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张其成(二) | 要想活得健康长寿,只靠医生是不够的

 为什么73 2017-07-12

可这中医还有第二个敌人——中医黑,他们总是有着奇怪的逻辑,例如“中医如果那么厉害,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为什么那么低?”,在有些人看来,医疗水平与人均寿命有着单一且绝对的线性关系。

你是否也认为没有医生就活不下去?那快来看本期内容——养生的四个方面!


本篇内容来源于2016年11月,纪录片《千年国医》摄制组拍摄采访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教授。

张其成

1958年10月生,安徽徽州歙县人

出生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医学世家, 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舜华之长子

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后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现代科学与《黄帝内经》的契合


WHO说到影响人类健康和长寿有四个要素:第一,遗传因素,第二,医疗条件,第三,环境因素,第四,生活因素。在这四个要素里面,医疗条件才占8%,环境因素占17%,遗传因素占15%,加起来40%。这40%不是养生的内容,而是另外的60%,就是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才是养生的内容,所以养生就是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具体来说是什么呢?WHO(世界卫生组织)又说了四点,也是四个方面。第一就是饮食,叫合理膳食。第二,适量运动,第三,心理平衡,第四,戒烟限酒。这和《黄帝内经》说的四个方面基本一致。食饮有节,就是合理膳食,还有戒烟限酒被单独分出来,在我们古代是放在饮食里的,饮里面有饮酒,饮酒要节制。适量饮酒的人寿命是最长的,“酒者久也”,喝酒的酒就通长久的久。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不喝酒的人和酗酒的人,寿命都相对比较短,而适量饮酒的人反而寿命长,但是一定要控制,食饮要有节。

WHO(世界卫生组织)说的这四个要素里面,合理膳食占了25%,适量运动占了15%,戒烟限酒占了10%,加起来50%。而心理平衡占了另外的50%。实际上根据新生疾病的研究,我们人的这些疾病,除了急性传染病,绝大部分,可以说60%到95%都跟心理压抑有关。这与《黄帝内经》所倡导的“以神为主,形与神聚”完全一致。所以精神/情志是养生的主宰,是最重要的。修心养神,而不只在于吃。我讲养生,好多人追问我要吃什么,给我逼急了,我就说一句养生最高的就是不吃,叫辟谷。适量辟谷绝对有好处,我是身体力行,每年都带着我的弟子们辟谷,辟谷的时候是不饿的。

 


 

养生的四个方面



《黄帝内经》真正讲治病的方子只有十三个。它整体的论述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讲人怎么不得病。所以《黄帝内经》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话“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真正已经得病,那已经很晚了。所以《素问》和《灵枢》,现在的版本加起来是一百六十二篇,有一些专篇是讲病的,但更多的篇幅是讲生命的本质、讲藏象、讲经络。

 

《黄帝内经》讲的养生方法主要是四种,第一是饮食,食饮有节,第二种是起居,第三种是运动,第四种是精神,也叫情志。饮食在《黄帝内经》中讲“食饮有节”,只说了一个字“节”,要节制。大家想一想,黄帝那个时候,那些人都吃不饱,都营养不良,甚至还要挨饿,他还说饮食要节,更何况我们现代人呢?现代人都不是饿死的,都是“撑死”的。所以一定要节制。

有句话大家都知道,但是都做不到“早晨吃得好,中午吃得饱,晚上吃得少。”结果我们生活完全倒着来,所有的宴会都安排在晚上,晚上能吃多少分饱?不止十分饱,是十五分饱、十八饱,甚至二十饱,非撑死不可。所以一定要节,尤其是晚上这一餐一定要吃得少。当然饮食也要符合“阴阳中和”这个大原则。食物也分阴阳,有偏阳性的食物,有偏阴性的食物。温性的、热性的食物是阳性的,寒性的凉性的食物是阴性的。人们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食物。


所以自己体质也要分出五行,《灵枢》中有两篇内容集中讲了体质,一篇叫“通天”,另外一篇叫“阴阳二十五人”。把所有的人分成五类,五类体质实际就是阴阳的细分。你搞清楚自己是哪一种体质,是五行的哪一行,你就知道怎么选择食物,这就是在饮食上的法于阴阳。

第二条是起居有常。起居要有规律,狭义的起居就是起床睡觉,要符合阴阳变化的规律。一天当中阴阳变化的规律,十二时辰当中有四个时辰是最重要的,子午卯酉。子时是半夜的十一点到一点,这个时候叫胆经当令,阴气到了极点,所以人要深度睡眠。也就是子时之前要入睡,这样才能保证子时深度睡眠。然后到卯时的时候,就是上午的五点到七点,这个时候是大肠经当令,这个时候阳气升了一半,就要起床了。严格地说,春夏要更早一些,秋冬要迟一点。


然后到午时是阳气最足,也就到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这个时候是心经当令,经过一上午的劳动工作之后,到中午容易疲倦。按照现在科学研究表明,上午到中午这段时间,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危险期,所以中午要午睡。到下午酉时,也就是下午的五点到七点,这个时候阴气降了一半,这个时候是肾经当令,所以要保肾,也要运动,做一些保肾的功夫。所以总体来说,竖的两个时辰,子时跟午时要静。

从太极图上就可以看出来,这两个都是阴阳交接的时候,子时是从阴到阳,午时是从阳到阴。所以这两个时辰只有在入睡的状态之下才能完成好这个交接。有好多人说我睡不着,或者中午我没条件睡那怎们办?很简单,就做静功,入静。从某种意义上,说做静功是一种更高级的更积极的睡眠。

而横的两个时辰,也就是上午的五点到七点和下午的五点到七点,要以动为主,要适量的运动。这个就是要形成一种规律,贵在坚持。

 

第三个方面是运动,《黄帝内经》就讲了四个字“不妄作劳”。作劳就叫劳作,不妄是什么意思?就是不要太过,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做无氧运动,要做有氧运动。无氧运动的运动量太大太过了,让人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筋疲力尽,这样不是养生,是毁命。那么要做什么呢?要做有氧运动,也要有一定的运动量,一般做半个小时以上,微微出汗,呼吸加快,但是不至于筋疲力尽,就是有一点点累的感觉,但不能太过。当然中国古代就有很多这样好的方法: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还有最好的运动在我看来就是道家的丹道功。



第四个方面是“形与神聚”。就是形体和精神要合一,形神合一。也可以说是在精神这个方面是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心态,人的精神,人的情绪,这个方面一定要平和。当然讲形神合一、形与神聚就更高级一些。我经常开玩笑说西方的养生也可用四个字概括,叫“精神分裂”。什么意思?就是形神分离,他做一切运动的时候,做一切有形事情的时候,都跟神是分开的。比如说他在跑步机上跑步,可以一面跑步一面聊天,而我们打太极拳能不能一面打太极拳一面聊天?那绝对不可能。我们是神到则气到,气到则意到,意到则手到,这完全是合一的。还有我们做其他事情,比如说吃饭睡觉,叫“食不言寝不语”,吃饭就该自己慢慢吃。

什么叫学佛?“饿来即食,困来即眠”,饿了你就吃,困了你就睡。你说我不就是这样嘛。可想一想真的是这样吗?有时候饿了你吃不上饭,有时候饱了还要吃。最主要的是我们多少人吃饭是为了工作,为了做生意而吃饭。困了你就能睡吗?那不一定,有的人困了还睡不着,失眠多梦,或者晚上惊醒,白天不该睡的时候老打瞌睡。


所以养生的第四个方面是最关键的,养生最主要的是养神,神才是主宰。《黄帝内经》里有情志调节的方法,它把所有的情绪、情志分成五种:怒、喜、思、忧、恐,然后这五种情绪可以用另外的五种情绪来对制。这都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来的,也就是心病还要心药来治。所以《黄帝内经》讲的养生跟现代人说的养生可以说是完全一致,而且比现在讲的还要好。



古人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智慧

我经常说一句话,人并非总是越来越聪明,应该说人的左脑越来越发达,左脑是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科学思维、量化思维,这些是越来越发达,它的标志是信息科学与生物科学。可是人的右脑越来越笨,右脑是什么思维?悟性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形象思维,而这些思维的发展越来越退化。

上古之人为什么能悟出这些东西来呢?我举两个例子。第一,2004年年底印度洋海啸发生时,原住民死亡比例大大低于现代人,为什么?当时大家以为那么大的海啸过后,印度洋岛上的那些原住民肯定都死光了。结果后来用直升飞机去找,发现有人向直升飞机投掷长矛和射箭,说明他们还活着。第二个例子,每一次地震,我们这些所谓的高级动物都会死,那些所谓的低级动物往往都有特异反应,为什么?因为它感觉到了。

 

所以我们中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是在人的悟性思维最发达的时候产生的。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手机,不能上网,完全靠一种灵感、一种悟性的思维。所以经络是什么?李时珍说了一句话已经说得非常透了,“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什么意思?经络是一种隧道,只有往里看,返观内视你才能体会到,才能“看到”经络走向,才能发现这个秘密。 

而我们现在完全是在外求,外求跟内求不完全是一回事。我们中医的好多东西是体悟出来的,所以要打坐,只有在入静、禅定的那种状态之下才能体悟到气的运行。说一千道一万,中医的核心在哪里?它的本体就在于气。我主编的全国统一的规划教材《中医哲学基础》,里面就提了一个观点——中医就是“元气论”。离开了气肯定没有中医。

 

气跟阴阳五行有什么关系?气一分为二就是阴阳,一分为五就是五行,一分为八就是八卦。庄子说过一句话“通天下一气耳”整个天下就一个气,别的没了。气聚的时候就为人,气散的时候人就死了。有人说气是物质,有人说气是能量,有人说气是功能。

怎么把握气呢?就需要内求。在入静的状态之下,也就是回到上古之人的那种状态,才能把握到气的运行。气是真实存在的,是切切实实。比如针灸的时候,一针扎下去觉得酸麻胀痛,会觉得有一股能量沿着经络在走,这就叫得气。气在《黄帝内经》中这样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就靠着天地之气,即阴阳之气而产生,然后按照四时之法成,也就是春夏秋冬,靠四季之气而成人。


气不仅仅是连接万事万物的桥梁,而且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按照易学的说法,宇宙万物的生成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太易,就是无,就是空。第二个阶段叫太初,就是有东西了,第一个有的就是气,气之始也。第三个阶段叫太始,始就是形,又有形状了。到第四个阶段叫太素,那就有了质了,所以现在有一个词叫素质。为什么叫《黄帝内经·素问》,“素问”的意思就是对生命本质的发问,素就是素质的意思,是人的本质。

 这个完全符合现在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以前是从虚无开始的。一开始有的第一个东西就是气,气勉强可以解释为能量,这个东西它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可以小到没有内涵,它可以大到宇宙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气。正因为有了气,我们才能天人合一,否则天是天,人是人,万物是万物,怎么连接起来?就是靠气来连接。因为宇宙万物的本源都是气,所以它才可以连接,人和万物才能沟通,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中药里讲四气五味,而不是讲有效成分。寒热温凉,再加一个“平”,所以我说五行就是五种气。那五脏呢?不是五种脏器,而是五大功能系统。所以我们中医说“心主神明,心主思维”。西医就是说中医胡说八道,大脑才是掌管思维的。但他们不知道中医的心包括了大脑,因为它是一个系统。思维这个“思”字怎么写?现代的简体字是上面一个田下面一个心,但以前上面不是一个田,上面是个囟门的“囟”即大脑。所以我们中国人早就已经悟到了,人的思维是大脑和心共同的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