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肾腺瘤一例

 青红 2017-07-13



【临床表现】

患者,56岁,老年女性,入主因发现左肾占位10天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腹平坦,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叩鼓音,肠鸣音正常。双侧肋脊角无饱满隆起,双肾区无压痛及叩击痛,沿双侧输尿管走形无压痛,耻骨上膀胱区无饱满压痛。血、尿常规(-)。

【影像表现】
双肾平扫+增强CT:左肾体积大,上极形态不规则,增强后左肾上极见肿块影,强化程度低于周围正常肾脏组织,大小约为8.5*7.2cm,内密度较均匀,动脉期CT值为109HU,其内见迂曲走形动脉影,静脉期CT值为112HU。
双肾ECT提示右肾大小、形态无异常,血流灌注正常,左肾略低,右肾滤过功能正常;左肾滤过功能轻度受损。
【术后病理】
肿瘤位于左肾上部, 大小为9.0*7.5*6.0cm,类圆形,边界清,包膜尚完整,切面灰褐色,质地软,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圆形或类圆形, 具有丰富浓染的嗜酸性颗粒的细胞质,瘤细胞呈巢状、 管状微囊状状排列,免疫组化:CK(+), Vimentin(±), CD10(+), PAX-2(+), CK8(+), Ki-67(+), Syn(±), CgA(±),

结合免疫组化:考虑左肾肾嗜酸细胞腺瘤。

【讨论】
肾嗜酸细胞腺瘤是良性上皮性肿瘤。1942年Zippel首先报道此病,1962年由Hamperl命名为肾嗜酸细胞瘤,1976年Klein和Valensi共同总结了13例肾嗜酸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之后该病才获得认可。
肾嗜酸细胞腺瘤临床发病率低,为良性肿瘤,临床常无症状,体检中发现。文献报道占肾脏肿瘤的1.3%~14%,多数集中在3%~7%,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2倍,患病年龄与肾透明细胞癌相似,发病年龄范围较广,高发年龄在70岁左右。
肾嗜酸细胞腺瘤多为单发,但4%-6%为多发、双侧性发生或表现为异时性肿瘤,约有10%与肾细胞癌同时发生。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有人发现肾嗜酸性细胞腺瘤中常有染色体Y和1缺失,可能在肿瘤发生中起一定作用;亦有人证实肿瘤在165Kb环状线粒体DNA(mtDNA)中存在突变。本临床易误诊,最后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
肾嗜酸细胞瘤起源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光镜下肿瘤细胞呈巢状或实片状,可伴有少量腺管结构,周围有纤细的血管纤维分隔,部分区域发生间质疏松水肿或纤维玻璃样变。
影像学检查对于术前诊断肾嗜酸细胞腺瘤有重要作用,虽然不能确定诊断,但仍能够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CT是诊断肾嗜酸细胞腺瘤最常见的影像学方法,在CT上的影像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肿瘤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增强后,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多明显强化,随时间的延长,肿瘤密度逐渐下降,至排泄期多低于正常肾脏实质,文献报道皮质期肿块强化程度可高于或低于肾皮质强化程度。肾嗜酸细胞腺瘤动态增强曲线表现为动脉期呈轻度强化,皮质期和实质期呈持续强化,这与典型肾癌的“速升速降”强化曲线不同[。②“星芒状”瘢痕,是肾嗜酸细胞腺瘤的特征性改变,一般认为瘢痕的形成是由于肿瘤生长缓慢、长期缺血所致,肿瘤越大,瘢痕出现的频率越高:直径>3 cm者,63%出现中央或偏心瘢痕:直径<3>
肾嗜酸细胞腺瘤主要与肾癌进行鉴别:肾癌临床症状比较明显,表现为腰痛、间歇性无痛血尿,发热、贫血、体重减轻等。CT典型表现为肾实质内出现密度不均匀肿块,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皮质期一般明显强化,髓质期强化程度减低,呈“快进快出”表现,其包膜一般为假包膜,且常不完整。
总之,因肾嗜酸细胞腺瘤为良性肿瘤,治疗应采取肾部分切除或肿瘤切除术,临床工作中遇到无明显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呈阴性、影像学检查出现典型嗜酸细胞腺瘤表现时,应怀疑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可能,从而合理选择术式。肾嗜酸细胞腺瘤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100%。虽为良性病变,但其会表现为异时性肿瘤且与肾癌同时存在,应注意随访。

作者:李唯 来源: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