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萧宇:以退为进谈书法

 耽读斋 2017-07-11


萧宇 | 简介

谢宇忠,笔名萧宇,自号恒斋主人。七十年代初生于岭东揭阳。现为广东省书协会员,市书协理事,市青年书协副主席。

自幼染翰,经年成瘾。,师从上海潘良祯先生,游学于沪,江浙,闽,鲁等地。面碑临帖,自得其乐。

   曾获全国毛体书法铜奖,广东省公安系统优秀奖,银奖,省政法系统优秀奖,铜奖,省联展铜奖。入选随园书社'性灵派'书法展。

2011年与林宋瑜,郑建春于揭阳举办'三人行'书画联展并结集出版。



以退为进谈书法

嘉宾:书法家萧宇(谢宇忠)

主持人:林竹


主持人:书法我不大懂,主要就是以对艺术的直觉去对作品进行综合性判断,记得前两年刚看到你的作品时,就是觉得当时你的作品画面干净,有逸气、动感,所以我说过你的作品帖味多些,少点碑味。可能因为你当时已经临碑有一段时间了,所以好像你并不认同。时过两年,其实再看看今天你带来的这件临张迁碑的扇面,其力度、朴、拙、涩劲跟之前的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萧宇:是。可能跟地域有关吧,南方普遍偏多于临帖,帖学审美中妍美流畅、精致典雅,圆润等气质跟江南自然风光,人文习惯更相近;北方人的粗犷、直接、大气则更接近于碑的刚健雄强、浑厚博大。我从小习字也是从临习二王和颜、柳开始的,当然也有临碑,但真正钻到碑上还是前几年机缘巧合,得以跟随潘师(潘良桢)才有了更深的理解。碑学带有先秦篆书和汉魏隶草的情致,粗犷、雄浑而不失古雅,奇逸多变而不失法度。更近于书法本源。


     萧宇作品:扇面


主持人:书画的本源应该更在于日常性书写,其实书画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记事而生的。《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结绳之后,作记事、记录而来,这其中书写的实用功能性更多一些,包括猎物到宫廷祭祀,功臣史录等,艺术范畴的审美应该是后面总结的结果。就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之所以备受推崇,重要的不是技法的循矩,而是因为内心真实的记录,有感而发,所以在画面上,那种韵律感,力量变化、转折,情绪气氛直击观者的内心。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生发。


萧宇:是,体现书法的艺术性,就是要从形、体的技法基础入手,最终进入精神性书写表达。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现在对身边初学书法的朋友,我的建议都是让大家先不用练习写完整的字,先练提笔写横或竖就可以了,心、手、笔能相互连通,写字就简单了,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内省外化的畅通表达。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主持人:之前见过日本良宽的作品,非常震撼。感觉是真正的生活禅,即使有涂改,但其中的活气,枯、寂等安然气氛扑面而来。


萧宇:你说的应该是他晚年的作品,确实非常安静。弘一法师的作品也有这种感觉在其中。


主持人:艺术应该超前于生活。进入当下,现代都市文化背景下的生活节奏、环境关系的复杂性已迥异于农耕时代耕织持家的简单生活。对于书法艺术,简单的临学摹古已是不够,最重要是回溯本源,从历史寻根,同时吸收多门类知识,在这个前提下立足当下,以日常性感悟或判断做瞬间记录书写,这样的作品才能与当下发生关系,与本我有关,也才能引起观者的心理共鸣。


萧宇:有道理。求变,求突破,这是艺术从“形而下”走到“形而上”的必走之路。这条路也是因人而异。时代性也有关系。我一直也有关注流行书风,但总感觉大多数书法家包括什么“大家”普遍过于浮躁,求变过急。基础不够扎实的变化,没根。傅雷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的技术分歧之一是我们的线条表现力的丰富,种类的繁多,非西洋画所能比拟。枯藤老树,吴昌硕、齐白石以至扬州八怪等等所用的强劲的线条,不过是无数种线条中之一种,而且还不是怎么高级的。倘若没有从唐宋名迹中打过滚、用过苦功,而仅仅厌恶四王、吴恽而大刀阔斧来一阵‘粗笔头’很容易流为野狐禅。扬州八怪中,大半即犯此病。”(致刘抗信,《傅雷书简》三联书店),也有可能是有些人害怕“学古”太深出不来。


主持人:会不会出不来呢?


萧宇:不会的。你看我这件李白、苏轼、陆游三诗联写的小楷,同样从疏密、方圆及笔划上能感觉到画面是有不同的情绪表现的。



三诗联


    三诗联局部


主持人:你现在的创作观是?

萧宇:我认为中国传统的东西和现代特别是西方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对不可捉摸的气的感觉特别强烈。这个没有长期的练习和体会积累是抓不住的,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范畴。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里面有雄浑,典雅等等不同的艺术品鉴语言,运用于各门类中国艺术也都可以。什么样的线条,适合表现什么内容的作品,我想这应该是未来我觉得很有探索性的一个方向!特别是在我一直以来所追求和盼望能在大草甚至狂草领域这方面有所收获,在这里不敢说突破,只有有一点点就满足了。草法最为难,使转在毫端,古代对绝大部分书法家多有微言,而对于张旭,却无一非语,可知其成就之高和草书之难,我进潘师班的第一天起,就依老师劝告,放下所学,专攻一路篆隶,我选了老师认为隶书里面较难临摩得像的张迁碑,六七年过去,个中辛苦自知!也只是最近才得老师一句'还可以'这样的评价,我就欣喜若狂了,但冷静下来,更明白以后的路更长更难走。书家选择什么样的书体来表现作品的内涵,这个我觉得应该向戏曲各行当学习,你总不该关东大汉,手抱铁琵琶,大唱杨柳岸晓风残月;闺阁弱女,轻拢摱捻,低吟大江东去吧!

我认为对一个帖或碑都要体察入微,如对至尊,要有敬畏之心,先要像,如影随形,如出一辙,不仅仅只是形似,神似应该包括纸笔墨的正确选择和笔法,速度,力度,气韵的拿捏把握都要恰到好处,总之,要八九不离十,才好谈写意,谈出帖,没有十足的功夫打进去,哪有足够的本领打出来!

不从源头上夯实基础,书法作品肯定会流于表浅,只有底子厚实,作品才有力度。我现阶段就是想竭尽全力的打进去,吃透它,其他不管。要前进必须先后蹬,我相信,积累够了,心、行同一,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萧宇

书法作品欣赏




萧宇 书法作品

收藏咨询_185 0666 208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