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你看懂耳石检查报告单

 吕康悠然 2017-07-13

这期针对读者的留言和提问,我们来具体谈谈耳石症实例和耳石检查报告单的书写。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左向眼震和右向眼震的方向,都是以患者为参照(医学里的“左”、“右”通常都是以患者为参照)。而有些书籍和个人习惯以检查者为参照,所以才会出现“向地”、“背地”眼震这样的说法。因此各位读者一定先要分清谁是参照。

 

 

一、耳石检查报告单

无论如何设计报告单,个人认为,耳石检查的报告单应包含三大内容:

 

第一,自发性眼震的记录。耳石检查的本质是用动作刺激前庭外周感受器来记录眼震情况,因此属于诱发性测试,那么就有必要排除自发性眼震的干扰。通过记录自发性眼震,再在结果中减去自发性眼震的成分,才是耳石检查所要诱发的眼震。

 

第二,翻身试验中眼震的记录。具体包括4个动作:向左翻身(或转头),左侧卧至平卧,向右翻身(或转头),右侧卧至平卧。然后分别记录每个动作的眼震大小、方向和持续时间。

 

第三,Dix-Hallpike试验中眼震的记录。同样包括4个动作:左垂头、左垂头至坐起,右垂头,右垂头至坐起。然后分别记录每个动作的眼震大小、方向和持续时间。

 

推荐的耳石检查报告单如下所示:

 

1、自发性眼震

/ (水平向左______°/s   ______°/s   垂直向上______°/s   ______°/s

 

2、翻身试验

动作

眼震大小、方向、持续时间

向左翻身(或转头)


左侧卧至平卧


向右翻身(或转头)


右侧卧至平卧


 

3、Dix-Hallpike试验

动作

眼震大小、方向、持续时间

左垂头


左垂头至坐起


右垂头


右垂头至坐起


 

(如果忘记了具体的动作,可以查看历史消息中的《耳石检查》)

 

二、耳石症举例

前两期的《耳石检查》和《耳石复位》都是假定是哪个半规管的耳石症,然后去分析其眼震特点。然而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都是通过测出的眼震特点,反过来分析是哪个半规管出了问题。因此还是有必要通过一些举例,来熟悉各半规管耳石的眼震特点的。

 

举例1:水平半规管管耳石症

动作

眼震大小、方向、持续时间

向左翻身(或转头)

9.5°/s向左,<1min

左侧卧至平卧


向右翻身(或转头)

4.6°/s向右,<1min

右侧卧至平卧


对于翻身试验,如果记录到了眼震,那么首先我们要看眼震方向和翻身的方向是否一致。如果方向一致,属于半规管耳石症;如果方向相反,属于壶腹耳石症。上述举例中眼震方向与翻身方向相同,并且左侧眼震较大,且持续时间小于1min,所以诊断为左侧半规管管耳石症。

 

举例2:水平半规管壶腹耳石症

动作

眼震大小、方向、持续时间

向左翻身(或转头)

10.7°/s向右,>1min

左侧卧至平卧


向右翻身(或转头)

3.2°/s向左,>1min

右侧卧至平卧


上述举例中,首先观察到眼震方向与翻身方向相反,且持续时间大于1min,那么初步判断为壶腹耳石症。对于壶腹耳石症,哪边翻身眼震小就是哪边的问题!举例中向右翻身的眼震较小,所以诊断为右侧壶腹耳石症。

 

举例3:后半规管管耳石症

动作

眼震大小、方向、持续时间

左垂头

9.8°/s向左,15.6°/s向上,<1min

左垂头至坐起

6.3°/s向右,13.4°/s向下,<1min

右垂头


右垂头至坐起


上述举例中,左垂头记录到了眼震,那么肯定不是左后就是右前半规管有问题,再看具体的眼震方向,垂头位主要成分包含向上的眼震,坐起后向下,说明是后半规管的耳石症,又因为是左垂头,所以是左后半规管管耳石症。由于刺激前、后半规管会支配上、下直肌和上、下斜肌,因此眼球会出现扭转成分,眼震就可能存在水平方向的成分,而我们只需关注垂直方向的成分即可。

 

举例4:前半规管管耳石症

动作

眼震大小、方向、持续时间

左垂头


左垂头至坐起


右垂头

6.9°/s向左,11.2°/s向下,<1min

右垂头至坐起

6.3°/s向右,12.6°/s向上,<1min

上述举例中,右垂头记录到了眼震,那么肯定不是右后就是左前半规管有问题,再看具体的眼震方向,垂头位包含向下的眼震,坐起后向上,说明是前半规管的耳石症,又因为是右垂头,所以是左前半规管管耳石症。在上一期《耳石复位》中前半规管的复位方法没有具体介绍,因为左前右后处于同一平面,右前左后处于同一平面,所以复位的动作,左前与右后相同,右前与左后相同。

 

举例5:非耳石症的情况

自发性眼震,水平向左8.5°/s 

动作

眼震大小、方向、持续时间

向左翻身(或转头)

12.4°/s ,向左,>1min

左侧卧至平卧

8.9°/s ,向左,>1min

向右翻身(或转头)

11.3°/s ,向左,>1min

右侧卧至平卧

10.6°/s ,向左,>1min

上述举例中,记录到向左的自发性眼震,翻身试验中也记录到了眼震,但都是左向眼震,且一直持续存在,虽然大小有变化,但变化的幅度不大。因此可以判断,翻身试验中所记录到的眼震实际上都属于自发性眼震(各动作所诱发的眼震大小与自发性眼震的大小可能略有差异),这不属于耳石症的范畴。

 

举例6:存在自发性眼震的耳石症

自发性眼震,水平向左3.2°/s 

动作

眼震大小、方向、持续时间

向左翻身(或转头)

12.4°/s ,向左,>1min

左侧卧至平卧

4.9°/s ,向左,>1min

向右翻身(或转头)

11.3°/s ,向右,<1min

右侧卧至平卧

5.6°/s ,向左,>1min

上述举例中,记录到向左的自发性眼震,翻身试验中也记录到了持续时间较长的眼震,但与举例5不同的是,右翻身的眼震方向是向右的,与自发性眼震方向不同。遇到这样的情况,应先用翻身试验记录到的眼震减去自发性眼震,同方向相减,不同方向相加(可以这样理解,翻身试验记录到的是总眼震,总眼震=自发性眼震+翻身动作诱发的眼震,我们需要的是动作诱发的眼震,以此作为诊断耳石症的依据)。那么,减去自发性眼震的结果如下:

动作

眼震大小、方向、持续时间

向左翻身(或转头)

9.2°/s ,向左

左侧卧至平卧

1.7°/s ,向左

向右翻身(或转头)

14.5°/s ,向右

右侧卧至平卧

2.4°/s ,向左

根据减去自发性眼震后的表格进行判断,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右水平半规管的管耳石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