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改革网-典型案例

 dengym 2011-01-19

新课标新理念下的有效教学之我见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将带来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又必将带来教学的发展,教学的发展就不断推动教学的改革,教学的改革必将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因此,新的形势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课标均要求我们教师转换好角色,并要求我们正确驾驭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教材教材中的例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不做教书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    怎样在新课标、新新理念的引领下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笔者通过观摩与实践有以下几方面的见识与初探:

一、教师吃透教材和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笔者所听的小学四年级一节数学课的主要内容是: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教材的编排是整十数除以整十数;被除数是整十数而除数是一个接近整十数的数;被除数是一个接近整十数的数,而除数是一个整十的数。例如80÷2080÷3783÷40等。

教者结合教材的编排顺序、特点以及教育对象的现实情况,进行了较好的整合:无论那种口算方法口算时,均是应用了表内乘法口诀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口算的,就其教育对象——学生来讲,他们通过近四年的学习,大多数对乘法口诀掌握教好,而如何把一个接近整十数的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以及整十数除以整十数又如何运用表内乘法口诀求商,则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之所在。教者在认真分析、吃透教材及学生两头的基础上,于是安排下列几道预备或过渡的练习题,让学生在新课进行前熟悉练习方法,为新课作好铺垫,即

(一)、        口算下列各题:20×4     2×10     9÷3      2×30

40÷8     30÷6     30×3     8÷4

(二)、说一说下列各数最接近那个整十数。87    91    63    39

(三)、想一想:180里面有几个十?80里面有几个20280÷20=

透过上面的三道预备或过渡练习题,不难看出教者在授课之前,已完全读懂教材,吃透了教材,同时也读懂了学生、吃透了学生。由于教师认真地吃透了两头,教学中显得是得心应手,学生顺利地渡过了难关,从而使学生弄清了口算的思维过程及方法。

从上面的三道预备或过渡练习题还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前由于吃透了教材和学生,便为学生学习口算精心设计了预备的过渡练习题,为学习新知识作了较好的铺垫工作,因此,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就显得轻松、顺利。并较为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当堂练习内容无一人出现问题。

透过这一有效性的数学课堂教学,不难看出,由于教师对教材读懂了,用灵活了,而且对学生学习状况了解分析得很透彻,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惑和重难点了解、吃透的非常到位,所以,才取得了课堂教学的好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吃透教材和学生两头,是提高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二是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高低,是确保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做到用教材教不教材,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对教师这一更高的要求,其意义何在。笔者就聆听小学五年级一节数学课的教学颇有感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复习和整理有关方程的学习内容。整节课不仅充分反映了复习课的特点与特色,而且更为强烈的反映出教师驾驭教材内容的能力非常之强。教师不仅对教材的内容熟悉透彻,而且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了如指掌,整个课堂教学教师无一句废话,语言是那么精练,概括是那样的准确,并能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大胆而灵活的使用教材,打破教材的局限性,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推理出解方程的不同方法。即加法解法,例如:-2=15;减法解法,例如:+3=9;乘法解法,如:÷7=0.3;除法解法,如:3=18;先加减后乘除法,如:3X+6=183X-6=18等等。

通过教师对本节复习和整理内容的整合,使学生很清楚的了解、学习、掌握、巩固和强化了方程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也使学生形成了较好的知识链条,尤其是各类不同方程的解法学生是了如指掌,顺手拣来,应用自如。

本节课为什么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为什么教者对教材内容的整合是那样到位?为什么教者能不受教材的局限,灵活运用,使用教材中的例题,归根结底一句话,那就是取决教者本身驾驭教材的能力。因此,笔者深深的感悟到,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的高低,也就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同时也是确保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

三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有效教学重要途径。新课标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要想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亲身体验感悟到数学公式、法则的由来,我认为除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以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动脑、动手。通过动手操作,从而使学生真正明白公式的来历,并达到准确理解,熟记公式。如六年级数学教师所上的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一课。事先是让学生把已准备好的圆片分成两个半圆,接着将两个半圆分别分成若干个近似等腰三角形,然后再将所分的两个半圆展开拼合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不难发现原来圆的周长的一半正好是长方形的长,原来圆的半径正好是拼成的长方形的宽,从而就很自然顺畅的推导归纳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是那样透彻,对公式的应用是那样的熟练。本节课给我的启示是:学生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发现、理解、应用好新知识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是学生真正掌握好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有效教学重要途径。

四是让儿童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新的课标要求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反对教师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无非是让儿童经历知识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笔者聆听了本校教师所讲的三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优质课,深刻体会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对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意义十分重大。

教师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并非直接教给学生什么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而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的分食物,如将17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同学,若每人分2个,则剩下的太多了,5个同学每人还够分一个,若每人分3个,剩下只有2个了,5个同学每人再不能分到一个了等等,教师通过让学生参与这一知识的获取过程,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际参与食物的平均分法,并从中观察、分析、猜测和推理出了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很自然地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课,使笔者反思到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除了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数学的课堂教学外,更重的是要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学生才能真正地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为此,笔者认为让儿童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是联系生活实际,是有效教学的保证。笔者聆听了一节小学三年级复习课,教师始终坚持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尤其是在进行新授课时,为了使学生明白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笔算法则,便引入生活中这样一个实际例子:买一件上衣要用23元,买两件呢?教师通过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用多种已学过的算法进行计算后,便引出了笔算乘法的介绍与学习。即,

23×2=46    23×2=46  法则理解的思路式  

2  3            2  3

× 2            × 2

———    ———   师:为什么6”要写在个位?生:因为是每件3元,23元就是6元,所以写在个位。

4  6               6  

                 4  0    师:为什么4”写在十位上?生:因为每件20元,220元就是40元,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

             ————

                 4  6

通过上述联系生活实际的这个实例引导与分析,学生很自然地就理解笔算乘法(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法则,那就是第二个因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相乘,所乘积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与第一个因数的十位相乘的乘积与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学生由于结合生活实际,对运算法则理解透彻,掌握熟练,因此教师而后布置了大量的计算题,而且有百分之十九的同学均能在当堂课内迅速、正确的完成。为此,笔者深深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是学生理解、掌握、运用运算法则的有效教学的保证。

六是充分利用远程资源是有效教学最佳途径着科的不但展和步,目前网络已遍及城,尤其是战线更是如此,源以及育资源的网络建设与开通,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优质资源,这些优质资源一旦得到了充分地利用,就将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聆听了小学三年级 “认识时间”一节公开课,教师通过远程网络教育资源下载并制作了有关钟表时、分、秒的运行及其它们之间关系的课件。课堂上教师只是用手轻轻将鼠标一点,此时的荧幕便出现了一钟表,当教师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三针”的运行情况之时,教师再次将鼠标轻轻一点,钟表上的“三针”便缓慢地运行起来,这样,教师让学生反复观察了几遍,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内学生就直观形象地了解到了钟面上时针走出一小时(1个大格),分针正好走完60分(1整圈),分针走出一分(1小格),秒针正好走完60秒(1整圈),就这样,学生很快地掌握时、分、秒它们之间关系,即1小时=60分,1=60秒。这样同样的内容过去要花整节课的时间还难让学生掌握,而这里教师仅仅只用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学生就掌握。因此,笔者深深感受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的最佳途径。

总之,实施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

 
 

上传时间: 2008-11-13 14:44:11
信息来源: 秭归县周坪小学
信息作者: 邓永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