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交流未必要统一思想认识

 江山携手 2016-03-20

之前记起要写一篇文,作为新年的瞻望。可是心情不好,写出的东西一片晦暗。这对自己交代不了。就换了一个笔调,演说幸福——字里行间都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两篇文,在一天里出产。哪一个是真实的?

看到读者留言。发觉其实,没有一个读者是可以读懂作者的,这两者天然有一道隔膜的墙。有时,这道墙是作者砌做的。而读者,在文字中的发现,也是他主观性取舍的结果。而每一个人,在阅读中,其实未必是要读出作者的意图,而在这里他看到的还是自己的好恶与认知。

这就涉及阅读的一条重要规律。阅读在反映内容上具有客观性特点,而且要求具有真实性。这是就生活本身而言的,可是这个所谓的真实,未必是生活的原本化反映。作者要对于生活做主观性取舍,而且要融入主观性体验。在写作成为固化的文本时,这又成为客体。文本客体载有生活内容与作者认知。读者,试图找出这个真实的生活,以及作者的思想。可是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其主观性的需要,也参与其中了。你要问,那个文本的客体,为什么要被你认知,你的需要基础是什么?自然,阅读的需要,都源于读者的主观性。我需要,在文本里,找出我在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困惑。

即阅读是建立在需求基础上的。教学中则出现了一个问题:教师需要阅读的文本,是否就是学生需要解读的文本吗?教师得出的结论,即认知的产品,是否也是学生生活中所需的。如果师生之间,在共同阅读中,彼此的需要满足是错落的,不对应的,则教师主观性的阅读判断,却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于是,语文阅读教学,就出现了一个现象:学生之于教师的主观性解读,反应冷漠。

阅读之后,作者意识,读者意识,这两者未必是同一性的,而且每一个读者都会产生主观性感知,即个体经验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认知,只有在交互的环境里,才可以彼此交换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分享。

就此而言,阅读教学就是阅读经验分享的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