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治痛风只用中药,解决疼痛只用3个方子

 观世音06 2017-07-12

在古代,不像现代,没有这么多病症。古代不如现代那么多污染,也没有现代这么多加工食物。古代人虽然也有大鱼大肉的时候,并不是每天都能如此好菜好饭。相反,他们吃得比较清淡。

现代有很多病,古代是没有的。比如近视,古代就没有。比如癌症、艾滋、三高这些在古代看来更是无稽之谈。不过在三高之外的一高,尿酸高,这个倒是有。只不过古代不把它称作尿酸,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西医,只有中医。

中医把尿酸高诱发出来的病,不叫痛风,叫脚气病。因为尿酸高的时间久了,痛风石就会发病,而且发病的位置,都是在手脚关节、软组织的地方。那个时候,这种病多半出现在一些统治者和大官贵族身上,平米老百姓是比较少见。

古代的中医是可以治好的,为什么到了现代就不行了?

显而易见,古代的中医理论比现代更加发达,基本上只有中医,也没有现代这么多的功名利禄诱惑,他们只想一心做好医术。

痛风是被中医治得服服帖帖,其中鸡鸣散就是痛风的“死对头”,几乎是见一次打一次,鸡鸣散治疗一方一个准。其中在隋朝的《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就有讨论过如何治疗痛风,其中鸡鸣散就是在里面有提到过。

后来在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同样有记载,最早在永嘉之乱后,很多北方的人跑到南方,痛风就开始逐渐流行。

现代痛风为什么这么流行?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的,为什么古代的痛风少之又少。其实最大的原因来自于饮食,老祖宗除了一天三餐,有时可能只有一天两餐。在营养方面,或许都不够充足,这样自然谈不上会有嘌呤过量摄入。

嘌呤主要来源的地方就是肉食、动物内脏,这些所含的嘌呤都很高。嘌呤摄入过多,在体内氧化就会形成尿酸。尿酸不能及时排除体外的话,起结晶体就会在体内沉淀。时间久了就会形成痛风石。

现代治疗痛风更多依赖的是秋水仙碱,它有消炎抑制的效果,但因为其副作用较大,会给患者带来另外的痛苦。

所以,中医虽然慢,胜在副作用小。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辅助治疗这个疾病有专方,比如黄芪桂枝芍药汤、菊苣栀子茶、桂枝附子汤等方。

组成如下:

菊苣栀子茶:菊苣10g、桑叶8g、栀子10g、葛根10g、百合8g。此茶能降低血清尿酸水平,溶解关节内的痛风石,抵抗痛风性关节炎,能对痛风起到改善辅助作用。

第三种是脉沉,但是有小便不利的情形,这种情况下服用越婢汤;麻黄12克 石膏25克 白术12克 附子5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大枣15枚。

阴虚热者,脉来细小,数,脚疼痛,用竹沥汤:竹沥(200ml) 甘草 秦艽 葛根 黄芩 麻黄 防己 细辛 桂心 干姜(各10) 茯苓(15克) 防风 升麻(7克) 附子(20克) 杏仁(15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