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希特勒要处死爱将隆美尔元帅,却以最高礼遇为他举行国葬

 冬不拉拉 2017-07-12

隆美尔元帅因为受伤进入医院治疗,可是在7月20号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普鲁士希特勒的巢穴“狼穴”会议室发生了大爆炸,当时隔壁正在举行最高级别的军事会议,参会人员有很多高级将领被炸死和受伤。希特勒逃过一劫但是受了伤。这次事件是德国著名的“七二〇事件”。

希特勒震怒要求彻查此案,众多德国高级别将领被监视。

克鲁格和斯派达尔在7月22号去医院看望养病的隆美尔元帅,隆美尔在医生离开后坐了起来,斯派达尔讲了下新的战况,对于希特勒被刺杀的事件一个字都没说。不过隆美尔主动问了事情的情况,并且谴责杀手。两位部下安慰隆美尔元帅,希望他保重。两天后,海军上将卢格来陪伴他,隆美尔表明希望能见到希特勒,探讨一下战事和德国今后的未来。

就在这天,希特勒给隆美尔发来电报:“我希望你今早康复,请接收我最好的祝愿”

从8月上旬开始,希特勒的盖世太保就已经监视了隆美尔的一举一动,他无法改变这种情况。他对自己的儿子说:请告诉我,当元首把很多人杀死,你们有什么看法?他儿子没有回答,隆美尔想了下又说:这些人并没有太大的错误,只是认为我们赢不了战争,其实按现在的战局,这确实是事实,我们应该结束这个战争。

“不管发生什么事,不管结果怎么样,但是民族的命运不能被极少数人所决定。”

更严重的是,希特勒怀疑他涉及到了这场刺杀行动当中。这个时候,虽然希特勒对于隆美尔的背叛很失望,但是他还是没选择放弃他。8月31号,他在同新上任的集团军指挥官讲话的时候,特地指出隆美尔是一位成功睿智而且充满激情的将领,但是他面对困难会很悲观和消极,尤其是他是一位军人,在犯错时不在军事上找问题,却试图寻找其他的出路。但是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人。

但是,当盖世太保的审查结果交到希特勒手里时,他彻底改变了想法。

9月1号,斯派达尔辞去了集团军参谋长。第二天他就被盖世太保抓到柏林审查。他们对斯派达尔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审讯。强迫他认罪。自从斯派达尔和霍克被抓以后,隆美尔一直被挫折感折磨。

9月3日,隆美尔被解除了军队的指挥官职务。10月1号,隆美尔给希特勒写了一封亲笔信,他说自己头部有四块碎骨头,还有健康问题很严重。对无法为国效命感到很惭愧,而且战局不利并且斯派达尔被抓让他感到十分不安。希望元首能相信斯派达尔的忠诚和耿直。

隆美尔写这封信既是为了保护自己,证明自己的忠诚,也是为了斯派达尔求情,正好这个时候,斯派达尔的调查审讯结束。而且不断有各处的报告结果证明,如果七二〇谋杀希特勒成功,隆美尔会支持反叛者,至此,希特勒对于隆美尔彻底失望了。

12号的军事会议结束后,希特勒传令,给隆美尔两个选择,如果隆美尔是清白的,那么他必须亲自给希特勒解释和交代,如果隆美尔确实参与了,那么必须接受审判。作为普鲁士的高级军官,他玷污了自己的荣誉,不能逃避审判。

希特勒给予他最宠爱的元帅最后的恩典是如果隆美尔选择死亡,那么给他毒药让他自杀,他的死就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这样,在民众眼里,他还是那个受人爱戴的元帅,而不是叛徒。

14日,布格道夫和另一位将军来到隆美尔家拜访,他换上了最整齐的军服,带上了所有的勋章。

中午,布格道夫和他的副官麦塞尔乘坐军用轿车到了隆美尔的别墅门口,他们看到戎装出现的隆美尔,立刻下车向隆美尔敬礼。布格道夫希望能和隆美尔单独谈一下,进入到了隆美尔的卧室,对隆美尔说:“元帅,您被控作为共犯谋害伟大的元首。”这时候隆美尔如同晴天霹雳……就算他说自己是清白的,但是证人的供词还有他自己擅作主张与蒙哥马利达成停战协议,都是百口莫辩的事情了。看来已经无法改变结局了,隆美尔坦然的说:好吧,我愿意承担后果。

布格道夫对隆美尔说,如果他愿意服毒自杀,他的叛国罪名将不会公之于众,为了悼念他,政府还会树立一座纪念碑,并且以最高规格举行国葬。并且他的家人可以领到元帅的高额抚恤金生活无忧。

隆美尔沉默许久,希望他能给一会时间和家人告别。他走到楼上的房间,轻轻的在妻子额头上亲吻了一下,紧紧拥抱了他的儿子。楼下,将军正在等他,隆美尔表情凝重的走了下楼,跟着他们出去,上车之前,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别墅。

车子开到了森林旁停了下来,麦塞尔和其他人下车,只留隆美尔和布格道夫,过了几分钟后隆美尔永远闭上了双眼。

第二天政府宣布,隆美尔因为大脑栓塞,医治无效死亡。德国政府为隆美尔元帅举行最为隆重的国葬

隆美尔的妻子和儿子接到了元首了唁电:你丈夫的去世给你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请接收我的吊唁,隆美尔元帅的英明将永远和北非的战役联系在一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