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负负得正”的教学策略谈

 百眼通 2017-07-10

  ——兼说接受式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接受式教学备受责难,而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则被大力提倡,成为一种时尚,其实这两种教学方式各有所长。数学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不同,并不以客观世界的具体物质形态为研究对象,“数”和“形”,都抽象地存在于人的理性思维世界。

有许多数学知识具有超经验性、不可证明性和程序性,这些特性,会对数学教学产生特殊的要求。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而不是盲目追风。下面以“负负得正”为例简要阐述。

  一、不同版本教材对“负负得正”教学内容的处理

  1.老浙教版教材的安排

  直接引入法则:“人们从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如下的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然后举例、练习、巩固。

  2.新课标北师大版教材的安排

  在学完“异号两数相乘”之后,安排如下问题串来学习“两负数相乘”的乘法法则:

  ①议一议:运用上面的运算方法,进行下列计算。

  (-3)×4=-12,

  (-3)×3=□,

  (-3)×2=□,

  (-3)×1=□,

  (-3)×0=□,

  ②观察以上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一列算式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第一个因数不变,当第二个因数减少1时,积增大3。)

  ③猜一猜:根据“议一议”得出的规律,猜一猜下列算式的积。

  (-3)×(-1)=□,

  (-3)×(-2)=□,

  (-3)×(-3)=□,

  (-3)×(-4)=□。

  (根据“议一议”中的规律,学生能猜出当第二个因数从0减少为-1时,积从0增大为3;第二个因数从-1减少为-2时,积从3增大为6,以此类推积分别为9和12。)

  ④.对“议一议”“猜一猜”的结果进行归纳,你能总结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吗?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新课标浙教版教材的安排

  在学完“异号两数相乘”之后,安排一个实际问题来探讨“两个负数相乘”的法则:

  某一天,从上午6:00开始,一实验室内的温度控制在每时降低2°C,到12:00实验室内的温度降为0°C。问上午9:00该实验室的温度为多少摄氏度?

  如果记温度上升为正,12:00的时间为零,12:00以后的时间为正,那么每时温度降低2°C可记为-2°C/时,12:00以前的时间,如9:00记为-3时。这个时候实验室的温度可以表示为(-2)×(-3);由常理我们易知,9:00的温度为6°C,所以(-2)×(-3)=6。从而得到“负负得正”的规则。

  二、几种版本的特点

  老浙教版教材,直接给出法则,学生依据法则进行计算。这种编排淡化了法则的来龙去脉,强调法则的应用,具有高效的特点;只要学生认可法则、不产生抵触情绪就不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新课标北师大版教材,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分析、推理,归纳出负负得正的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合情推理的能力,学生参与度较高,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标浙教版教材先引入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两负数相乘具有实际意义,再归纳出两负数相乘的乘法法则:负负得正。之后学生练习巩固法则。这种编排,也很符合新课程理念:以“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概括——巩固、应用和拓展”的叙述模式呈现数学内容,突出问题解决的意义、过程和方法。

  三、教学策略

  数学有三种不同的形态:数学家创建数学结构过程中的“原始状态”;整理研究成果之后发表在数学杂志上、陈述于教科书上的“学术形态”;以及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在课堂上出现的“教育形态”。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掌握方面也有侧重点。张奠宙教授在《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中指出:“数学内容是多样的,有的着重理解概念(如方程、函数等),有的着重证明(如对顶角相等、勾股定理等),有的则着重运用(如运算法则、求根公式等)。”因而,我们教师对于教科书中的数学知识,应该针对不同内容所要求的侧重点,选用相应的教学策略,采取学生易于理解的“教育形态”进行教学。

  “负负得正”是有理数四则运算的一项重要规定,世界上还没有发现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负负得正”的实际背景。新浙教版的教材,设定温度上升为正,12点以后为正,然后编出一个大家不熟悉的怪问题,企图让学生发现负负得正的规则。实际教学效果只是把学生搞得稀里糊涂,浪费时间。虽然“负负得正”的运算法则,现代数学可以从整数环的公理系严格地证明,但在初中阶段我们无法证明。

  “负负得正”是一条运算规则,是整个数学赖以运行的核心,遵守规则,运算就能够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侧重点放在运用上,而不是理解或证明上。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教学。因此,我们最好采用接受式的教学策略,即直接告诉学生:“根据前人的经验,负负得正是一个大家都认为应该遵循的规则。”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能熟练操作、准确执行“负负得正”的规则。至于这个规则的来龙去脉,不必深究。北师大版教材和新浙教版教材中的例子可以用来验证这个结论,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负负得正的规律是符合实际的。

  于光远先生在《试论教学中的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一文中说:“我认为,在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再创造’式的探究学习是非常可贵的,应当坚持。但在课上花大量的时间组织学生探究一些描述性概念、简单的操作性知识、特别困难的问题(学生跳几跳也够不着的问题)不值得,也会直接影响到一些有一定思维价值的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毕竟大多是接受前人的研究成果,采取有意义接受式学习对于7~9年级的学生也是十分必要的。改革不是不要有意义接受式学习,而是提倡有意义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机的结合。”

  金玉良言,不可不闻!

  

来源:中国教师报

(责任编辑:汪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