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新诠——关于“少者怀之”与“朋友信之”

 JwwooLIB 2017-07-11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二五》)
【译文】颜渊子路侍立在旁,先生说:“你们何不各言己志?”子路说:“我愿自己的车马衣裘,和朋友们共同使用,直到破坏,我心亦没有少微憾恨。”颜渊说:“我愿己有善,己心不有夸张。对人有劳,己心不感有施予。”子路说:“我们也想听先生的志愿呀!”先生说:“我愿对老者,能使他安。对朋友,能使他信。对少年,能使他于我有怀念。”
以上的译文来自钱穆的《论语新解》,这里把“安”、“信”、“怀”完全当成使动用法,因而把“怀”字理解为“怀念”。杨伯峻《论语译注》亦持此说。杨伯峻的译文是:“(我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青人使他怀念我。”我对杨伯峻先生与宾四先生一向敬重,他们的学术观点也给了我很多启迪。然而西哲有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学术上产生了分歧的时候,总还是要做一些必要的探讨的。
把“怀”字理解成“怀念”的办法中,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仁”的的理解产生了差池。我们知道,“仁者爱人”,所谓“爱”,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非功利的情感。而“使之怀念”,是以得到感念,使对方感恩为目的,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可能有人对孔子一直做没有功利的事情有所怀疑,认为偶尔寄希望于别人感恩也是正常的事情。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作为一个对仁爱提倡的人,绝不可能以这样功利之说来教导他的学生。所以另有一些人主张把“怀”字理解成“依靠”并引申为“依顺”。比如《孟子》中有“周公兼怀夷狄之人,驱害人之猛兽也”的一句,当中的“怀”就是“依靠”的意思,只不过引申为“归顺”。
但这样也有问题,那就不知不觉中偷换了一个概念。在“老者安之”当中,是把“之”字理解成了“他”,也就是“老者”。而“朋友信之”和“少者怀之”当中,把“之”字理解成了“我”,而不是相对应的“朋友”和“少者”。当然,我们不能说一句话中的三个同样的字就一定表示同样的意思。比如《荀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三个虚词“焉”字就不完全如此。但至少对应的两句(风雨兴焉,蛟龙生焉),含义是相同的(都是兼词,“于是处”的意思)。而在本句话中,毫无疑问,“老者安之”和“少者怀之”是完全对应的,如果对待“老者”是“安顿他”,那么对待“少者”就应该是“关怀他”。
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里,“老者”和“少者”指的是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少年人,还是仅仅指自己的父兄和子弟呢?关于这一点,我觉得解释的关键在于“朋友”两个字上。如果说“老者”指的是天下所有的老年人,“少者”是指天下所有孩童的话,那么“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朋友”两个字就应该理解成天下间一切与自己道德理想共同的人。换而言之,孔子这句话不仅把天下所有老人和孩童的幸福当成志愿,并且把得到所有共同志愿的人的信任成为一种追求。
但是得到所有与自己道德理想相同的人的认同是做不到的,而且孔子自己也承认做不到。孔子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孔子本身是避人之人,却无法得到避世的长沮、桀溺的认同。对此,他只能自我叹息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正是一种不被接受,不被认同的无可奈何之叹啊!
所以我觉得,所谓“朋友”就是和自己日常接触的有共同爱好志愿的人,而非全部道德理想相同的人。能够得到全部所接触的共同志愿的人的信任已经不易,更何况天下!而且孔子的教学方式一向是以小见大:理想务必高远,但行动必须低微。只有脚踏实地,才是成功。所以我主张把这句话翻译成:使自己的父兄得到安顿,使自己的朋友信任自己,使自己的子弟得到关怀。这样才实用,对自己的学生未来的价值确定也更有价值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