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画家张耀明 山水作品欣赏

 网络美术中心 2017-07-13
 
 
 
【艺术简历】
    张耀明(1959——),当代中国画家。字淡之,号听风堂,一壶。山东诸城人。现居北京。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凤凰岭书院中国画名师助教班龙瑞工作室画家、助教,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央视书画频道特邀艺术顾问,齐鲁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张择端书画研究院院长,北京香山画院常务副院长,诸城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诸城市政协文史顾问,国家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张耀明擅长山水人物画,写实和写意俱佳。好游名山大川。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作品苍浑朴茂,意境幽深。善书法,能诗。
    张耀明老师是全国知名的山水画家和人物画家。正所谓画如其人,处事平淡的张耀明对待绘画艺术也是极度虔诚和投入。袁运生先生曾称赞其作品“于淡彩中见神韵”。他的每幅作品都融入大量心血,力求完美,精品不断,这亦是他多次入选全国美展获大奖,并被企业集团和收藏家们争相青睐的重要原因。
 
 
    诸城古称东武,是个名人辈出的地方。作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后裔张耀明更多的继承了先辈的绘画艺术血脉。张耀明自幼酷爱绘画,早年毕业于山东轻工美术学校,得益诸多名家指点,后在北京凤凰岭书院龙瑞工作室研习深造。曾获第七届中国体育美展金奖,第三届、第八届泰山文艺奖银奖、铜奖,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00、2001、2008、201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第十六届世界美术大会美术特展,全国城市山水画展暨第五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等数十次全国美展。在《美术》杂志、《光明日报》、《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中央电视台等百余家新闻媒体专题报道宣传,出版画集专著30余本。曾随中国书画家艺术交流团赴日本、韩国、朝鲜、港澳、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多幅作品被国际友人和画廊购藏。2012年至2015年被评为21世纪中国百位最具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的中国山水画家。
 
 
    张耀明绘画涉猎广泛,酷爱山水,性情中有一种难得的自信,视画画为最重要的事情。中国自古讲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的确,山水可居、可游,更能体现画家的真性情,展现画家的文思修养。
    张耀明的山水画有着深厚的传统根基。在继承传统艺术风格的过程中兼收并蓄,集宋元明清之大成。综观他的作品,有沈周、吴镇、王蒙的茂密深邃;也有赵孟頫、文征明的沉稳雍容;更有髡残、八大的放意。尤为可贵的是,张耀明食古能化。他的山水画取法传统,却又不同于一家一派,有着鲜明的自家风貌。
 
 
    张耀明创作非常讲究状态和感觉,他作画时气定神闲,从从容容,犹如良将排兵布阵。他下笔前并非成竹在胸,而是任由情绪的驱使,放笔直取,以率意的笔线勾勒点染,铺排出大的格局框架。而后,根据胸中意想笔笔生发,一遍遍、一层层不厌其烦地积墨、积色,使画面逐渐厚重沉着起来。那些看似随意的点线,最终都被他统率到了整体的形象结构之中,形成了颇具韵律感、节奏感的笔墨符号,呈现出充满内蕴的动感。而这种动感绝无躁动和张扬,却分明透出宇宙洪荒般的山野气象,激荡人心,让人陶醉。
 
 
    “画由心而发”是张耀明山水画所具有的最重要创作理念和审美特质。张耀明画画注重对客观物象的认知和理解,并将画家的主观认识与大自然客观形象融会贯通其中。因此,张耀明的山水画注重心灵意象的抒写,但绝没有脱离对客观自然山水的认识和感受,也没有做传统笔墨程式的简单组合。他不断从大自然中获取新的审美感受,使自己的艺术创作永葆生命活力。他走出画室,去南北大山写生,直接体验自然给予的启迪。 在大自然中体察造化之妙,探寻真山真水的内在精神。在走入自然的过程中,张耀明的确升华出了更多的艺术感悟,画面更加沉郁厚重,表现形式上却更加自由洒脱,逐渐形成了更具自己时代特征的笔墨程式。笔法凝重,墨色浑雄,逸趣天成,自然而合乎规矩法度,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画最注重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终身的,齐白石刻过一方章“一息尚存要读书”。黄宾虹也是活到老,做学问到老,一辈子就是读书、思考、写文章。中国画家仅有才华是不够的,还要重道心,就是修为。道心的恒久,才是创造高境界笔力的基础。修为的多高决定了艺术家的境界。黄宾虹说得透:“画中内美而非常人所能见 ”,“ 画重内美,不务外观”。
 
 
    这些年来,张耀明不断地从古人那里吸收营养,并坚持不懈的到大自然中体会山川树木绕溪流的真趣,感悟生活,感知古意。即学习和传承古人,也敢于突破古人成法,而取材直接来自自然,贴近生活,故作品自具风裁,个性鲜明,表现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不平之气。
    张耀明正值创作盛年,不断实践着一次次的转换与跃升,坚持学习古人,学习自然,内外兼修,所谓藏风聚气,厚积薄发是也。相信在绘画艺术的道路上,他会走得更加扎实沉稳,步步登高。
                                                            编者 
 
 

名家点评

耀明的画基于传统而富于创新,大胆吸收运用广告画、水彩画的表现技法于中国水墨画创作,期望沿着这条路坚持走下去并不断突破。(——刘大为)

于淡彩中见神韵。(——袁运生)

张耀明的《春意十笏园》采用没骨淡彩的画法表现了北方园林的盎然春意。(——王镛)

张耀明的画中那些斑斑驳驳的用笔、用色,在画面上产生一种特殊效果—金石味,使他的画面显得沉着而不轻浮,凝炼而不松散。而这种金石味,正是许多国画家们最孜孜以求的。(——顾森)
 
 涧水东来石上流70x240cm

张耀明的画,对现实生活有着敏锐的感受,因之,他的画中有来自生活的鲜活性,而也恰恰是这种鲜活性,显出了他在创作中自始自中都有着热情而饱满的创作激情,他用这种激情感染着欣赏者。
当然,更主要的是他有着扎实而全面的基本功素养,在他的画幅中,他把异质文化中的诸多语言形式,譬如,结构素描、写生色彩学,以及,类似于水彩和木刻那样的不同种类的技术性语言,都转化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语言形式。在他的画面中,宣纸和毛笔所可能运用出来的笔墨肌理之美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他的绘画中的意象性也被鲜明地凸显出来,而画面的精神境界,就在这样的“意象”式的表现中,显现出了充满迷人魅力的基本特征。(——傅京生)
 
 江山万里动风色70x250cm

张耀明的国画作品语言清新、时代感强,已经脱离了传统笔墨的程式,通过平涂或点染等方式来塑造形象,墨色与纸张材料挥洒了一种新的视觉样式,作品具有较强的现代意味。(——潘鲁生)

张耀明在长期的艺术探索与诗意熏染中,像苏东坡在超然台一样发现了自然景象与诗人们习用的一种朦胧月色下的斑驳陆离之美。一旦付诸实践,就使他的水墨画创作,面目全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变迁问题,而是美学取向的转移。不是变法,而是变魂。
观张耀明的画,有时让人浮想联翩。因为那斑驳陆离的景象,人们既陌生,又似曾相识。他的画,为现实的赤裸直观,披上了月色的朦胧;为自然的生动,幻化出霓彩。(——李其敏)


【作品欣赏】
 
 九仙深处70x244cm
 
 九月山风48x180cm
 
 平山望月48x180cm
 
 气象峰头爽48x180cm
 
 秋日山阳48x180cm
 
 曲涧流觞48x180cm
 
 万壑环波48x180cm
 
 万里秋风48x180cm
 
 溪山问道48x160cm

 
 溪水长流48x180cm

 
 溪水清流70x240cm

 
 仙人招我碧峰头48x180cm

 
 看山听雨心69x138cm

 
 岿然千载97x180cm

 
 万木峥嵘叶绿新69x138cm

 
 溪水静流云烟淡荡69x138cm

 
 心静结庐万壑环69x138cm

 
 
 流水情文曲有致69x69cm

 
 秋日山阳699x69cm

 
 山光物态弄春晖69x69cm

 
 随意贮山川69x69cm

 
 溪云澹澹69x69cm

 
 旭光晓雾69x69cm

 
 野气云白69x69cm

 
 清江69x45cm

 
 泉壑烟岚69x45cm

 
 溪谷藏幽69x45cm

 
 溪水静流69x45cm

 
 苏轼密州出猎图240x125cm

 
 太行秋色240x125cm

 


【艺术评论】
沽得春光入玉壶,换得道心澄澈
——张耀明画境寻绎
李起敏
    耀明是位崭露头角的年轻画家,前途无量。他的画别具一格,墨彩婆娑,情趣盎然,韵味萦回,曾在全国美展上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受其托付,答应为他的画册写篇文章,然迟至今日竟未着一字。刘彦和《文心雕龙》有云:“富於万言,贫於一字。”即一篇之文,一首之诗,亦各有其人不易知之难处。不仅如此,一句之得,或能如石蕴玉而山辉;一字之失,或竟使璧微瑕而价损,更何况评论艺术。
    耀明曾陪我参观过苏轼的超然台,那台高高耸立在城北,是苏轼被贬谪密州时所筑,他在密州(诸城)的生活,使我对人生、对艺术产生了诸多感怀,也联想到张耀明绘画的蜕变。人们习惯说中国知识分子深受儒道两家的影响,其实并不尽然。儒道两家不过反映了人性蕴含的两个方面:一是成就与树立自我并随之改变生存环境,儒家称为建功立业(很世俗);一是回归自我也回归自然,与天地共生,儒家称为独善其身,(并非如此);道家称为适道乐生,法天贵真,返璞归真,即反对人性的异化,比儒家可爱的多。倘能如此,则会一片冰心在玉壶,道心澄澈,同苏轼一样,无论人生还是艺术都会安放在一个崇高的境界上。
 溪林舒望眼180x97cm


    诸城历史悠久,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养育了众多历史名人,据考证,中国上古名君虞舜就出生在诸城市的诸冯村,诸城自此得名。西汉初年置县,始称东武,隋代改称诸城,宋、金、元属密州。苏东坡被贬谪做密州太守时,留有200多首诗词歌赋,如今都被一一镌刻在重新修葺的超然台上,俨然一个苏轼文学馆。他的著名词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就是做密州太守时写下的。词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成为千古名句。作者月下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表达了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由高处不胜寒的琼楼玉宇,到常有悲欢离合的人间,企愿能够共着一个明月。迁客望穿秋水,游子拍遍栏干。天高地迥,宇宙之无穷,抒发的也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般的沉郁悲壮,使人兴发思虑,这一切应该无数次震荡过画家的心灵。苏轼经历中的光影斑驳心情陆离,曾经散落几许年华在一个偏僻的小县。
    张耀明在长期的艺术探索与诗意熏染中,像苏东坡在超然台一样发现了自然景象与诗人们习用的一种朦胧月色下的斑驳陆离之美。一旦付诸实践,就使他的水墨画创作,面目全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变迁问题,而是美学取向的转移。不是变法,而是变魂。
    观张耀明的画,有时让人浮想联翩。他不仅悟出了一种似乎陌生化但又能引起共鸣的图式,而且其容量之大,竟出乎画家的想象,用诸山水、人物、花鸟均有奇趣。因为那斑驳陆离的景象,人们既陌生,又似曾相识。他的画,为现实的赤裸直观,披上了月色的朦胧;为自然的生动,幻化出霓彩。呈现出來的是趣味生动,这一转化往往或如剥落的壁画,无序地散布着历史的陈迹,风雨的留痕;或如出土的锈痕斑斑的青铜器,那种斑驳,是一种清冷的美丽,为一定题材的绘画增加了沧桑感;或如点石成金,让所有难以入画的题材也生发出美的魅力。或使静态的景物,荡漾起动态之趣。
 云山相望138x69cm

    画家若能以错彩镂金之笔,得写芙蓉出水之妙;以妙造自然之心,获生气远出之境。其自然清新,至若司空图所谓“幽人空山,过雨采苹。”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则定会妙造自然生气远出。
    为什么朦胧之美中的斑驳陆离之象,蕴含着普遍欣赏的至美呢?应该与中国艺术的尚神趣,重意境有内在的关钥。老庄哲学认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是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因此,司空图认为诗的意境必须表现这个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如此,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离形得似,文字惝恍,旨意遥深。得其意象,可与窥天地,可与论古今;掇其词华,可以润枯肠,医俗气。图画篆象,靡所不该。
审视张耀明的斑驳水蚀的画面布陈,想起王昌龄的话:“人心至感,必有应说,物色万象,爽然有如感会。” (《文镜秘府论·地卷·十七势》)这感会就是张耀明的斑驳陆离的物趣与韵味。
中国艺术哲学一向崇尚自然之美,自然之美赋予诗书画以意象,以理路,以灵性。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文心雕龙》)而这种崇尚在自然与艺术之间必经过一座桥梁,这桥梁即心源。其心源注重阐发的是境的超物象性、超实用性、即注重消解经验世界之实在性而追求心灵世界之无限性,亦即注重将人的整个经验世界点化为一片灵心之流荡。司空图谓诗境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严羽则以“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阐诠之。此类都强调和注重审美意境的虚幻性、主体性以及令人神往的魅力和无限深远之内容,绘画亦然。而“旷然有会”之际正是美象出脱之时。看来,张耀明对此颇有意会。人心与自然万物相融、共感、契合而产生的那种不可言状的意会,不仅标识着主体意识的觉醒,也标识着“物”向心灵世界的切近。唯有在这份苏醒与切近中,世界才能成为我的世界并以我所需要的方式向我呈现。
 溪山归远138x69cm

    画家一旦进入“神与物游”则意象环生,以超功利的审美态度营构审美期待视野,虚怀以接纳物象,品味、发掘物象。此即所谓“虚静”、“心斋”,“疏沦五藏,澡雪精神”,“据梧冥坐,湛怀息机”,“收视反听,耽思傍讯”,以至“澄怀味象”。如卡西尔所言:“艺术家的眼睛不只是反应或复写感官印象的眼睛,它的能动性并不局限于接受或登录关于外部事物的印象或者以一种新的任意方式把这些印象加以组合……而在于他从这种静态的材料中发现动态的有生命的形式的东西。”而“对景感怀,旷然而会”之际,正是画笔、诗笔运斤成风之时。当刘勰拈出“窥意象而运斤”这一石破天惊之语来时,也就真实道破了创作的天机。试看张耀明的海边拾趣的人海混一;水乡景物的和谐融逸;体育题材的粗旷明快,山水色块的错落配置,木刻味,金石味嫣然纷至沓来,分外别致。
    画家达到的内在超越,更多地看到主体对自然亲近与返归自然的强烈渴求。如果说儒家艺境是一种情境,道家艺境则是一种幽境。前者追求主体情思在大自然生命形态中的自由张驰,后者则追求在自然、时空与宇宙的反照中所敞现的人格美、精神美;前者呈现一种浑融之美,后者则呈现一种淡逸之美,都以妙造自然为归宿。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苏轼《超然台记》)以积极的态度去寻趣,是艺术人生的健康心态。从老庄哲学到艺术美学,国人早已发现并欣赏朦胧之美,历来如苏轼一样对月色的咏叹之富瞻在艺术史上每若恒河沙数。因为朦胧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同样,也在恍兮惚兮之象中,体会出一种斑驳陆离之美。中国艺术重意象,也可以说,审美意象的生成是意境形成的必由之路。而意境的深邃与否决定了艺术价值的高低。这在西方迟至印象派的出现才悟出了仿佛。我们在生活中见惯了那些水渍苔痕,斑驳落影,每每被艺术转化成美丽的诗情。那仿佛水中月,镜中花的诗情,若一层薄薄的纱罩使得现实被幻化出月光般的朦胧。一如“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那斑驳陆离之美,即是朦胧之美的真切体现:
 五月山风润雨丝138x69cm

    江淹《青苔赋》:“遂能崎屈上生,斑驳下布”;白居易:“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贯休:“萧条秋病后,斑驳绿苔深”;刘祁:“草树红碧,点缀斑驳”;归有光《项脊轩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鲁迅《彷徨·在酒楼上》:“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无不欣赏那斑驳之美。
    张耀明的过人聪明处由此锤炼而出的新的绘画语言,不期而然却驶入了中国的传统艺术精神之长河,符合了老庄哲学的大道。
 溪谷清音69x69cm

    五采争胜,流漫陆离的画境当意会屈原“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的诗情,方可了然。那些掠影浮光,仿佛一道一道在你心里,我心里,穿梭游荡。在张耀明的画前,会产生“碧花萍缀晕斑斓,古色凝绿土黯沁”的凝瞩与畅快,还有一种超然物外的神往,一如站在诸城的超然台上,以热切的胸怀洞察世界与社会,以超然的心境陶冶心源。在他未来的绘画生涯中,必然一步步还在不停地蜕变,若由绚烂之极,返归平淡,或由色彩斑斓,转为墨色焕然,减少琐碎,      更现空灵冲淡浑然整体,其所必然呈现出的是沽得春光入玉壶,换得道心澄澈。
2011年梅月于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