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29期:太极拳与脾胃的关系研究

 文苑书店66 2018-07-15


作者/梁家祥⊙编辑/张宏婉


导读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华文明也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太极拳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与中医一样,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近年来,许多学者就太极拳与养生、却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多研究,但大多研究范围局限。至于太极拳与中医理论,尤其是太极拳与中医后天之本—脾胃的相关性研究较少。作者作为太极拳的爱好者,又是中医理论的推崇者和实践者,发现二者之间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因此作者决定就中医脾胃与太极拳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出一些初步的探讨。

本文是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基础上,以太极拳的口诀及老论、太极拳的运动机理、中医脾胃的思想为主要理论分析依据,并分别从脾胃与太极拳两者之间的阴阳及气血的关系,以及脾胃在太极拳与五脏气机之间所占有的特殊作用进行论述。另外论述了脾胃气血与太极拳中精气的关系、太极拳对后天之本的养护及其在中医康复中的作用。



太极拳与脾胃的关系研究

一初探太极拳对后天之本的养护功能


1前言

华夏文明五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笔者与其中的中医和太极拳这两项文化瑰宝结缘,深感荣幸。在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中医本身就是一门有着极为丰富的学科,中医中不只有医学,其中也包含了许多人文思想和哲理,这不只是因为中医的形成与发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而是因为如下原因,首先中医本身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是一门综合医学其中包含了的生理学、病理学、心理学、药物学、预防学、治疗学等。其次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互为你我,这是因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在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所以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下,非常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且认为人本身就是作为一个小宇宙而存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将天、地、人的统一以及元气学说、阴阳五行等中国哲学思想和儒、释、道的观念融入中医理论中用以防治疾病和养生。再者养生是中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注重未病先防应首重脾胃,而未病先防应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是增强体质,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第二是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

笔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太极拳在养生却病,尤其是对脾胃后天之本的调护上效果显著。在坚持锻练一段时间后笔者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变得愈来愈健康,原本的腰部疼痛不适和天生肠胃功能不好以及容易胃胀气等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随着学习太极拳的深入笔者才惊觉到太极拳与中医脾胃两者间是存在着一定联系的,太极拳是融合了中国的哲学、医学、拳学、兵器学等而产生的一种武术运动,而非仅为技击,是一种将养生与技击融为一体的武术运动,因此笔者萌生了研究中医与太极拳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关于太极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血压、老人平衡感、音乐、护膝、骨质疏松等的研究,而关于太极拳与中医脾胃两者之间联系的研究比较少,因此笔者决定研究中医脾胃与太极拳两者之间的联系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2正文

2.1太极拳的演化进程

由于历史上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太极拳是由谁所创,因此无从考证太极拳的创拳者为何人,现今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有许多说法[1],有的认为是唐朝许宣平所创,有的认为是宋朝张二丰、明朝张二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所创,但这些都没有得到历史学家的证实,究竟太极拳起源于哪个朝代,为何人所创实不可考。

由上所述笔者认为太极拳可能不是由一人所创,而是经过不同朝代的不同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融合自己对太极拳的见解整理、创新、总结演化而来的,因此太极拳又分别有不同的派系。太极拳开始为国人所知并且广为流传,因归功于杨澄甫及其徒弟们南下授拳,自此太极拳大放异彩。

现今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等五大流派,以下是太极拳五大流派的简介:

1.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是由陈王廷创于明末清初,其创的老架路五套,为陈式太极拳代代传承,而后其继承人又在老架路五套的基础上新增架路二套。在推手方面是以缠练劲为主,所谓的缠练劲是指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掤、捋、挤、按”等手法,已达到借力制动,舍己以从人之效,也就是听劲以懂劲,发劲以制敌。

2.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是指由孙子杨澄甫编创的杨式大架太极拳,其拳路删去了陈式老架中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后又经杨澄甫修订为杨式大架子,也就是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其特点为拳架舒展大方、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和圆活柔缓,刚柔亚酒与轻灵沉着两者兼具。架势开展大气,纯正质朴,练法简单,将究从松入柔和刚从柔中生。

3.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为清末河北永年人,初师从于杨露禅学习陈式老架太极拳,后来又跟陈清平学新架,之后其在前两者的基础上通过自己融会贯通及创新,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的拳架特点是紧凑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灵活小巧,迈步时要足尖先着地,然后再把足跟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

4.吴式太极拳:

全佑是满族人,初师从杨露禅学习老架太极拳,后拜杨班候为师学习杨氏小架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是以柔化见长,其拳架小巧,但是展而紧凑,在紧凑中又具有舒展,不会拘束;推手时要求姿势端正,待静而不乱动,以柔化见长。

5.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为河北完县人初师从于李魁垣学习形意拳〔2〕,后师从于李魁垣之师郭云深,而后又师从于程廷华学习八卦掌,最后师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后来孙禄堂将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融合为一体,创造了“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舒展自然,两足虚实分明,每当转身时以“开”、“合”相接,所以又可称为“开合太极拳”。

2.2脾胃与太极拳的关系

中医与太极拳两者同属我国文化瑰宝,两者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是因为太极拳是融合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国医学、拳学、兵器学等而产生的一种武术运动,并非仅以技击,而是一种将养生与技击融为一体的武术运动。因此中医与太极拳两者之间存在关系就不足为奇,而在太极拳的行拳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以腰部及腹部锻练贯穿始终,其实这就是对中医所说的脾胃进行锻练。但太极拳为什么要将脾胃锻练贯穿其整个行拳过程呢?这是因为脾胃在中医中是既有其特点又极为重要的脏腑,脾胃功能正常运行可以提高体内正气抵御外邪,而太极拳又深受中医思想的影响,因此将脾胃锻练贯穿于整个行拳过程之中,下面笔者将就中医脾胃与太极拳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出讨论。

2.2.1脾胃与太极拳皆注重阴阳调和

阴阳思想无论在中医或是太极拳中都是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阴阳思想贯穿于中医与太极拳的理论体系之中,在《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3]。”上述这段话中提到了精于养生的人所采取的养生法则,首先要能仿效和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轨迹,因为自然界随着四季不同的转换阴阳也不停变动着而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因此人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的存在,该小宇宙内也存在着阴与阳,而这其中的阴与阳要如何调和才能达到身体的和谐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要选择适合的养生方法来强健身体,即仿效和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轨迹,针对四季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逆时而为,不可暴饮暴食,使身体内的阴阳调和以达身体强健长寿之效,其次要节制饮食,因为饮食无度暴饮暴食会导致身体及脾胃的阴阳不调,生活规律,早睡早起,也就是说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最后是劳动有度,再者要求

因为过度劳动会提前预支人体的能量耗损阴阳和损伤脾胃。因此人只有遵循正确的养生之法,使身体内的阴阳调和方能活到上天所给我们应到的寿命。而太极拳的锻练正符合了“和于术数”,因为太极拳是调养精、气、神之法。通过太极拳的练拳行功中使人可以保其精、壮其气、旺其神,从而使得精气神三者得养,这是因为在太极拳的行拳过程中由于充分的使脾胃得到了锻练,而脾胃是人体生化气血之源,后天之本,太极拳通过对脾胃的锻练使脾胃功能能正常运行,并且使脏腑相互协调从而达到筋骨强健、营卫通利、齿牙坚固以及健康长寿的效果。而“食饮有节”则是告诫我们虽然有好的调养锻练方法,但也要注意饮食的节制才不会损伤脾胃致使百病丛生。另外《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提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一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这段话是告诉我们真正懂的养生的人都注重内外兼修,换句话说就是在遇到不好的外在环境及病邪时要远离,对内强调心胸开阔,活淡自然遇事往好处想不要钻牛角尖,思想单纯无妄念这样可以减少情志致病的内伤,使真气保持充盈从而让身体健康远离疾病,而太极拳的锻练是要求以静养身的同时收摄心神,以免过多的思虑而损伤脾胃。还有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也说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段话是告诉我们要保持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行远离疾病必须使体内的阴阳必须处于平和协调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促使人的精神旺盛,反之如果人体的阴阳是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之下,会导致生理机能无法正常运行疾病缠身。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阴阳调和是指阴与阳两者必须是处于平衡的状态之下,假如仟何一方过盛或过衰,都会导致人生病,假如严重到阴阳离决时人就有可能会死亡或是大病一场。而由于太极拳本身就融合了中医医学,因此太极拳也深受阴阳思想的影响,故其锻练首重调和体内阴阳[4],所谓的太极就是阴阳而人体自身亦为阴阳之结合,阴阳不调将会导致人体生理机能混乱无法正常运行从而疾病缠身,因此太极拳在锻练时强调调和体内阴阳,以达强健身体的效果。另外太极拳还强调内外相合,所谓的内外相合是指太极拳强调锻练时要求内在的精神与呼吸要和外在形体相互协调,换句话说太极拳是强调通过内外阴阳同步的锻练,以使外在的肌肉筋骨和内在的五脏六腑同时达到运动的效果,也就是使内外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从而使内气充盈全身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由上述可知中医的阴阳思想渗入了太极拳之中并成为了太极拳的中心思想和指导原则,因此在太极拳的锻练中体现了静以养神气为太极拳之阴,动以练形为太极拳之阳[5],也就是指在练太极拳时要求练拳者平心静气,收摄心神,因为这样可以调整人体自身的阴阳,摒除杂念并收摄心神,静心养脑,通过行拳的这一过程与自己的身体对话[6]从而达到空明的状态,使妄念和平常的各种情绪不会影响行功从而可以缄少因情志致病所引起的内伤,这正暗合与《黄帝内经》中所提到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从上述可知太极拳通过锻练可以达到静养神气和收摄心神以降低因为思则伤脾以及思绪躁动不安所导致的脾胃损伤和气血耗散而产生疾病的情况。由于太极拳融合了中医医学,因此如果不了解《黄帝内经》就无法真正的了解太极拳的养气调息之功,郑曼青先生也是持此观点,郑曼青先生既是民初的名中医也是太极拳宗师,他认为所谓内家拳是基于黄老之哲理,而关于太极拳的养气调息之功是要求气沉丹田,而丹田也就是脾胃所在之地,但是关于这个问题是很难用言语来说明的(向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故此问题不在此做过多的讨论),因此想要了解其中的奥妙首先就必须要先了解我国中医学中的《黄帝内经》,反之则否。另外我国著名中医临床专家、三代御医之后的赵绍琴教授也认为:“太极拳虽然是中华武术,但也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认为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健身、祛病、养生、延年益寿的效果。”并且赵绍琴教授认为: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每招每式都需要配合并注意内在神意气所组成的太极之阴和外在形体动作所组成的太极之阳的转化和互孕,也就是《内经·素问》中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7]”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到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非常的符合太极拳与脾胃的阴阳调和,因为脾是多气多血之脏,气为阳血为阴以及脾为阴胃为阳,而太极拳的锻练是以静养神气来增强脾胃的正气,并且以收摄心神减少因思则伤脾以及因为人的思绪燥动不安而损伤脾胃导致气血耗散而无法转输气血至其余四脏所导致正气虚衰的情形发生,以达到锻练脾胃养护后天之本的效果。

2.2.2太极拳与脾胃在五脏气机的关系

太极拳是一种以易弱为强,增强人体的体质和正气以及锻练机体内部机能的武术,因此在练太极拳时,首先要求放松,但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8]”,也就是说练太极拳时要求放松,可是又不能让身体懈怠如烂泥,但是也不能为了不让在行拳的过程中产生懈怠感,而使自己的身体全身僵硬充满拙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全身的气血运行通畅并且心中平静,并且要“头顶天,涌泉穴接地”也就是“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以人柔”,因为郑曼青先生认为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以人柔[9]是指将人体分为天人地,通过天也就是头上的泥丸宫来帮助人体增长灵气,另以地即是足底的涌泉穴来增强根力,再以人即通过集聚精气于腹部的丹田之位(也就是后天之本所在之处)达到柔软的状态从而使腰部和腹部灵活,并使先后天之气充足以延长寿命。笔者赞同郑曼青先生的看法因为这样可以促使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因为这正如同中医藏象学说认为心属火主血脉藏神,肾属水主封藏,心在五行中属火,其位在上故属阳,肾在五行中属水,其位在下故属阴,其位在上者气以降为顺也就是升已而降,其位在下者气以升为健也就是降已而升。所以心火下降于肾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而肾水上济于心以滋养心阴使心火不亢,水火既济而心肾相交,因此心与肾是气机升降的根本。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招式看出气机的变化:第一,预备式,两脚并步站立,开始将重心移转到右脚,左脚向左落实,两足与肩同宽业且双足平行,两臂自然下垂,顶头拔背,两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摒除杂念,神舒体静,呼吸自然,静以待动,舌纸上颗,合口饼唇,沉肩垂肘,含胸而使气沉丹田。预备式又是太极拳的浑元之站功,可以帮助在盘架子前调整全身气息,使人体内部的气在体内运行以助河车倒运之功,并可以促使心火降而肾水升,使心肾相交。第二,起势,雨臂缓缓向前向上升起,随起随吸气,至与肩平时十个指头亦渐伸直,成舒松自然掌型。随即沉肩垂肘将两臂徐徐下落至雨胯侧,掌心向下,指尖向前,两臂下落的同时缓缓呼气,意念气沉丹田,雨眼仍平视正前方。起势是太极生两仪,两仪即是阴阳也,阴为

形在下为地故不动,阳为气在上为天乃轻清以浮动。起势是可以帮助五脏气机升降达到平衡状态,借由双臂向上升及下降的活动时可以促使五脏之气通达。

由上述可知太极拳锻练可以使气机通畅是因为其将中医理论化为太极拳的锻练方法,首先要求“松肩坠肘,含胸拔背”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肺属金主肃降藏气,肝属木主升发及藏血,肺与肝的作用主要是制约气机的升降。肝气主升,其气升发条达促使全身气机通调畅达,然肝气容易升发太过从而促使肝气的亢逆,这时就需要肺气的肃降功能来制约肝气的亢逆从而保持协调与平衡,同时肺气的肃降功能也受到肝气升发的制约使肺气能正常下降又同时也不会太过以免造成气机下陷,所以肺与肝可以说是在气机升降方面起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但同时维持整体气机的平衡协调,而肺与肝也是气机升降的翼佐。其次太极拳要求“尾间中正,主宰于腰”因为这样才能使周身气血运行无碍,需要说明的是太极拳所指的腰包含了腹部,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脾属土主运化,人全身的气血运行及升降,都需要通过脾来完成,所以脾是气机升降之枢纽[10],而太极拳在锻练过程中强调对腰腹部之锻练其实就是锻练了脾与肾。再者在太极拳的锻练过程中也极为重视气的作用及养气之效,因此太极拳借助呼吸以及形体的配合并通过在盘架中升降起伏的运动使人体内的气充足和运行通畅以达到养生及武术的目的,这正与中医的气学理论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通过外在锻练筋骨,内在锻练五脏,进而使锻练者生理机能,能正常运行从而达到强健体魄,并促使五脏之气顺畅通调,以使五脏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的运行进而使身体强健以达到养生的作用,这是因为太极拳本身融合了中医思想的关系所致,而通过太极拳锻练可以使气机通畅也是因为太极拳将中医五脏气机的升降出入的运行作用之观点具体的应用于太极拳的拳术之中,所以在太极拳的行拳过程中既锻练了人体的五脏又完成了五脏气机的运作,也就是《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所提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其体现在太极拳所主张的“化、出入、聚散、升降、开合”同时也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所说:“天之为物,故恒于动;人之有生,亦恒于动。”这与太极拳形体及神意气所产生的连绵不断之动,也就是生生不已的“恒”动。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五脏的气机能够顺利的进行升降运动是必须通过脾胃来完成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脾胃对气机升降运动进行调节就会导致气机升降不顺及气机逆乱。而在五脏中的心火自升,但得肾水而降;肾水自降,但得心火而升,水火既济,能平衡一身阴阳。肺的宣发肃降,肝疏泄升发,升降互济能调节周身气机。但是以上四脏的气机升降,都是以中焦脾胃的升降为枢纽。脾气之升清可以上达于心肺,而后升已而降;胃气之降浊,可以下行大肠与膀胱,而后降已而升。所以脾胃之升清降浊乃一身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只有脾胃升降的正常运行才可以使周身升降都正常运行。一旦脾胃的升降功能受阻就会导致上下左右都不通。而上述的太极拳盘架子中的预备式和起式实际就是包含了气机升降的变化,因为这两个招式要求“气沉丹田”,是太极拳中的“人”之地,也就是腹部的位置即脾胃之所在,因此通过锻练此处可以调和沟通全身使气机通畅无碍,但我们必须注意气机的运行要依靠三焦的帮助,这是因为三焦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谷、运行水液的功能。而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经由水谷精微为原材料通过气化功能所产生的,是对肾中所藏的先天之元气的复制,是一种特殊的生命物质是只属于每个生命个体,而不是从外面得到的。其实元气自身是没有差异的,先天和后天之元气差别之处在于其来源。而通过太极拳行拳的过程达到元气充实并运行全身是太极拳锻练的目的和效果之一,但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依靠三焦,因为三焦乃元气的通路,也就是《难经》六十六中所说的:“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二气,经历五脏六腑。”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太极拳锻练五脏气机首重脾胃的升降是否正常运行,而太极拳充实元气也就是对后天之本进行充养并通过三焦将元气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

2.2.3脾胃的气血与太极拳精气的关系

中医认为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也就是人体生命运动的根本,另外中医认为气与精、血、津液等物相比较时称之为“无形”,是人体内非常精微并且具有很强活力的生命物质,也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元素。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而这气血应当包含了精与津液等在内),而太极拳也极为重视精与气的锻练并在行拳的过程中做着调和气血的功夫,这是因为太极拳受到了中医脾胃的精与气理论的影响所致,太极拳将中医脾胃的精与气理论化于太极拳理论思想之中,并将中医脾胃的精与气理论具体应用于太极拳拳术之中,因此可以通过锻练太极拳达到养护后天之本以及武术功能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曾经说过的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几点来看太极拳与中医脾胃中的精与气的关系。

1.练体以固精:所谓的练体以固精是指练架子的功夫,也就是通过锻练使筋肉、关节、骨骼方面达到增强弹力及收缩力和增强活动以及使其坚实以及精髓充满。

2.练精以化气:练精以化气也就是行功养气的功夫,使人体饱满之精髓,化成充实之中气。

3.练气以化神:练气以化神是养气藏神的功夫,是指在锻练后使得气足精满,神清气爽,长期坚持锻练下去就会发现神明的灵智。有了在种灵智,无论用于任何事务,都可以达到适当之处,不单是打拳推手而己。

4.练神以还虚:练神以还虚是指在静极默笃之后养虚灵的功夫,也就是在练出神明灵智之后,又将它藏之于内心骨骼之中,含而不露。从表面看来,似乎什么也没有,然而在实际上,它是包罗万象的,无所不有的,无所不为的,无所不然的。如同绢裹明珠,光泽内藏,能普照一切。

笔者认为上述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四步功夫,不只是就太极拳在武术上的层次和境界而言,同时也可达到养生上的效果,并且从这四步功夫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体现了中医精、气、神的不同变化,这是因为太极拳本身就融合了中医的理论所致。一般而言太极拳的第一步功夫练体以固精的阶段,主要是指通过外在练架子的功夫来锻练人体的肌肉和筋骨,通过外部运动的锻练达到逐渐强化内部脏腑组织的机能,从外部锻练到内部使人健康。为什么说从外部锻练到内部使人健康呢?因为脾位于人体的腹部而太极拳的腰部与腹部锻练贯穿于整个太极拳拳架之中,换句话说太极拳锻练脾胃是其整个行拳的重点之一,而在中医里脾主肌肉,所以太极拳锻练外在也就是间接锻练脾胃并可以强健筋骨,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将练体以固精作为上述四步之首,是因为练体以固精不但可以初步强化人体的先天之精使之充足旺盛,还在可以使后天水谷精微被人体充份吸收与运用的同时充养其余四脏,也就是中医认为的精是维持机体生命运动的正常进行,并且精入骨髓能养骨使人体骨坚而力弦,为人强悍,亦正如同《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的:“肾者,作强之官,伎巧生焉”。所以练体以固精可以强健骨骼使其坚实,但精髓充满还需仰赖脾胃,因为精髓的充足之源为脾胃的气血,而精血可以互生,精可以生髓,这正是将中医精的概念具体应用于太极拳所产生的养生效果,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高元元等针对长期习练太极拳对老年女性骨健康状况与骨代谢的研究得到验证,该研究选择在北京某社区的中老年人49例,年龄分布在56一70岁,自然绝经6年以上的老年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的29人是常年习练太极拳,以42式太极拳为主要的锻炼方式,每周锻炼次数至少4次,习练太极拳年限均在3年以上,作为锻炼组:剩下的20人均为以日常家务活动为主,不参加经常性体育锻炼或不锻炼者,是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都没有肾、肝和内分泌疾病以及骨代谢疾病,近3个月内都没有使用激素类药物。根据该研究结果显示,长期习练太极拳能够有效的改善跟骨的健康情况。锻炼组和对照组腰椎与股骨健康指标比较结果显示,长期习练太极拳能够促进骨矿物质在腰部和股骨颈部的积累,明显的改善了腰椎以及股骨的健康情况。该研究结果的总结是,第一,长期习练太极拳能够有效的提高老年女性的骨密度,尤其是下肢骨和躯干骨的骨密度水平,第二,长期习练太极拳使老年女性骨的强度随着对机械载荷与应力刺激产生良好的适应和骨细微结构的适应性改变得到了提高[11]。所以把练体以固精练好可以使机体活动灵活、身体健康、骨硬如刚。而之所以将练精以化气放在太极拳的第二步,是因为行拳养气的功夫是讲求外在练架子的同时配合呼吸之功并且在第一步功夫练体以固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把人体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锻练的更加充实旺盛,从而把人体充盛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转化成人体的内气,这也就是中医所谓的元气,且与中医所认为精能化气生血的观点相同,因为通过太极拳外在练架子的同时配合呼吸之功,不断的强化人体中的各种气而其中又以元气、宗气为主,太极拳宗师吴图南的宗气论中也曾经提到:“太极拳太极功中之气功,端赖呼吸以行之,若不明呼吸之所以然,则运用行功之时,无所适从,故深论之。呼吸者,即先天太极之动静,人一身之原气也(即两肾之间动气)。有生之初,即有此气,默运于中,流动不息,然后脏腑行所司而行焉!由是可知,宗气者,先天真一之气,流行于百脉,贯穿脏腑,所谓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者,即此气也。太极拳之气功之所以能气分阴阳,机先动静者,端赖宗气之锻练。故宗气即明,内景洞澈,人体一气流行,顺而行之,则百病不生,延年益寿不期然而然。[12]我们可以从上述太极拳宗师吴图南的宗气论中可以得知宗气的重要性和太极拳通过外在练架子的同时配合呼吸之功,并借由宗气可以上行至头下行至丹田运行全身从而达到练精以化气。宗气除了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同时也结合脾胃所产生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成。而太极拳的第三步功夫练气以化神的阶段,主要是养气藏神的功夫,是指在太极拳通过锻练达到真气充足和先天之精以及后天之精旺盛之后,坚持不懈的锻练下去就会发现神明的灵智。这里指的精与气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精与气,而神明的灵智应该是指在人体气血充气足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清醒之头脑,所以不管做任何事都能恰到好处。而气血是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然而作为人体生命最高的形式,神的产生,也是由于气血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也就是《内经》所说的:“血气者,人之神。”所以只有顾护好脾胃才能使气血充盛。

从上述可知太极拳的功夫及养生的作用和层次都跟中医脾胃的理论是相通的,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太极拳理论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医思想,并将中医思想具体应用到太极拳的拳术之中,使得锻练太极拳者在太极拳的锻练过程中就像服用了中药的补益药、补气、补肾以及补血药等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养生之效果,但要想使药发生作用必须通过脾胃来实现,所以如果脾胃功能不佳或丧失正常运行功能,那即使服用再好的药也无济于事。换句话说太极拳把中医思想变成了一种锻练方法,这就像华佗创造五禽戏的意思一样,用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把太极拳变成了中药进而使锻练太极拳者调动自身的身体机能,平衡体内阴阳,锻练体内气血达到强身健体的养生效果。而要达到上述这些效果的前提就是脾胃功能强健,所以太极拳将锻练脾胃贯穿于整个行拳过程之中对后天之本进行养护以达到养生的效果,因此太极拳与脾胃两者之间是存在着密切关系的。


[本文摘自2011年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

[本文摘自2011年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