了自己的情怀,他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融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读到这里柳宗元的形象在我们眼前呈现出来了,他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愫也明朗了。

再如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中“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读完我们就不禁问谁在哭泣?古藤哭泣抑或作者哭泣?结合到背景,想到季老处在那个年代、那种境况就深知作者是移情于物了。只有当作者将情感迁至物上的时候,文中的物体才有感情、才有思想、才有性格,那么作为读者就应该通过物体看出背后的作者,去探求作者的内心世界,挖掘作者创设意象后的深层含义。宋代诗人杨万里说“我初无意于作是诗,而是物是事适然触乎我,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先焉,感随焉,而后诗出焉。我何与哉?天也!”“我无意”与“是事是物”在互相迁就感应中产生的这种认识,包括文学艺术在内,是人与自然、心与物、主观与客观交互感应融合统一的产物。懂得了这些,我们对于文本的解读就更深刻,审美的愉悦感就更满足。以这种教学手段或解读文本的方式,除了授者能获益匪浅,享受美的乐趣,给理解文旨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外,同样被授者给学生知识上的获益还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说到这里,我们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我已知道了那些客体都赋予了时代烙印和个人的情感色彩,我们对物的了解就必不可少,而我们的学生则不能对它拥有更多的知识,对物缺乏常识性的了解。这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做法是告诉学生一点常识性的知识,诸如梅有傲骨的神韵,兰有脱俗的品格,竹有坚韧的品质,菊有高洁的气质。无疑这需要阅读和学习,学习多、阅读多就能理解、接受、学会。语文教师的责任不是光捧教科书,也要拓宽视野,拓展知识面,增加更多的阅历和经验,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心物感应的美感。用浅显易懂,深刻而又能捉摸的方式方法传给学生,让他们能经过自我心理调节,进入到对客体感应的作者的内心世界中去。

三、走进课堂,教会学生对客体的感应

懂得了心物感应的魅力后,我们如何培养学生对客体的感应呢?首先,要树立一种意识,它不是一种很高的学问,是物我交融的一种审美意识,是一种心理现象。湖北大学教授郁沅说:“审美感应是主体在审美中调动多种心理功能而产生的高级心理现象,它所展开了主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是经由主体心理结构的中介作用而实现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感应意识,只是我们未引起重视,未涉足研究、探讨。授课时只强调情景交融或寓情于物的写作手法而已。我们应该确立一种审美意识,不断灌输和学习。其次,应多结合课文予以引导。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仅仅是点拨,也应让学生产生和懂得作者何以会感应,何以要用感应,把情感寄托于景物上?用后又会产生什么效果?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和神韵的,文人们之所以能把情与之交融,不仅仅是有慧眼,更主要的是有更高的需求和审美意识。他们能从物上找到与自己生命中相似的地方,并赋予其生命和灵魂。因而会产生与读者共鸣,产生美感。最后让学生学会运用。这运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本阅读时的发现;二是自己写作时的运用。有一篇课外阅读《听泥土说话》,泥土是不会说话的,作为哑巴的母亲,为什么要掘一块泥土放在桌上,让事业受挫和事业成功的儿子去听泥土说话,这分明是让儿子去感悟泥土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品质?让他产生顿悟。站在泥土面前的儿子,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理解去感悟: 泥土普通,平凡,踏实,低调,骄傲的自以为是的儿子感觉到自己应该谦虚,不张扬,不自满,为人处世应和泥土一样。这里泥土起到了警醒作用,“我”和泥土产生了物我交融,有了感应。古人言:“人物感应,情也。”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情,通过移情于物,让我们理会了。

知道了感应不仅有利于解读文本,也有助于写作。写作中不乏有对物的感应,寓情于景或物,但缺少深度,缺乏美感,较为肤浅,只是漂浮在表面上,有些造作。例如自己遇到一些困难挫折,受到一些伤害就会写在脸上,在花园里看见的野花小草,受到启发,立志克服那些消极的东西,很有局限性。所谓缺乏美感,即让人看了不能产生审美的愉悦,这些都和学生的阅读层面以及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因而,我们有必要让学生懂得心物感应(物我交融),培养审美意识。《新课标》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们认为在学习寓情于物时,让学生了解懂得“心物感应”,对他们的好奇心和审美意识的培养不无裨益,对提高阅读水平大有帮助。

(作者单位: 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