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无执,令彼亦无执

 毓真 2017-07-11

    有执与无执,乃是技与道的差别。能无执,拳方能合于道。


    王老的这句话,本是用于技击中的一个要点。其实在我们练拳当中,时时处处,行站坐卧,或四隅或中定,试力、发力,皆应循着此原则作为最高要求。


    人皆有执着,既有了这个身体,就生出无数的得失、胜负、忧惧、爱憎,人的精神气血都不免聚集到这个执着点上面,进而产生失衡。有所执必有所失,就如狗熊掰玉米,拿了那个丢了这个。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是赞颂执着的,就如洛克菲勒讲的,“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当然,这里可以深究一下成功的定义和标准。我们的如今的物质和科技达到这样的高度发达,要归功于众多执着的力量。同时,执着所带来的风险和痛苦也是巨大的,后文详述。


    意拳在站桩时,反对意守,意之所注,气血即奔涌而凝聚至一处。人全身的气血,本是氤氲冲和,遍布周身上下,站桩时,若将气血比喻为水银,其均匀弥散于全身的整个大球,不偏不倚,如一气孤悬于虚空,上下左右,不沾不靠,空空洞洞,复返于先天状态。若人为地起心动念去意守某处,或丹田,或阴跷,或眉心,或劳宫,气血调动过去,很容易产生局部的发热、发胀、跳动,乃至种种感受,若是病体,采用失衡的办法去矫治失衡,权宜之计未尝不可,只是这中间的火候拿捏,就极为微妙和危险了。试想我们站桩的整体里面,原来均匀散布的水银将它倾斜偏引到某处,岂不引起倾覆?


    所以老子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为的方法,总是免不了床上加床,头上安头,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意拳讲究周身一丹田,圆陀陀,光灼灼,光明一颗摩尼珠,不分什么内外上下。从力量的运用上,讲究力在身外求,尤为反对执着己身。与道家所说的内外相感,天人合发,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多朋友会问,就算你站桩时可以做到无执,与人推手或做散手格斗时,怎么能够无执呢?


    我们通过基本的站桩训练,把身体浑圆均整的刚性架构建立起来,好像一个大球,实战对敌的时候,并不曾刻意的把一个枪尖对着对方,而整个球体的表面布满了无数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这个球,不碰它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一旦接触,它会随着你接触的状况,自然生出无穷无尽的“枪尖”来。


    就好像如果你用整个手掌去紧握一个鸡蛋,那么鸡蛋的表面整体给你一个力量的回应;而如果你用指尖去戳这个鸡蛋,鸡蛋给你的反作用力也是针锋相对的“指尖”。当然,我们这个球不是死的,是如盘中珠一般滚动游走不定,指尖一碰即滑开。




    举个例子,根据与我推手的朋友的反馈描述,感觉我的力量是一个浑圆的球,而他们自己的力好比是方的、尖的、有棱角的,那么当棱角遇到球,一旦在支点上微微滚动偏化掉,方的力量会短暂地断掉,而圆的这一方则完全没有间断地压进去。而实际上球的这一方,完全没有任何的力量执着点,它的力量变化,完全是基于对方给它的变化而自然生出来的。因为这种力量不是人造出来的,故而可以千变万化,没有穷尽。


    那么假如双方都是球呢,那就更简单了,两球相遇,不管从任何角度,都会在瞬间两个球心之间形成力量传递,说是“点“也好,”枪尖“也好,甚至”执着“也好。同时因为两球都在滚转游移,因而它们的”点“也在不停地变化,就如两个高手之间的推手,不管是正面相搭,或是侧面,乃至背面,都没有什么差别,都是无时不刻的球心正对球心。


    高手之间决胜负,其实很快,不像小说或者电影里面那样动不动就要几百招。从前拦手门的一代宗师傅采轩先生曾说,高手相较,如两碗相碰,只是一下;我师父在世的时候说,就好像是两个小球相撞,质量大的把质量小的撞出去。这个质量,就是我们在练功当中苦苦追寻的功力。


    前面所比喻的那些方的、尖的,就是有执,执着于方向和落点,最典型的就是拿枪尖直愣愣地往前一扎,你把自己的力量、重心、成败,灌注在枪尖的那一点上面,意图明显,缺乏变化。这个执着点一旦被对手捕捉到,就将是你完败的时刻,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我无执的话,对手也最好放弃自己的执。若是大家都无执,是否就无需争斗了呢。




    诚然,在很多体育项目里,都可以看到这种孤注一掷的运动类型,人通过瞬间的失衡,以期爆发出最大的效果,人们往往喜欢这种惊险和刺激带来的美感。现代社会所说的富贵险中求,也在为这种赌徒心态推波助澜。从中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西方文化的出发点,重在探险、开拓、与掠夺,因而会特别赞美这种冒险精神。而东方文化是基于农耕文明,注重的是内敛和当下圆满。就好比同样是打出去一拳,西方的打法犹如发炮,把火药塞得足足的,一拳冲出去,不管路径上面怎么样,只管最终的落点。那么他所执着的就是那个落点,赌的就是在落点上能够击中,从而产生巨大的杀伤力。但是如果在炮弹(拳头)飞行的路径当中遭遇了阻碍或者破坏,亦或是本来定位好的落点,突然发生了偏移(躲闪),往往就没有办法,只能赶紧靠下一拳来补救。若对方是个庸手也罢,若是高手,切记这句话,你攻击对方的最佳时机,也恰恰是对方攻击你的最佳时机,你一击不中,还指望能活到打出下一发炮弹吗?


    意拳在试力时,在运动轨迹上的任意一点,需随时具备接受外力干扰,并能上下左右任意方向把力量爆发出去的能力。正因为要求如此之高,练习时不得不缓慢沉实。这也就是刚才所说的东方文化追求的“当下圆满”。站桩的时候能够做到稳若泰山,八风不动,动起来的时候,还能保持站桩时的间架与力量吗?就需要自己随时检验,不断完善。而意拳的打法,就像王老说的那句话,“不管中不中,只管正不正”,要杜绝那种伸胳膊够人的打法,自身如果不正,力量不整,及时够到了人,也是不痛不痒的一下,没有意义。而应该在确保自身的中正和均整的前提下,利用步法移动,调整距离,自身如一个大球整个逼过去、压过去。




    在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两个人各执不同的观点和立场(take positions),锋芒毕露,就如同两个欧洲武士,手持重剑长矛,大力劈刺,把自己的执着点和战略意图展现得很清楚,这是很危险的事,很容易受到引导和利用。而东方人的方式是含蓄内敛的,具体来讲,不预设立场take no position)(- 切记,这一点很重要!),不给自己设限,以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来面对纷争,根据对手的情势,随时演化出无限的可能性来应对(就好像水)。自己真正的原则和底线,深藏不露,就好比我们练拳的中线,是务必让对手捉摸不到的。王老说,人在遇到争斗的时候,不自觉的僵紧用力,都是抵抗之变相(defensive)。我们看到很多性格上张牙舞爪的人,大多是内心脆弱、缺乏安全感,导致过度的防御性,让这个世界平添了无数的资源浪费和戾气。何妨放下防御之心,随顺自在,“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当然了,无执不是无原则无底线的舍己从人。我们练拳先站桩,就是先找到自己的立身之本,找到自己的中轴线,建立起一个基本的刚性间架结构。有了这个堂堂正正做人的基础,就可以抱着慈爱宽容的心态,应对一切。


    小结一下:


    练拳的朋友,站桩时务必注意全身上下的力要均匀,轻重松紧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异,一松全松,一紧全紧,锱铢不差,比天平还要灵敏。如果这里轻那里重这里紧那里松,必然有执着点,必然导致破体。这是磨绣花针的功夫,一定耐下性子过好这一关。


    不练拳的朋友,就请揣摩这么一句话,处理任何事情,永远不要给自己预设立场。能无执,则能超脱于得失之上。这样的人生,是活出了不同的境界。我们共勉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