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泉之心——浅谈张彦的中国画教学与创作

 一切随缘123 2017-11-02

临泉之心——浅谈张彦的中国画教学与创作

临 泉 之 心

——浅谈张彦的中国画教学与创作

郭熙认为,画家要发现美的自然、创造美的意象,必须先有审美心胸。这种“审美心胸”,郭熙称之为“林泉之心”,而对山水的热爱是“林泉之心”的必有之义。

临泉之心——浅谈张彦的中国画教学与创作

▲ 广东·阳江东平修船厂丨139×67cm 丨2012年

家住邙山脚下的张彦,自幼就痴迷山水,时常盘桓于邙山中,流连忘返。中学阶段,张彦在刘书民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尝试写生,及至进入广州美院就读中国画系山水画专业,注重写生的岭南画派传统,进一步激发他写生的热情。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博采众长,合于一身的教学传统,是对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绘画主张的继承和发扬,诚如高剑父先生所言:“无论学哪个时代之画,总要归纳到现代来;无论学哪一派、哪人之画,也要有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面目。”特别是对宋、元绘画传统的借鉴,再者,对于西画的“光影”、“透视”等也多有借鉴,为我所用。

临泉之心——浅谈张彦的中国画教学与创作

▲广东·潮州西湖丨139×69cm丨2012年

关山月在一次讲话中说得更直白“‘折衷中外’,以‘中’为本;‘融合古今’,以‘今’为魂。也就是说,继承传统与借鉴外来,都是为了发展传统。”了解这些之后,我们对张彦能够转益多师形成的画风和他坚持几十年的写生就不会感到惊讶。

临泉之心——浅谈张彦的中国画教学与创作

▲印度·恒河之晨丨34×46cm丨2015年

张彦在校期间,中国画系宋、元绘画的基础教学,不仅让他获得了运用中国画笔墨、设色、章法、程式等方法,并且通过中国画提高对美的领悟能力和中国文化的认知,同时,广州美院兼容并蓄的校风,激发他在艺术探索中冲破观念的藩篱,以广阔的视野,把凡是有益艺术发展的思想、方法,都纳入自己借鉴的范围,比如,宋画匠心独运的章法、设色在张彦画面中有迹可寻,写意飞动与运用破锋飞白的线条,有傅抱石的影子。张彦留校任教后,年富力强的他,经常受委派带领学生外出写生,喜欢跟学生一起写生的习惯就这时候开始养成。经过长年的积累,张彦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他教学的特色。

临泉之心——浅谈张彦的中国画教学与创作

▲捷克小镇街头丨46×34cm丨2009年

张璪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首先,画家要领悟“造化”之妙,使山水之美进入自己的内心,成为审美对象,而得之画家心灵深处之创获,化为具有人文内涵的意象,并呈现出来。这种“文化意象”之于张彦,也许就是写生中创作意识中的心灵镜像——把个人的情感、艺术理想等和对眼前山水体悟都融会贯通到写生当中,才能做到“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

临泉之心——浅谈张彦的中国画教学与创作

▲河南·太行山郭亮山居丨139×68cm丨2013年

读张彦的画,让人想到苏轼赞吴道子的诗:“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因为张彦作画也“下手风雨快”,无论在汹涌的人潮里还是在狂野的山风中,他铺开纸就画,速战速决。爽利的线条、皴法,气势大张大合,用笔千头万绪,神态却汇通合一,这种画面效果与张彦的长期在外写生的作画方式无不关系,但熟悉他的人会觉得,更深层的原因是他直爽性格的表露。

临泉之心——浅谈张彦的中国画教学与创作

▲尼泊尔·杜巴广场丨46×34cm丨2014年

张彦的域外写生是考察张彦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域外写生,在岭南传统中,可以说由高剑父肇其端,关山月扬其波,到张彦这代艺术家,因为时代语境的深刻变化和文化交流的加深,域外写生对于他们不仅仅是将中国画的笔墨置于陌生的文化环境中进行试验,而是更加娴熟、更加心平气和的发现和描绘。技法上,表现坚硬、笔直的建筑等虽无经典图示以资借鉴,但已经画得得心应手,情感上,没有了猎奇的神秘,取而代之的是对美景本身的欣赏和感悟。

临泉之心——浅谈张彦的中国画教学与创作

▲山西·壶口写生丨68×139cm丨2000年

对于写生,很多画家认为,对景写生画出大感觉即可,回来再对画面进行调整和深化,甚至有人把写生仅仅是创作素材的收集过程而已。张彦的写生作品却出奇的完整,很多作品在写生现场就已经定稿,只有小部分作品是在保持画面的现场感前提下做微小的调整。即便如此,画面变化多端、笔精墨妙,让人感觉爽利、明快和亲切——这种气质,无论是飞动、劲挺的线条,还是用宿墨层层皴染出浑厚华滋的效果,也无论是画湖边树下停泊之舟、农家庭院的一角、壮阔的大海还是太行仰止都透露出来。有别于传统求仙访道、寄寓超凡脱俗或愤世嫉俗的理想、情绪化山水,张彦通过写生,表达画家对眼前的山水的眷恋和赞美,这是画家面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态度,因而画面鲜活、温润、明朗、亲近,有温馨的人情味。

临泉之心——浅谈张彦的中国画教学与创作

▲山西·平遥镇国寺丨68×46cm丨2015年

张彦曾写道:“长期的生活,使我形成了一种偏好:对平凡而又朴实的乡土田园的热爱。当年,我从一个山村转住到另一个山村,常常跋涉于云雾弥漫的山路之上,闻山花送来阵阵幽香;置身密林深壑之中,听鸣泉铮淙,鸟语婉转。大自然的赐予,不断充实我的胸臆。”画家对生活的深切体悟,让艺术创作充满着热度。而落实到对景“写生”,对眼前景色的真切感悟,画面形象更鲜活,避免了笔墨走进程序化的牢笼,因此写生的“笔墨”能够紧跟“时代”,不断在与大自然“神遇”中“迹化”成诗的意境。对于中国画而言,这种笔墨、形象既是对自然的描绘,其实更是艺术家个人心境和认知的“心印”。从这层意义上看,山水写生,写的是时代,写的是自己。

临泉之心——浅谈张彦的中国画教学与创作

▲西藏·云起布达拉丨46×68cm丨2010年

张彦曾说过,不相信没有过程的创造。艺术的创造也需要扎实的基础,这是常识,但艺术家大可不必专为创新而绞尽脑汁,只要踏踏实实的学习、探索,像建筑金字塔似的,基础坚实,一层层建筑起来,自然成就其高,成就其博大,自然就有“新”的气象。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近日张彦将自己50幅作品捐赠给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供学校教学、研究、学习参考。这种奉献精神,让人钦佩。古人云“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把张彦的作品和奉献精神结合一起看,是不是对这句话又一个很好的注脚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