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宗元:唐代山水游记第一人

 老刘tdrhg 2017-07-13
2017-07-10

只要说到“山水诗”,绝不能不提柳宗元的名字。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为“王孟韦柳”,是自成一家的山水诗人。虽同为山水诗人,却在风格上有所不同,王维和淡(如《山居秋暝》)、孟浩然清淡(如《过故人庄》)、韦应物冲淡(如《滁州西涧》),而柳宗元诗有一种近乎枯淡的气质。

《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最能体现柳宗元的枯淡之美。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寻常人读来,这诗中只有“绝灭孤独”,丧失了人世间所有的生气。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柳宗元的山水诗才并未在唐代诗坛上脱颖而出。直到北宋,苏轼第一个对柳宗元山水诗中的枯淡之美赞口不绝,并且将柳宗元与陶渊明相提并论,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果然是同是天涯沦落人,跌宕一生的苏轼道出了柳诗枯淡之中浓如膏脂的悲剧色彩。柳宗元21岁考中进士,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本可兴尧舜之道,不料频频碰壁,最终在一次朝廷的革新中被贬到了永州。

从繁华的京城走向荒蛮的边地,柳宗元悲愤交集。他由洞庭水路上溯湘江,来到了当年屈原沉身明志的泪罗江畔。眼前依旧是千年不息的滚滚浪涛,耳边依然是呜咽悲鸣的呼呼阴风,同病相怜的柳宗元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千百年前的屈原。自此以后,他的诗文中也注入了浓浓的骚学意味。

到永州的翌年,母亲卢夫人就因水土不服而大病一场辞别人世。“立身一败,万事瓦解,身残家破,为世大谬”是他当时的处境写照。《江雪》,就是也在这段时间。母亲死后,久浸在哀怨悲戚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的驴友生涯。

大多数时候,他一个人趁着公务闲隙,在深山间施施而行,在幽谷中漫漫而游,或登高山,或入深林,或穷回溪,甚至走得越远越好。累时,便披草而坐;渴时,便倾壶而醉;倦时,便相枕而卧。在深山幽谷的大梦里,他才能像庄子一样地逍遥自在,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柳宗元的二十六篇游记散文,十之八九,作于永州,或绘山川之美景,或抒清净淡泊之情趣,大都散发着浓浓的禅意。这些作品表现了柳宗元优游山水美景的自得自适的情怀,为我们留下了超脱物外和物我合一的禅趣感受。比如《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对于中国古代文人士子来说,解脱精神痛苦的途径一是佛学,二是山水。然而对于柳宗元这样的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来说,自然山水虽能让他一时得到解脱,但是却难以治愈他那年久日深的心灵创伤,佛教也只能给他带来片刻的精神麻醉。命运也罢,性格也罢,柳宗元的仕途虽让人唏嘘,但他的文学生涯却印证了法国雕塑家罗丹的这句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柳宗元正有这样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他以独到的、睿智的和透视的眼光,从永州和柳州的穷山恶水中发现了寻常人轻易觉察不出的自然美。

文/玄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