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在这里讲到《诗》,就是我们所读的《诗经》。 《诗经》全书收录305首诗歌,是由孔子晚年时编订的。孔子将当时能够收集到的诗歌整理起来,据说大概有三千多首,孔子从中选择出有价值的诗歌入集。 据说这305首诗,每一首孔子都亲自谱曲、弹唱过。 这些曲谱没有流传下来,实在遗憾。 那么这些诗歌是从哪里来的呢? 采风官 收集来的。 所谓的“采风官”是天子下派到地方传达政令、并收集民间民谣和诗歌的官员。 由于古代生活条件落后,交通也不发达,政府下达的政令无法快速传达到地方。 我们现在有电脑、电话,中央政府的任何文件政令可以在半天之内传达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可是古时候不行呀,传达政令全靠人工。 这些传令官骑着马或者驾着马车出发,要马不停蹄地将手中的政令传达到地方。 《诗经》中有一篇《四牡》,讲的就是一名低层小吏驾着马车披星戴月地赶路传令、宣传政令的同时并寻访地方贤士的故事。 很辛苦,再思念家人也不能不出差;也很自豪,我在为我们的国家做事。做好自己的职责,便是荣耀。 这种传令方式已经延续很久。 《尚书.商书》中有一篇《胤征》,其中记载一句话:“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 每年初春,天子派出许多使者到地方,了解民情的同时,还要摇着大铃铛去每个村子宣布政令。告诉百姓什么时令要做什么事情、要怎么样去做。 而“了解民情”时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收集当地的民歌、民谣。 为什么呢?因为百姓口中所传唱的歌谣一定是当时他们生活情境的体现。 比如《诗经》中有一篇《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大老鼠呀大老鼠,你看你都肥成这样啦。不要再吃我的黍呀、麦呀、苗呀了! 我全家侍奉你多年,什么好东西都奉献给你,每天为你干活劳作,男人们为你耕种、献上粮食;为你打仗,有时甚至要献上生命。女人们为你织布,为你服务。我们几乎为你奉献了一切,而你却一点都不顾念我们,将我们无情压榨不宽容。 我们发誓要离开你,愿上天赐给我们一片可以安乐生存的土地吧........ 这首诗就是典型的民怨诗。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苦难重重,贵族与奴隶主们不断压榨底层百姓,使他们无法忍受。 采风官将这首诗歌记录下来,回去交给上官或天子,那么天子就会知道这个地方的人民生活得很苦,执政官员不称职,就要对他们采取措施。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诗经.召南》中有一篇《甘棠》: 蔽芾(fèi)甘棠,勿翦勿伐,召(Shào)伯所茇(bá)。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qì)。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shuì)。 这是很简单的一首歌谣。全文都在告诉人们:这棵甘棠——是一种果树——长得这么好,大家不要砍它、伤害它呀!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我们的燕召公——召伯曾经居住、歇息、停留过的地方。现在召伯已经不在了,可是我们还可以借这棵大树来怀念他。同样,我们也不忍心让召伯曾经倚靠过的这棵树受到伤害呀! 这首诗中所写的燕召公——召(shào)公奭(shì),与周王同姓,姓姬。当年周武王灭纣之后,将召公封于北燕(大概在今天的河北北部与辽宁西部一带)。 据说当年召伯去南方视察,非常爱护百姓。 他所到之处不占用民房,只在甘棠树下停车驻马、处理政事。他听讼决狱、为百姓判官司,累了只简单搭个草棚过夜。这种体恤百姓疾苦,不搅扰民间,而为民众排忧解难的人,人民永远思念感激他。 人民为了纪念怀念召伯,就写了这首《甘棠》来传唱。 采风官将这首歌谣记录下来,回去交给天子。天子会以此为典型来教导他的官员们:看到了么,看到了么,什么样的领导才能得到人民永远的爱戴与怀念?什么样的人能够名留史册? 这就是榜样。是鞭策官员的政治课。 就这样、采风官记录下的每一首诗歌,背后都有着深厚的社会现实为背景。所以即便到了今天,《诗经》也是我们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时不可不读的宝贵资料。 古代读书人是必定要读《诗经》的,所以我们看到四书五经里面经常会引用《诗经》里的句子,动辙“诗曰、诗云.......” 《诗经》总分为三个部分:风、雅、颂。 风:就是国风,是地方民歌。好比我们的东北二人转、陕西民歌、江南小调.......具有地方特色,是采风官从各地采集来的民谣,反映了当时各地的政事与民情。 比如《齐风》中共11首诗,半数以上是关于婚娶和爱情的诗,其余几首或是反映人民对沉重劳役的不满;或是揭露齐襄公与其妹文姜通奸的丑行;或是描写田猎和射技等。 再比如《国风.卫风》收集了先秦时期卫国的民歌,其中有一首描写美人庄姜的诗,流传至今: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所以,《诗经》中的《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是贵族们生活或者庆典中演奏的。 比如《诗经.小雅》中的第一篇《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这是在贵族宴会上演奏的音乐,表达对客人的欢迎与赞美。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时所演奏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分别是周王室、鲁公室和商王室时期的颂歌。 比如《周颂》中有一篇《天作》: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什么意思呢: 高耸的岐山自然天成,创业的大王苦心经营。 荒山变成了良田沃野,文王来继承欣欣向荣。 他率领民众云集岐山,阔步行进在康庄大道, 为子孙创造锦绣前程。 这是赞颂周太王、文王兴周利天下的功业。 太王指的是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他是轩辕黄帝第16世孙、周祖后稷的第12世孙,是为周王朝创下大基业的先祖。 以上我们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集——《诗经》,这是每个中国孩子都要学习的知识。应该读熟背透学好。 那么孔子在《为政》篇中的第二句就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就是:“思想纯洁、无邪。” 孔子将《关雎》编为《诗经》的第一篇,我们打开《诗经》第一句便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有人说:为什么将这爱情诗放在全篇的开头呀?这很不庄重。 非也。 《礼记》里面有一句:“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是说,吃饭睡觉与爱情一样,是人类生存与情感的正常需要,不需要避讳,更不能压制,那是违背人性的。 任何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地疏导、引导,而不能压制,否则就会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 同理,男女之爱也是一样的。 每个人在年纪小的时候,都依恋父母。长大了,进入青春期则开始对异性有好奇有好感。这是很正常的,人成长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不过,再慕少艾也要记得一句话:“发乎情,止乎礼。” 对异性有好感可以,但一定要注意“度”。不能说我喜欢一个人,就不管人家乐不乐意,我把她抢回家就跟我玩,那是不可以滴,这样,就违背了“礼”。 之前我们讲过“礼之用,和为贵,都这么干,社会就无法和谐了,会乱套了。” 所以,凡事都要有个“度”,要适可而止,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孔子将爱情诗例为《诗经》之首,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这句话出现在“为政”的第二句,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要说最好的政治,就是治理好人心。使人民心地善良,仁慈,勤奋,使思想纯洁干净,这样就天下太平啦,没有伤害与争夺——多美妙! 那么,要做到这一点,孔子教给大家一个方法:去学《诗》吧!三百多篇诗学好了,你就成为一个心地善良,宽厚仁慈,热爱生活,思想纯洁的人啦! 必须赞一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