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程下“计算教学”的一些有效策略研究

 昵称85229 2009-03-20

内容摘要】:本人通过一个半学期对新教材的接触,发现计算部分的知识,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带着心中的种种疑问我查阅了很多相关书籍。发现我们的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对计算的新理念不能很好地贯彻到具体的教学中,对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意图不够明确,对教材的取舍、重组、排序等不能很好地把握,根据以上情况,本文就是针对计算课中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课堂实效,结合具体的例子,提出了一些整治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计算教学;有效;策略

    计算内容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的掌握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教师要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可能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更高的一个数学层次,适时地、灵活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计算或内在的规律,使学生在经历和体验这些规律的发现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数学的语言,感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感受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计算课中所遭遇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或低效的问题。提升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下面就计算课中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进行一些相应的例谈。

    策略一:改变教材顺序,以学定教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材的编排特点是要求教师如何去用好教材,而不是用教材去教。因此,在具体的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班级学生的实际,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教材,灵活地选用教材。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才能有真正的实效。教学不是学生适应教师,而是以学定教。

3

5

    案例:二年级上册“分苹果”是除法竖式的第一次接触,学生分苹果后列出横式20÷4=5(个),可是教师让学生尝试列竖式时,出现了如下形式的竖式:①      ;②        。第①种的学生占多数,只有少数学生是第②种,还有个别学生创造出了其他形式,教师本想让这少数几个会列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想法,却得知是爸爸妈妈教的,自己也讲不出所以然来,而多数学生是从加减法迁移来的,教师只好自己讲解,讲完后进行巩固练习,还是有第①种的竖式出现,同时出现了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列出了如下的竖式:      

    案例中第①种学生对横空出世的新竖式不感兴趣、不领情,用这种方法也能解决,为什么非要创造一种新的,写起来还这么的复杂?还是与加减法一致,好理解;第③种学生以为只是把被除数再抄一次,对于分的结果他们己了然于胸,因此才会出现被除数下面写202的情形。总的来说,学生没有产生必须这样列竖式才能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如何让学生体验到笔算除法的必要性呢?可以改变教材呈现顺序,先教学有余数除法,再过渡到整除。这样,让学生产生用加减法的竖式来写的话,余数没办法处理,从而使学生产生创造除法竖式的内心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义。

    计算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所思所想,只有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建构的学习材料,才能更有实效。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改变教材顺序对教材进行重新排列。

    策略二:创设具体情境,突破难点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都是通过具体的情境来得以实现的,教材中的情境不可能符合所有的学生,有的情境只适合于城市学生,却不适合于农村的学生。因此,对于教材中不适合农村学生的情境,教师自己就要创设情境。情境的设计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充分展开数学学习的活动,是否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案例:二年级下册“一个数减去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如:567-199学生易写成567-200-1。可以设计一个教师购买衣服的情境:老师为了给大家留下好印象,昨天买了一件199元的衣服,当时口袋里有567元钱,老师买了衣服后还剩多少元?一般情况下老师要先付2100元(先减去200),再找回一元(再加上1元)列式为567-199=567-200+1=367+1=368。再进行推导,剖析规律:567-199=567-200-1=567-200+1=368199变成200-1,但要加上小括号,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括号要变符号(“十”变“一”,“一”变“十”)。

    案例中的减法简便计算的方法是学生难以掌握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如果找不出,解不开学生心中存在的症结的话,学生就难以掌握所学的内容,教师就难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的效果要大打折扣。案例中由于教师找到了存在于学生脑中的“为什么减法简便计算算式的书写与等值变形的思维不一致”的症结。通过设计具体情境,利用付款的真实场景,先付出200元(先减去200),再找回一元(再加上1)。验证让学生明白了其中的算理,通过算式的演算,推导,帮助学生剖析了错误的原因,解开症结。

    计算教学中特别要分析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有没有症结所在,如果有,一定要把它找出来,并辅以恰当的教法,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否则的话是低效或无效的教学。

     策略三:感受活动过程,凸现算理

     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抽象思维需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数学教学尤其如此,计算数学中加强直观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案例: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先由情境图导入,并列出: + + + + 四个算式,同分母加减已学过,可以通过计算说一说算法。剩下的3个都是异分母,让学生选择先研究哪一个?学生选了 + (认为分母较小要容易些),再让学生尝试去计算,有以下3种方法:①画图法(可以画圆表示,也可以画线段表示)②通分的方法: + = + = ;③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 =0.5+0.25=0.75

    案例中通过让学生自己选择研究哪个算式,再让学生尝试用什么方法去计算,整节课都是学生自己在体验活动过程。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异分母必须要化成同分母,才能直接相加减。特别是方法①有了图形的直观表象,学生更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方法③是有局限性的,如 + 就不能,案例中对新知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先鼓励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再通过进一步的交流、沟通,加深了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理解来凸现算理。

    计算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了发现的机会,实践的条件和思辨的氛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个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实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达到情感与态度目标的一个重要途经。

    策略四:根据知识的整体发展脉络,逐层推进

    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思维的发展,能提高计算能力,而计算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计算教学可以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策略的形成。

    案例:六年级“一个数除以分数”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列出3个算式 ÷418÷ ÷ ;第1个算式己会计算,通过计算复习了算法。剩下的两个算式让学生自己选择应先研究哪一个更好,学生选了第二个,理由是算式中只有一个分数,对这个算式的探究通过画线段图领会了其中的算理:

÷ 

÷

18÷ =18÷2×5=18× ×5=18×( ×5=18× ,凭借“整数÷分数”的经验 ,学生计算 ÷ 时, 有了以下 3 种方法: ÷ = ÷3×10= × ×10= =3 ÷ = × = =3 ÷ =

   = =3 。最后让学生去发现哪种方法最好?哪种方法是有限局的?

    案例中先通过具体的情境,列出了3个算式,采用同时呈现让学生对三道算式做整体上的梳理,辨别新旧难易,理清学习的顺序,有助于学生对这部分的层次结构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学生成了学习的决策者,该从哪里出发,选择怎样的路径,目的地何在,都是他们要面对、要操心、要思考、要做决定的问题。

    计算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对知识的发展脉络有所把握,教学内容的呈现要由易到难,层层铺垫、逐步推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策略的形成。

    以上只是罗列了计算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些有效策略,并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以及相关策略的形成。我们的一线教师若能在计算课中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准确地把握计算教学的新理念,充分注意这些有效策略的使用,那么计算教学一定会收到很好的实效。

主要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2007年第2611期;

    2、《小学青年教师》2006年第11期;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数与代数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