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与中医养生

 金坛区 2018-11-20



杏林课堂改版了,视频可以点播看


为了方便广大杏林学苑用户观看学习课程,杏林学苑技术团队特地打造了一套全新的在线学习课程,大家可根据自己特长选择相应课程学习,随时随地点播学习每周一会上传新视频,祝您高效快速的提高诊疗技术。


观看方法: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进入系统,选择相应课程进行


⊙作者:青玲

⊙编辑:杏林君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优秀拳种,是中国武术领域的瑰宝,其拳理是武术运动中的最高境界。它已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是中国为全世界提供的一种和其他运动不同的,具有中国传统保健健身的养身方法。太极拳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动作柔和圆滑等特点,其整体动作刚柔并济,而其运动形式体现了中医养生之道,在众多养生方法中深受人们的喜爱。



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医宗金鉴》云:“太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宁宙生形,已有宁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故称太极是理、是气、是生、是道。但对于太极拳的产生一直备受争议,众说纷纭,其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是太极拳大约在南朝韩拱月、程灵洗开始,程灵洗所著的《观悟会法》曰:“太极拳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以《易经》一书,必须朝夕悟在内心,会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人所不知而已独知之妙”,之后经过唐代、宋代、明代、明清的拳家发展。二是认为陈王庭创建了太极拳,其来源于陈家沟。陈王庭姓名被《陈氏家谱》注:“王庭,又名奏庭……扫荡群匪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


太极拳与中医养生的溯源


太极拳养生原理中有两个关键:一则形神,《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需要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的主宰。二则动静,形则宜动,神则宜静,动静互根。《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动则为阳,静则为阴,则以太极拳来阐述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太极拳与中医养生理论探析


太极拳与养生息息相关,其养生思想主要来源于儒家、道家和中医养生等方面,而这种运动形式的养生机理主要体现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等方面。



1
太极拳调和气血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的气是具有极强活力的细微物质,以无形之气存在,人体内的血具有非常丰富营养物质的液体,在脉管中运行,以有形之血存在。气与血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它们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气为血之帅,具有推动、防御、营养的作用,血为气之母,具有濡养的作用,而气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滋生。气血的生成依赖于脾胃的化生,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脾胃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气血充足,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十。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和,则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之本,而太极拳可以增强脾胃和消化系统的功能锻炼,李冰在太极保健作用的探讨中强调“腰”是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部位,在一些太极拳的歌诀中也强调腰为重要部位,如:“生命源头在腰际,咳咳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间中正神灌顶,气若车轮,腰如车轴”等,脾的位置在腹部,肾的位置在腰部,如中医学中强调,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后天相互滋养,从而加强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另外脾主肌肉、四肢,而肌肉和四肢通过太极拳运动可以得到锻炼。而且太极拳通过气沉丹田、沉肩坠肘等技法,长时间的锻炼,可以打通任脉、督脉等,以使气血通畅。《庄子》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之则生,散之则死”。太极拳所练之气包括先天之气、水谷精微之气、肺吸入之气,在运动过程中,动作与气要合一,来调节机体。气血通畅则病自除,若气血不畅,出现气滞、血瘀,则百病生,所以太极拳通过调节气血的生成和运行,健运脾胃,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全身,以达到养生之功效。


2
太极拳平衡阴阳


从太极图形中可以看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各半,体现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平衡协调的关系,也体现了太极拳的拳法思想。虚与实、进与退、动与静、开与合、呼与吸、起与落、屈与伸、蓄与发、俯与仰、拿与放等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体现阴阳之间的特性。一左一右、一上一下、欲左先有、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等动作特点体现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特性。陈学明强调:“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强调了动静为机的重要性。中医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用阴阳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例如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等。所以:“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云:“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说明了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重中之重。《总论发明》云:“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是好手,惟有五阳井五阴,阴阳无偏是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正体现了《内经》中所述的“阴平阳秘”。而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当人体的正气不足,又遭遇到邪气的侵袭,正邪斗争会破会人体内阴阳平衡的状态,而导致阴或阳偏盛或偏衰。对于任何疾病,无论病理变化多么复杂,总体上归属于阴阳失调,治疗上则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因而在太极拳运动中,平衡人体内的阴阳主要通过虚与实、进与退、动与静、开与合、呼与吸、起与落、屈与伸、蓄与发等方法来。从拳法上来讲,当行会琵琶动作时,肘以下向外,右手收回,前者为开,后者为合,正意合中有开,相反,右手向外,肘以下向内,意开中有合。“拳名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命名也”。在练习中通过各种拳法的发挥,从而使得人体内的阴阳达到平衡的状态。姜华等研究太极拳防治高血压的机理中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3
太极拳疏通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中提到,经络一条通路,把脏腑、肢体、官窍联络在一起,全身上下内外能够沟通,并且可以运行全身气血,气血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外络肢节,内属脏腑,经别中的气血侧重于表里经内部的循行,络脉中的气血侧重于体表的布散。经络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十二经脉为核心,有规律的纵横交错,将机体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中医学认为,“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强调经络阻滞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在临床上,根据脏腑经络所反映的证候来循经取穴,在临床上常用《四总穴歌》中:“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来治疗疾病。太极拳的拳理中很好的体现了疏通经络的重要作用,在练习太极拳时,重要的是头部要“虚领顶劲”,此句出自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太极拳论》云:“顶劲者,头容正直,神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畅,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强调了头部姿势的重要作用,意思是说头部向上顶,而颈部的肌肉不可僵直,可以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再则气沉丹田,丹田是经络总枢,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得以体现,丹田分上下,下丹田可相当于关元、气海穴的位置,上丹田可相当于膻中穴的位置,强调的是在练习过程中腹式呼吸的重要性。在太极拳的运动中,腿部的运功可以促进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气血的运行,肩臂部的运动可以促进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气血的运行,这样全身的经络气血得到疏通,如丹田的精气充沛,就可以循着经络到达全身各处以达营养之功。


4
太极拳调节脏腑、归属五行


“六一行”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中,书中提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六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说明了木、火、土、金、水各自的特性。而五行也是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物质,任何事情的变化都是在这五种物质中相生、相克维持协调和发展。


古人通过取象比类和推演将自然界的所有现象和物质归结为五类方法。其中太极拳运动中的步法与五行相对应,如:退属木,盼属火,定属土,进属金,顾属水。而太极拳的攻防很好的体现了五行中的相克,五行中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而太极拳中的步法挤克列、列克掤、掤克捋、捋克按、按克挤等。在太极拳中,攻者进我则退,攻者退我中定等。太极拳的动作与五行相对应,如:挤属木对应肝经;捋属火对应心经;列属土对应脾经;按属金对应肺经; 掤属水对应肾经。中医学认为肺为华盖,在五脏位居最高,具有保护脏腑、抗御外邪侵袭的作用;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全身血脉;肝为血海,肾为后天之本,肝肾为精血之源,由此可见,太极拳的运动可以促进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从而起到对人体活动的推动作用。


5
太极拳在中医养生中的实践


太极拳是中医学的拓展和升华,中医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未病先防。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调摄保养人体,提高人体的正气以抵抗外邪的能力。人体在正气不足的情况下,外邪乘虚侵入人体,导致体内平衡失调,而出现各种疾病。


中医学认为体质是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着邪气致病的易感程度。曾有学者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在6525例中国人中,9种体质中气虚体质占据40.38%。《类经》云:“人之有生,全赖此气”,进一步强调了气的重要作用。


太极拳可以养神、养行,《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形神共养的观点,通过形神共养来提高人体的正气。


所以太极拳在气血、阴阳、经络、五行、脏腑等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很好的体现了其养生保健的作用。长时间的锻炼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还可治疗多种疾病。有句俗语“生命在于运动”,而现代人更多的强调运动要科学。太极拳反映了人体和谐运动的方式,促进人体整体健康的科学性,符合当代人们需要的时代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