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GXF360 2017-07-09


宋雅文

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清晰目标、明确重点、以学定教”作为有效教学的箴言,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还原语文的本真。

一、 充分关注文本言语形式

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学教学富有丰富的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学教学自有它的独当其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现在的语文课堂,往往注重对课文表象的挖掘,围绕“他是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文章写了什么事?从哪几个方面写的?”等这些千篇一律、固定套路的问题进行教学。诚然,这些问题是需要探求的,但仅仅抓住此类问题,语文课就变成理智的问答课堂,文字的味道荡然无存。张志公说,读一篇文章首先要把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这就告诉我们,教学应该是表达内容与表达形式的糅合,需要追求言意得兼。在语文课堂里,很多地方都可以让孩子仿写练笔,领悟笔墨的智慧,学习作者的妙思,将文本的精巧渗透到学习里。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文教学“关注言语形式”这一本质的回归。

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学会品词析句,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语文文本是教学的载体,是孩子们自我提高的依托。无论怎样追求创新,语文课总要关注语文本身,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语言表达,言语得到积累,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语文教学不需要繁琐,不要让过度开发使课堂发胖浮肿。大道至简,大爱无声,语文的本真就是姓“语”名“文”。

我市一著名老师在执教苏教版四(下)《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时,找准语言点,关注文本特色,在教学中让学生交流探讨:

1. 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引导:有让你的心提到嗓子眼的词语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理解得相当到位,相信你一定能通过朗读让我们和你一起感受。)

2. 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 )还有人哩!

(引导:括号中可以填一个什么词语,为什么?读出自己的感受。)

3. 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引导:a. 标点符号会说话,同学们用心读一读每一个标点符号,你能感受到它们在说些什么话吗?b. 抓住读六个数字时的语速,引导感受出那份紧张、害怕。)

这位老师充分考虑到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独特的语言形式,包括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各种表达方式和结构特征等。他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之中,拥抱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精彩的词语,关键的语句,甚至一个“会说话的标点”,都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智慧结晶,像沙滩上的贝壳,像宇宙里的星星,让课文熠熠生辉。这样的语言韵味无穷,学生细细体味,意思都能读懂。文章的表达的精妙需要老师引领,细细反复揣度,体会其中的意蕴、情味、理趣以及表达的作用,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二、 充分关注文本的文体特征

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选入教材通过编排都承载了自身的目标任务,甚至每篇文章的前后顺序都是经过一番考量的。在教学时教师要对特定文体如船长掌舵般准确把握,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路径。这是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向往与追求。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文《狼和小羊》出自《伊索寓言》,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教学时,可以充分运用朗读表演等多种形式,给学生创造与体悟的时间与空间,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懂得寓言故事所阐明的道理,甚至多角度衍生出更多答案。教学四年级课文《开天辟地》,有的老师选择从“你认为盘古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角度切入。就文本特点而言,不妨从探寻神话故事的趣味性出发,告诉学生神话故事最吸引人的就是其中的想象,然后让他们找出课文中感受到“想象”的奇妙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这样进行阅读思考,学生就能饶有兴趣地解读出文中多处富于想象的画面,形成理解与积累。教师需要做的是基于学生的发现与交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片段深入体会并感悟:宇宙像大鸡蛋、盘古天生神力等体现的是想象的大胆,盘古身体化为世间万物等体现的是想象的丰富,而隆起的肌肉变成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奔腾不息的江河等体现的则是想象的合理。这样的文本阅读更加切合文本本身的特点,让课堂丰富有趣,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提高。

语文是一门动态的学科,没有单一的设定。我们需要在自由的氛围里给予孩子最为纯粹的体验。要让学生在朗读表演、讲述、练说等多种形式的参与里,触“言”感“意”,“意”由“境”生。不同的课文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设计不同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感悟。学科与学科的结合,方式与方式的融入,不纠结于形式的呈现,只为实现与学生真正的有效对话。

三、 充分关注学生主体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语文教学是学生通过和文本对话、把书面符号加工转换为言语信息、对范文语言内化吸收的过程。情感和兴趣能产生巨大的学习内驱力,老师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激发孩子们读书的热情,将学语文变成他们一种内在需要,一种自觉行为。亲其师,信其道。老师要善于用自己擅长的解读方式,带着孩子们推开学习的门扇,让学生体悟到语文的真谛。

语文课堂要以生为本,教师不要为了教材的剖析而向学生一味地灌输,而要带领孩子寻求文本的价值,使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而是在良好的学习氛围里获得情感积累与知识增长,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学会欣赏,给予能量。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之下,学生与教师都不会再沦为文本教材的附庸,而能透过文字的温度和静止的音符,谱出属于自己独特理解的乐曲。在语文课堂里,要让文本作载体,熏陶感染为媒介,教师成为引领者、倡议者,学生成为发展者,这样的语文教学才富有本真之味。

请看一位老师执教《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片段:

师:今天的课就要结束了,最后我想请你们编一个童话给在座的老师听,不是很难,按课文的形式来编。

(出示投影):小壁虎爬呀爬,爬到( )。他看见( )。小壁虎说:“( ),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 )。”

生: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上)。他看见(猴子用尾巴挂在树上玩耍)。小壁虎说:“(猴哥哥),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猴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倒挂在树枝上表演绝技呢)。”

生: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深林里)。他看见(老虎用尾巴练武功)。小壁虎说:“(虎大伯),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老虎)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打敌人,保护自己呢)。”(众鼓掌)

师:同学们,想编童话故事的举手。(全班几乎都举起了小手)

师:请你把自编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生:好)下课。

这个片段里,老师将孩子们最爱的动物转换到孩子身上,让孩子产生共鸣,有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全体参与,主动参与,内外延伸与交汇,耐人寻味,余音袅袅。这样的课堂以学生的精神建构为诉求,让孩子在与书本和作者的对话中获得精神洗礼,感受心灵激荡。这种感受不是表面上的形式追求,不是书声琅琅的假象,而是浸入灵魂的润泽。语文教学应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让孩子获得乐于表达的意愿。怎样才能做到这些?高效课堂的共同之处是在不经意之处捕捉儿童的思想,启迪儿童的智慧,从儿童的真实感受中渗透思想方法。要在文字和现实的联系上架起一座“思维之桥”,于简单之中见深刻,质朴之中见真功。这才是真正的将“明确目标”与“以学定教”有机结合起来,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课堂。那看似并不中规中矩,不是表面的秩序井然,而是在探讨与交流的背后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在讨论争鸣的身后实现多种情感的交融。

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关注的东西很多,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孩子的语文实践能力,让他们学会主动发展、砥砺磨砺、拔节生长。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禄口中心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