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道这些,可以让你在自我认知的路上少走弯路

 cntagu 2017-07-12


一、什么是心理学?



而牛津通识读本《生活中的心理学》就是这样一本书:以少量的篇幅,系统地讲清楚心理学是什么东西,对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指导意义。



当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威廉·詹姆斯给心理学下的定义是——精神生活的科学


他认为人类心理学由一些基本成分构成:思想和感情、存在于时空中的物质世界,以及了解它们的方法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知道心理学的研究,主要跟我们的大脑有关。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知道一些我们头脑怎么工作的知识,知道对于这种工作的直觉或成见是否有道理,可以给你带来很多优势


心理学家的工作能帮我们区分两样东西:一是内部信息,它是主观的,可能是有偏见和不可信的;二是事实,它存在于我们的先入之见和科学意义上“真的”东西之间。


下面我会按照头脑认知的过程,对书上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在相关部分附上自己看过的,觉得写得比较好的书目作为参考,以便有兴趣的读者做延伸阅读。



二、什么进入我们的头脑?——知觉和注意


我们通过感官从外界获取信息,然而知觉并不仅是被动地从感官获取信息,而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过程。


仔细观察下面的一组图形:


从左到右依次为:魔鬼音叉、内克尔立方体和鲁宾的花瓶


大脑会设法使看到的图像变得有意义,但图像提供的信息却是模棱两可,不足以从两种解释中做出选择,于是两种画面会轮番在大脑中出现。


这说明了大脑凭借接收到的信息工作,在缺乏意识指导的情形下,对现实做出假设。


于是我们最后意识到的是感官刺激和解释的结合体。


也就是说采集周边世界信息的感官过程,并不是如同照相机拍摄照片一样,是一个被动的反映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主动的过程。


知觉的第一阶段就是要找到说明外在事物的信号。


信号检测理论认为,准确的知觉不仅是由感觉能力来决定的,而是由感觉过程和决策过程一同来决定的。


当外界变化消失时,感受器就完全停止反应,或形成习惯化。


比如说当你刚把冰箱接上电时,开始会听到有噪声,但后来就听不见了;


刚进入一个房间时你会嗅到里面的异味,待了一段时间就闻不到了。


上图中鲁宾的花瓶还说明了一个问题:背景和知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基本上构成了我们看东西的方式的基础:当你把白色当作背景时看到的是一个花瓶,把黑色当作背景时则看到的则是两个人像的侧脸。


关于直觉还有两个概念有必要提一下,知觉定势和阈下知觉



看上面的图像,中间的数字是B还是13?当把12和14从中抹去,很多人会选择是B,同理把A和C抹去,则会选择是13。


这就是知觉定势——你知道的影响你所看到的。


另一个概念阈下知觉,是指感知到某样东西,却又不知道我们已经感知到了。


比如你在一个吵杂的环境中同某一个人谈话,那么你就会主动过滤掉周围的噪音,如果此时由人提到你的名字,即使声音不大,你还是可以扑捉到这个声音。


阈下知觉的意义在于我们注意的过程非常快速和有效,保护我们免遭不愉快刺激的损害。



三、什么留在了我们的头脑?——学习和记忆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以前不知道的事情,可以做以前不会做的事情。


我们通过知觉感知到的事物和信息会有一部分留在我们的头脑里,这个储存系统被称之为记忆


然而记忆的本领并非绝对的存在,它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作用。


虽然至今都未搞清楚记忆的复杂过程是怎么运作的,但对于我们来说知道记忆曲线,知道如何有效地加强记忆已经足够了。


那我们又是如何学习的呢?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关联性学习:相倚(什么和什么一起发生)、差异(与常规的不同之处)以及交互作用(和别人的相互作用)。


比如打开水龙头就会有水出来、插上电风扇才会转。婴儿的学习主要来自于对相倚的这种着迷,而这也是其他类型的学习(如技巧学习)的重要基础。


一旦你掌握了一种技巧,可以不假思索地完成某事,此时你就会把注意力转向别的事情:


比如当你毫不费力就能读出单词时,你就会考虑它们的含义了;


如果你能把一首曲子不假思索地弹出来,你就会考虑怎样解释这段音乐了。


关于学习,就不得不提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对孩子的研究表明孩子们更可能模仿和自己类似的榜样以及他们仰慕的人


而这一点可以应用到孩子的教育方面:言传身教给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单纯的物质付出更有价值。


事实上,不仅是孩子,我们成人也是如此,多跟优秀的人交流,多观察身边优秀的人的行为习惯,有利于自身的提高和成长。



那么,记忆是怎么运作的?


我们对事件意义的记忆要比对细节的记忆准确得多,而我们赋予事件的意义又会影响我们所记得的细节。


即使我们确实能准确地记得细节,我们记得的细节在记忆里也是不稳定的,而是可变的。


比如说我在路口目睹了一个意外事件,后来被叫去问事件的细节,假设问题是汽车是在树前还是树后停下的,那么,我很可能在记忆里插入一棵树。


基于此,当代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种东西——或者是一系列活动,涉及复杂的编码和检索系统。


四、我们如何利用留在头脑里的东西?——思维、推理和沟通


对进入头脑中信息的处理主要包括:思维、推理和沟通。


前面提到的,进入我们头脑里的东西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的原料。


而概念则是思维的基础材料。概念帮助我们组织思维,对我们的经历做出恰当的反应。


概念把我们知道的东西加以简化和归纳后得出的抽象信息。(比如蔬菜、水果)


而推理就是运用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以便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做出评判等。目前推理被分为三类: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辩证推理


如何运用不同的推理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思想和汇报,具体可参考《成长词典》第22课:《金字塔原理》,进行拓展阅读。


需要注意一点:当不知道前提是真是假时,使用演绎推理常会出错。因为我们的思维会偏向于增强已有的信念而不想接受与它们对立的信息。


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的:“许多人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他们只是在重新组合他们的偏见。”(关于批判性思维可参考《学会提问》、《清醒思考的艺术》)


我们通过思维推理创造新的东西、解决问题,那么语言除了交流之外是否跟思想有关系呢?


语言相对性理论认为,有,语言培养了思维和知觉的习惯


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了语言的确能影响某些心智技能,比如亚洲儿童在数学上的能力就总是比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儿童强。



五、我们为何会做我们要做的事?——动机和情绪


情绪组织我们的活动,情绪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是我们不想要的。


而动机则是能克服我们的懒惰、促使我们行动的所有推动与刺激。


关于动机,马洛斯把人类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级,认为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高层次的需要(最低层级是生存,最高是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


那么我们究竟为何会去做我们要做的事?


有两个理论,一是内平衡驱力理论,认为内部环境是相对稳定不变的,如果偏离了这种状态,都会立即要求采取行动来恢复平衡。


比如饥饿会促使你去寻找食物,不饿了就不会再吃。


二是目标理论,认为某人的动机就是他有意识地努力去做的事情,即他的目标。


关于两个理论哪个更准确不是我们探究的重点,在此我们不妨借鉴另一本牛津通识读本《数学》里的观点:不要关注它是什么,而是问它能做什么


于是,在明确初级动机时,内平衡驱力起了重要作用,在明确次级动机时,认知因素(如目标)则更有影响力。(关于如何运用动机与目标可参照《成功,动机与目标》,写得很好也很详细)。



六、我们如何相互影响?


前面主要讨论的是个体,但人是社会性的,在一起就会表现出群体的一些特征。


把人类行为当作社会行为来考虑,才能正确理解人类的某些行为,这里着重介绍几个概念。


有些事情你一人在家里可能会做,但在公众场合你是绝不会去做的,这种行为被称为社会助长


其中一个明显形式就是竞争——在与别人竞争时,就算没有奖励表现得也会更好。


若看到别人在工作(共作效应)或别人在看自己工作(观众效应),人们工作的速度就会加快一些。


当身处群体中,而自己意见与大多数人不同时,你很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观点去顺从群体,尤其是当你对自己的观点没把握时。


这种行为被称为从众(关于大众心理研究可参考《乌合之众》)。当一个人屈服于群体的压力时,就表现出从众。


偏见是对某一群体的、比较持久的(通常是负面的)看法。而人们总是从较正面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所属的群体,而不是别的群体。知道这些概念就可以有意识地去利用其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减少偏见。


我们运用知觉、注意、学习、记忆的能力获得的不仅是对于外部现实的被动反映,我们的精神生活要主动得多。


而心理学的知识使我们能够理解心理过程的基本原理,这必然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我们提供帮助和指导。


作者:DJ,精读读友会会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