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题4:纯中医诊断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医本万利 2017-07-11

 中医理论上可以有不一样的见解,但是凡是有作为的中医都有自己一套用起来熟练的理论模式来指导实践,有好的理论模式就该互相学习传播,从《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的双六经辩证体系来看,起源于易经的中医理论才是最根本的核心理论基础。易经六爻是体现所有事物发展规律的六个基本层次,虽说现实要复杂的多,但是再怎么复杂也不会超出这个范畴,疾病的传变规律甚至是现代医学研究也有发现,现代医学只是不知道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因为没有阴阳观是永远无法理解这些必然性,而把这些规律看作是某种偶然现象,无法把各个不同角度出现的一系列的偶然现象串联起来,所以说一个好的中医必须是有横向思维,貌似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之间都有一种永恒的相同之处。而中医的六经统病就是建立在这中横向思维方式上的大智慧,甚至是能解释除去疾病之外其他现象。阴阳观就是这种横向思维的最佳体现。

汉唐之后的中医虽说迎来来百家争鸣,但是在这个百家争鸣热闹的现象的背后则必然是中医理论的愈发舍简就繁,离大道至简却越来越远了。纯中医就是要追求中医的这个起始点,这个六经统万病的体系现在再很多中医人眼里被认为是极不科学的,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是一种倒退。笔者恰恰不是这样认为的,历史的前进和发展现实是需要一种合适的方式的,怎么样不快不慢的推动这个历史的发展,中国人是有着最完美的表现,中国的“中”字就完美的体现了这种良性的发展。太快了是在毁灭子孙后代的生存基础,太慢了是在走回头路,这两种发展思路都是有问题的,只有追求一个相对的不快不慢才是正路。中医之所以叫做中医,并非是属于中国人的医学这样的概念,而是追求完美的阴阳和谐的“中”医,如何权衡人体的阴阳偏盛,寒则热之,热者寒之,这就是在把大道至简作为最终极的追求目标。我们还是太小看中医做追求的宗旨了,真正的中医是可以利用这个星球上一切资源,因为所有的这种资源一定都是阴阳和谐的,一定都是一物降一物的,一定都是能找到与其对应的资源的,你找不到的话只能说明是你的眼光和思路有问题。这种资源甚至包括精神层次上的,这种资源的范围既有形而上又有形而下,是何等的先进,中医是在创建伊始就做到了完美的一门医学,中医思维是可以解决世间一切矛盾的,六经统病其实就是阴阳统病,阴阳统病再说到家就是一气统病。但是对于中医六经统病只是第一个层次的追求而已。

中医的一气统病是更高的一个层次,一气统病就是更深一层的理解人体气机的运转规律,不管是何种病态都是一气运转不畅所致。阴阳相互转化就体现在这个一气运转的动态变化之中。世间最稳定的状态是靠运动来维持的,我们都有骑自行和玩陀螺的经验,这个运动状态越是维持在一种能够持续的状态下越能保证其稳定的状态。人体本身就是靠各个脏腑之间相互的可持续的运动来维持和谐的状态的,这种常态就是健康的体现,是阴阳转化无碍的常态。《黄帝内劲》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阳者,万物之胎始也。”这段经文高度概括了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阴阳是靠不断的变化来实现其功能,是靠抽象的运动方式来实现其运动的轨迹。作为一个中医就是要有审视把握这种状态的能力,靠判断这种状态来诊断疾病的病位。但是这种一气运转的状态不光是靠物质来维持的,就像生命之火的点燃一样,人体是需要哪先天之气的能量来发动的,就像梅赛德斯奔驰发动机没发动之前依旧是一堆废铁一样,生命最高层次的体现就在这里,这就是中医最高境界的追求,那就是先天之气。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篇第八篇:“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这段经文指出来人体真正健康与否的最终决定权还在“心”。心脏的跳动是所有动物的生命的最基本的条件,至于心脏为什么会一直跳动下去,为什么有的心脏只跳动了50年,有的心脏却跳动了100年,如果我们能把这个问题调高到一个中医治病的最高层次,能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放在现实诊断疾病中来,随时不去忽视它的重要性,我想这才是一个中医医德的最大体现。天之大德曰生,我们是不是把疾病放在最终的生存的要求上面来看待,这需要有比较大的眼光,有这样的眼光“治未病”“治病必求于本”就会自然而然得变成一种目的而不是沦落成一句口号。

心肾在六经体系中都是少阴经所主,心肾乃水火之脏,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这句经文很明确的告诉我们心肾的问题是身体阴阳相交的体现,是人体一气运转的源动力,易经八卦理论是其最好的阐述,我们不去过多的做学术性的研究。但是心肾之间相交的能力如何却是我们做医生确实必须重视的,心肾相交这句话是道器合一的,不能轻易的分开理解。而人体最能体现这种心肾相交能力的是脾胃中土的表现。我们都说脾胃乃后天之本,没错,脾脾胃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是人体这团生命之火能否延续下去的根本。《黄帝内经》有一篇太阴阳明论,金元四大家其中之一的李东垣著有著名的《脾胃论》。都是重视脾胃,专门研究脾胃相对于人体的重要性。脾胃这一组小的阴阳关系,就像小球推动大球一样关系到人体其他四脏的大的运转是否良性。脾胃的重要性在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虽没有过多的语言描述,但是熟悉伤寒的同仁们却可以从张仲景的不多的方子中看到其中的玄机,张仲景的大量的方子,特别是非急救的方子大量的出现炙甘草和大枣的影子,我们都知道甘草,还是炙甘草意味着什么?看看我们现在的大量的中医方子,甘草往往作为一味陪衬,更别说炙甘草了,而且用量最小,谓之调和诸药,其实这都是误解圣人本意的一种体现。可以负责任的说仅仅从一味炙甘草的使用就能判断一个中医的大夫的水平。当然并非是说非要大量的使用炙甘草才是好中医,但是该用大量炙甘草的时候你敢用吗?你会用吗?这是个问题。于此类似的还有附子,细辛,麻黄,桂枝,半夏,大黄,石膏等等很多经方药物的使用都存在这样的的问题。这些药物的使用显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笔者一直强调的纯中医的概念往往就是体现在这些药物的使用上。

对于脾胃的认识和对于心肾相交的认识其实是一样的。把它们分开来谈本就是一种无知的体现,通过病人脾胃的状态如何来判断病人心肾相交的能力好不好,在笔者看来是一个体现医生辩证层次的大问题,笔者在实践中除了正常的四诊和参之外,更要着重的多问问病人的饮食睡眠和大小便,因为饮食睡眠关乎胃气是否能正常的潜降,而大小便更多的能体现脾阳的旺否,脾阳足的人下焦就不会有浊气疏泄不利的问题,而胃气的潜降好坏却是关乎上焦是否能常清的关键。我们都说去调理心肾怎么调理?去补心补肾吗?这都是庸医的所为,真正的会调理心肾的中医是一定会从中焦脾胃入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