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落的唐隶:这么好看,却为何不能学?

 书艺咀华 2020-11-09

唐代是书法艺术的高度繁荣时期,大家辈出,楷行草篆均有大师出现,璀璨耀眼。唯独隶书,却几乎没落至历史谷底,这与政治不无关系。这要从唐玄宗的《石台孝经》说起。

帝王偏好

走进西安碑林,远远就能望见到它的标志性建筑——上刻林则徐手书“碑林”两字的碑亭,而碑亭下巍然耸立的大碑就是赫赫有名的《石台孝经》。我们仔细看唐玄宗的隶书,不难发现,其用笔楷法明显,波磔突出,线条丰腴,注重华饰;结体四平八稳,极求匀称,规矩平庸,呈现出光亮甜熟之风。这种风格与高古敦厚、一碑一风的汉隶大为不同。

西安碑林《石台孝经》碑亭

汉隶可分为两类:一是八分,用篆笔作汉隶;二是汉隶,字皆有挑法,与秦隶名称相同,但写法不一样。而唐人在继承汉隶时,最多的就是第二种情况,字皆挑法,波磔夸张。


《石台孝经》局部

所以,唐玄宗的隶书外行看来“很好看”,就像雕廊画栋,装饰性很强。书法发展到唐代,可以说诸体高度完备,特别是楷书成为日常书体,隶书的实用性大打折扣,开始向纯艺术方向迈进,所以人们开始追求它的装饰性。特别是唐玄宗的隶书有明显的楷法倾向,是用楷法作隶书。隶书是楷书的基础,但唐人却用楷法写隶书,失去了古味,徒具其形。

唐玄宗《石台孝经》介绍视频


天下趋之

唐玄宗的隶书虽无生机、重貌轻质,但帝王偏好、天下趋之。这是专制社会政治影响艺术的重要表现。清代钱泳在《书学》中说:

唐人隶书,昔人谓皆出诸汉碑,非也。汉人各种碑碣,一碑有一碑之面貌,无有同者,即瓦当印章,以至铜器款识皆然,所谓俯拾即是,都归自然。若唐人则反是,无论元宗、徐浩、张廷圭、史维则、韩择木、蔡有邻、梁升卿、李权、陆郢诸人书,同是一种戈法,一种面貌,既不通《说文》,则别体杂出,而有意圭角,擅用挑踢,与汉人迥殊,吾故曰:唐人以楷法作隶书,固不如汉人以篆法作隶书也。

徐浩隶书局部

钱泳这段话很明智、很明白、很重要,直指唐隶的要害。可见,后人对唐隶的问题看得很清楚,所以到清代隶书复兴之时,伊秉绶、邓石如、何绍基等清代隶书大家没有一个把唐隶作为学习或取法对象,而是直接取法汉隶。所以,唐隶与清隶在取法和笔法上有着巨大区别,这也是我们今人学习隶书应特别注意的。

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

有专业丨有态度丨有趣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