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台孝经》——说唐隶之俗 半艺斋微言: 隶书发展大起大落,怎么都绕不过唐朝。汉隶煌煌巨制之后,魏晋隶书笼罩在《熹平石经》影响之下,在工整规矩之路上缓缓徐行,对隶书的想象力、创造力丧失殆尽,时至中唐,隶书意外兴起,辉煌近百年,呈回光返照之态。 ——中唐隶书兴盛之偶然性。 唐代楷草两极、双峰并峙。隶书?没有书法发展史上的必然性。唐玄宗以一己之力,偶然地导致了中唐隶书的兴盛。 何能至此?答案很简单:皇帝喜好! 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的喜好历来是推动书法发展、书风形成的强有力因素,如汉章帝、魏武帝、梁武帝、唐太宗、宋徽宗、康熙、乾隆……可列出具体而微的书法“帝王谱系”。唐玄宗偏爱隶书、技法精妙,传世碑刻尤多,特别是《石台孝经》,唐玄宗李隆基书丹、唐肃宗李亨题碑额,天宝年间(745),此碑一出,天下文人争相效仿,呈现“唐隶四家”,一度蔚为大观。 唐隶如何?如果用一个字形容:俗! ——从《石台孝经》剖析唐隶之俗。 16字可状唐隶之俗: “肥厚艳丽、楷法作隶、刻意装饰、千字一面”。 一、肥厚艳丽。此唐隶之第一印象、最大印象。唐朝“尚肥”,虽雍容华贵,具盛唐气象,但肥厚艳丽之于书法,实为恶俗。 二、楷法作隶。此唐隶之要害。其点已非圆笔,钩画出锋,有意圭角、擅于挑踢,明显受楷法的影响,无篆籀古意。 三、刻意装饰。唐隶波磔有《乙瑛碑》《曹全碑》之遗意,尚存汉隶血脉,但是左挑右趯、极度夸张,装饰、修饰意味浓厚。 四、千字一面。一碑之内、异碑之间,皆如钱泳言:“无论玄宗、徐浩……诸人书,同是一种戈法,一种面貌。”,程式化毛病严重。 唐隶致此,犹如明清之馆阁体,步入书法末路、魔道。 ——唐隶在书法史的地位。 客观而言,唐隶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唐代隶书的出现,是隶书衰败以后第一次被作为古代书体,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全面的继承,作为书法史,抹之不去。但是,这种唐隶的继承是片面的、浅层的,仅取汉隶之形,对汉隶进行臆造,披上盛唐的雍容华贵、丰腴典重的外衣,实无汉隶之中和朴厚、高古雅逸。 时至当代,唐隶流弊不绝如缕,俗隶前赴后继、层出不穷,可谓“取貌遗神,优孟衣冠”矣! (半艺斋原创,微言大义,吾所求也。) 参阅书目: 《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朱关田著。 《中国书法史》,沃兴华著。 《中国书法发展史》,罗厚礼、姜寿田著。 《一笔一画——关于隶书的书写状态》,郑培亮著。 《图说西安碑林——碑石(秦—盛唐)》,赵力光编著。 附图说明: 图1—3,唐玄宗《石台孝经》; 图4—5,史惟则《大智禅师碑》; 图6—7,梁升卿《御史台精台碑》; 图8,刘炳森隶书 图9,范笑歌隶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