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產無虞 | 健康營微課堂

 lin-lian 2017-07-11

微課堂《兒童健康》第六課


在逐月養胎十個月之後,終於迎來了瓜熟蒂落的時刻了。我能理解各位初產婦的心情,那是既緊張又興奮。

興奮的是:

終於可以和肚子里的寶貝見面了。

緊張的是:

傳說中的疼痛又是否真的不堪忍受?

生產過程能不能順利進行?


仍然讓我們借鑒古人經驗。在那個不順產就要以生死相見的年代,他們對生育的嚴謹不比我們少。


在清政府組織太醫院編寫的大型醫學教科書《醫宗金鑒》中,《編輯婦科心法要訣·生育門》開篇就告誡諸產婦及負責接生的穩婆和家人:妊娠臨產要安詳,腹內雖疼切莫慌,舒身仰臥容胎轉,靜待生時不用忙。


關於臨盆,首重“靜待生時”。


清代婦產科醫家亟齋居室在《達生篇》中提出臨產六字真言:睡、忍痛、慢臨盆。說得也是靜待生時的問題。時機未到,交骨未開,過早用力,容易導致產婦困乏、難產。


我們現在經常有孕婦因陣痛跑到醫院,醫生又喊你回家等,這就是生時未到。


中醫確定懷孕、男女、以及臨盆向來離不開診脈。產婦即將臨盆的脈象有“離經脈”一說。還有這樣的說法“凡妊婦脈細勻者,是胎元已足,如果熟香飄之象也。易產。大浮緩者,是養胎而中氣大虛,火氣散也,難產。故產前脈宜洪大,產後脈宜沉小。”


聽起來很高級,但實際操作中手下容易混淆,需要經驗豐富的中醫才能甄辨清楚。這裡教給大家一種較為簡便的方法,即候“中指跳動”。接近預產期時,家人可以常常用這種方法,輔助判斷真、假陣痛、預測臨盆時間。


孕婦將手掌心朝上攤開,家人用手指輕輕觸按在孕婦兩手中指最末節上,細心感受指腹上的細微脈動。我們把中指最末節分為上段(接近於第二節橫紋處)、下段(接近指端處)以及指端(即中衝穴)。若搏動在上段明顯,可知5-10內臨產,若下段搏動明顯,則致5日內臨產,若是指端搏動最為明顯,是即將臨產之兆,須立即將產婦送產房待產。



兒身轉順頂當門

胞漿已破腹腰疼

中指跳動榖道挺

臨盆用力送兒生

《醫宗金鑒》



生產時常見的兩個問題一是交骨不開。二是胎位不正




a


交骨不開

交骨指恥骨與骶尾關節,生產時交骨打開(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開骨縫),產後交骨閉合。交骨打開,產婦方可用力送兒。開交骨是整個生產過程中最易感到疼痛的時候。所以開交骨遲遲不開(一般初產婦的打開時間比經產婦要長),容易造成產婦疲憊至極,無力生產,或用力太早,胎兒橫逆,出現難產。現代醫學用剖宮產手術來應對這一情況。現在我們都知道順產更有利於兒童生長發育,有的女性本來準備順產,但是陣痛疼了很久,骨縫沒打開,只好通過手術取出來。所以她們說自己生孩子遭的是兩茬兒罪。


交骨不開須細審

或因不足或初胎

總宜開骨通陰氣

佛手龜板婦髪灰

若因不足加參妙

一服能令骨立開

醫宗金鑒


過去我們沒有剖宮產,但是我們有很多著名的方劑,在產前或臨盆時給孕婦服用,能夠加速交骨打開,縮短生產時間,除此之外,還有通產散、加味佛手散、催生神柞飲等很多。但這裡必須提示大家,上面所述方劑必須辯證使用,使用時機亦須嚴格界定。




b


胎位不正

由於胎位不正導致的難產極為多見。歷史上,我們有橫產、倒產、偏產、坐產等記載。相當於現在的橫位、斜位、臀位等。

中醫一般認為胎位異常是由於衝任脈氣血不足或失調,氣機運轉不利,故胎兒不能正常轉動。因此發現胎位異常後,可盡早請中醫調理衝任、氣機,胎兒即可自行轉動。


現代醫療檢查技術可以幫助我們更早發現胎位異常。一般妊娠28周後,經腹部、陰道、B超檢查即可確定是否為異常胎位。一旦發現應及早糾正,因為32周以上,胎兒生長迅速,羊水相對減少,胎兒的位置和姿勢便相對固定,不易發生變化了。


中醫的轉胎方法當然不僅僅局限於吃藥,通過正確的艾灸同樣可以調整胎位。過去穩婆接生還有相應的轉胎手法,但現在這種基本看不到了。


在厚朴,徐老師給孕婦處以方劑、丸藥助產,預防胎位不正,并令生產過程順利,充分展現出中醫在孕產方面的優勢。



本節課的作業是:

① 按文中方法,靜心體會自己中指的跳動。

② 說出你順產的故事給我們聽。

(將您的作業發至健康營郵箱:hopehealthcamp@sina.com)


- END -


文    李  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