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 第5集

 jc2p 2017-07-14

公元前394年 丁亥

周安王 八年


【原文】齐伐鲁,取最。①

 

【白话】齐国攻打鲁国,攻占最地(今山东曲阜东南)。

 

【姚注】①在《史记·六国表》中,当年的韩国这一栏有记载:“韩烈侯六年。救鲁。郑负黍反。”鲁国都城就在今山东曲阜,最地被攻占后,鲁国随时都有灭国的危险,因此韩国出兵相救。

 

【原文】郑负黍叛,复归韩。

 

【白话】郑国所占据的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反叛,再次回归韩国。

 

 

公元前393年 戊子

周安王 九年

 

【原文】魏伐郑。

 

【白话】魏国攻打郑国。

 

【原文】晋烈公薨,子孝公倾立。

 

【白话】晋烈公姬止去世,其子姬倾即位,是为晋孝公。

 

 

公元前392年 己丑

周安王 十年

本年无记载。

 

公元前391 庚寅

周安王 十一年

 

【原文】秦伐韩宜阳,取六邑。

 

【白话】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今河南宜阳),占领六座村邑。

 

【原文】初,田常生襄子盘,盘生庄子白,白生太公和。是岁,齐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白话】当初,齐国的田成子田常生襄子田盘,田盘生庄子田白,田白生太公田和。这一年,田和把国君齐康公姜贷流放到海边,只让他保有一座城的赋税收入,以维持对其祖先的祭祀。

 

 

公元前390 辛卯

周安王 十二年

 

【原文】秦、晋战于武城。

 

【白话】秦国与晋国大战于武城(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东)。

 

【姚注】

①晋国在三家瓜分之下,自身已危在旦夕,更无实力与秦国交战。以地理位置而言,秦国应该是与魏国交战。在《史记·六国表》中,当年的秦国这一栏有记载:秦惠公六年。与晋战武城。县陕。陕,位于今河南三门峡西,正当函谷关的东北方。秦国在陕设县,有向中原扩张之图谋。

 

【原文】齐伐魏,取襄阳

 

【白话】齐国攻打魏国,夺取襄阳。

 

【姚注】

①襄阳:《史记》记为“襄陵”,此当为《资治通鉴》之误记。襄陵,位于今河南睢县。

 

【原文】鲁败齐师于平陆。

 

【白话】鲁国在平陆(今山东汶上北)击败了齐国的军队。

 

公元前389 壬辰

周安王 十三年

 

【原文】秦侵晋

 

【白话】秦国入侵晋国。

 

【姚注】

①如前所述,晋国此时早已侵无可侵,秦军要入侵也只能是入侵魏国和韩国。在《史记·六国表》中,当年的魏国这一栏有记载:“魏文侯三十六年,秦侵我阴晋”。《资治通鉴》记为“秦侵晋”,应该是“秦侵阴晋”之误。阴晋,位于今陕西华阴东南,属西河郡。另,《史记》中“魏文侯三十六年”之记载有误,应为魏武侯七年。

 

419年,魏文侯开始着手西征秦国,派兵西渡黄河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南)筑城,以作为魏国攻秦的军事基地。相对应地,秦军一面围攻少梁,一面沿黄河修建防御工事。此时,魏文侯接受翟璜的推荐,任命吴起作为攻秦统帅。

 

413年,吴起领兵进攻秦国战略要地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令秦国大为震动,赶紧四处调兵增援死守。次年,太子魏击(即后来的魏武侯)趁秦军主力在郑县围攻吴起之际,率领魏军在北面强渡黄河,攻占军事重镇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繁庞就在少梁的附近,这样一来,秦国苦心经营的黄河防线被彻底突破,大批魏军得以经少梁和繁庞进入河西。

 

409年至前408年,吴起统领魏军先后夺取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郃阳(今陕西合阳东南)等城,之后又将这些城塞连接起来,即魏长城。在魏国的强大兵锋之下,秦国只好退守于北洛水以西,沿北洛水修建防御工事,并在重泉(今陕西蒲城东南)筑城防守。于是,魏国占据全部的河西地区,设置西河郡,由吴起驻守。如下图所示:

秦国丧失河西之地,除了因为魏国实力强大,吴起能征善战外,亦是由于秦国连年内乱所致。此后的历代秦国国君,皆无不以收复河西之地为头等大事。据《吴子·励士》记载,吴起在魏武侯执政时期率领五万步兵,三千骑兵和五百辆战车击破秦军五十万人的进攻,所指的应该就是这次秦国入侵阴晋。

 

【原文】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为之请于王及诸侯,王许之。

 

【白话】齐国的田和与魏文侯、楚国代表和卫国代表在浊泽(今河南新郑西南)会晤,希望能够被批准为诸侯国君。魏文侯替他向周安王及各诸侯国君申请,周安王同意了。

 

【姚注】

①魏文侯:此处当为魏武侯。

 

公元前388 癸巳

周安王 十四年

本年无记载。

 

公元前387年 甲午

周安王 十五年


【原文】秦伐蜀,取南郑。

 

【白话】秦国攻打蜀国,夺取南郑(今陕西汉中)。

 

【原文】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

 

【白话】魏文侯去世,太子魏击即位,是为魏武侯。

 

【姚注】①魏文侯去世、魏武侯即位之事发生在公元前396年。

 

【原文】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白话】魏武侯顺着西河而下,到中游时对吴起说:“稳固的河山,真是壮美啊!堪称魏国之至宝。”吴起回答道:“国家的至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当初三苗氏部落居住的地方,左边有洞庭湖,右边有鄱阳湖,可是他们不修德义,结果被夏禹消灭了。夏桀所统治的地方,左边是黄河和济水,右边是华山。南边是伊阙,北边是羊肠阪,可是他不修仁政,结果被商汤放逐。商纣的国家,左边是孟门,右边是太行山,北边是恒山,南边是黄河,可是他不修德政,结果被周武王杀了。由此可见,国家的至宝在德不在险。如果君上不修德政,则这条船上的人都会成为您的敌人。”魏武侯说:“有道理。”

 

【姚注】

①西河:山西与陕西交界的那一段南北流向的黄河。

 

【姚论】其实魏国的地理位置一点都不好,它身处四战之地,西边的秦国、东边的齐国和南边的楚国都是强敌,后来北边的赵国也逐渐发展成了军事强国。晋国未分裂时,尚足以称霸中原,一旦分裂为三,力量就不够用了。魏文侯深知自己的地缘上的弱势,故极力注意维持与韩赵关系;可惜魏武侯并不明白这点,反而只因河山之固就沾沾自喜。当年田子方点拨武侯,就是想改掉他这个毛病,可惜他始终不觉悟。魏国有这样的国君,其衰败可谓是不可避免。

 

【原文】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白话】魏国设置宰相,这次任命的是田文。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我想与你比较功劳大小,可以吗?”田文回答:“可以。”吴起问:“统帅三军,使将士乐于赴死,敌国不敢有图谋的念头,这些事你和我比谁更好?”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再问:“治理百官,亲善百姓,充实府库,这些事你和我比谁更好?”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依附听命,这些事你和我比谁更好?”田文还是说:“我不如你。”吴起质问道:“你这三方面的能力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这是什么道理?”田文说:“君上年少,国家多疑,大臣不能齐心归附,百姓不能信赖政府,在这种时候,宰相的位置是交给你做好呢,还是交给我做好?”吴起默默不语,过了很长时间才说:还是交给你啊!

 

【姚论】武侯即位之初,文侯时的功臣多已年老去世,吴起功勋卓著而不能拜相,是以内心愤愤不平。然此时的吴起既无去国之意,更无权斗之心,故而在明面上与田文论功。田文看似说得吴起哑口无言,赢得了辩论,实则严重伤害了吴起的感情。田文让吴起明白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即无论自己为魏国立下多大的功劳,都不会被他们视为自己人。在魏人看来,吴起只是能征善战、守土理财的工具,但对于“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事,就不能交给吴起来做了。不是说吴起能力不行,资格不够,而是他身份不对,他是个外人。田文这番话,埋下了吴起日后离开的伏笔。

 

【原文】久之,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白话】又过了很长时间,魏国宰相换成了公叔。公叔娶的是魏国公主,他对吴起非常忌惮。公叔的仆人献策道:“吴起是很容易去掉的。他为人刚毅劲直,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您可以先对国君说:‘吴起,是一位贤能的人。可是魏国领土较小,我担心他会没有久留之心。您何不试着将女儿嫁给他,如果他果真没有久留之心,就一定会辞谢的。’然后,您再与吴起一同回家,让公主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对您如此傲慢无礼,就必定不敢再娶魏国公主,这样您的计谋就能成功了。”公叔依计行事,吴起果然辞谢与公主的婚事。魏武侯猜疑吴起,对他不再信任。吴起害怕被诛杀,遂逃奔楚国。

 

【姚论】以吴起才干之优,功勋之著,资历之久,早该轮到他做宰相了。魏武侯任命田文为相时,吴起就已是愤愤不平。田文之后,魏武侯又任命公叔为相而再次置吴起于不顾,吴起内心之愤怒和委屈可想而知。吴起之去魏,非只是因小人反间计得逞,而是他老早就对魏国失望透顶。

 

【原文】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白话】楚悼王芈疑早就听说吴起的贤能,所以吴起一到楚国,便立刻任命他为宰相。吴起就任后,严明法律政令,裁撤不需要的官僚,废除疏远的王族,用节省下来的钱安抚奖励征战之士,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破除各家关于合纵连横的游说。于是,楚国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击败三晋,向西征讨秦国,各路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而在楚国的王亲贵戚、显要权臣中,也有很多人因既得利益受损而怨恨吴起。

 

【原文】秦惠公薨,子出公立。

 

【白话】秦惠公去世,其子即位,是为秦出公。

 

【原文】赵武侯薨,国人复立烈侯之太子章,是为敬侯。

 

【白话】赵武侯去世,国人又拥立赵烈侯的太子赵章即位,是为赵敬侯。

 

【原文】韩烈侯薨,子文侯立。

 

【白话】韩烈侯去世,其子即位,是为韩文侯。

 

 

公元前386 乙未

周安王 十六年

 

【原文】初命齐大夫田和为诸侯。

 

【白话】周天子开始正名任命齐国大夫田和为诸侯国君。

 

【原文】赵公子朝作乱,奔魏;与魏袭邯郸,不克。

 

【白话】赵国公子赵朝作乱,逃奔魏国。之后,赵朝与魏国军队一起袭击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未能攻克。

 

【姚论】赵朝之乱在当时的规模虽然不大,政治上的影响却很坏。魏文侯时,极力维护三晋同盟,以抗衡秦楚。可魏武侯却不但收容了赵国的乱臣贼子,而且还出兵与其一同偷袭赵国的都城邯郸,三晋同盟自此破裂。


 

公元前385 丙申

周安王 十七年

 

【原文】秦庶长改逆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

 

【白话】秦国庶长菌改发动政变,迎接居住在河西的嬴师隰(音)回国继任新国君,是为秦献公。将原国君秦出公和他的母亲杀死,沉在河里。

 

【姚注】

①秦国自春秋晚期以来频繁出现内乱,庶长常执掌大权并改易国君,公子则常逃亡至魏,新立之国君亦常为从魏国返回的秦公子。前429年,秦躁公嬴欣去世,秦人将躁公在晋国的弟弟嬴封迎回,立为新国君,是为秦怀公。怀公四年,即前425年,庶长晁领兵围攻怀公,怀公自杀。由于怀公的太子昭子早死,所以秦人立昭子的太子、怀公的孙子嬴肃为新国君,是为秦灵公。灵公十年,即前415年,秦灵公去世,其子嬴师隰(《吕氏春秋》记为“公子连”)年方十岁,未能继承君位,朝臣将昭子的弟弟、灵公的叔父嬴悼子从晋国迎回,立为新国君,是为秦简公。嬴师隰为防不测逃往至魏,居住在河西,开启了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秦简公十五年,即前400年,秦简公去世,其子嬴仁继位,是为秦惠公。秦惠公十三年,即前387年,秦惠公去世,其子嬴昌继位,是为秦出公(《史记》、《资治通鉴》称“出子”)。秦出公生于前388年,即位时尚不满两岁,朝政由其母把持。出公二年,即前385年,庶长菌改发动政变,杀死秦出公及其母,迎接居住在河西的嬴师隰回国继任新国君,是为秦献公。河西,即黄河之西,原为秦国领土,后为魏文侯攻占。秦献公在河西居住近三十年,目睹了魏国因魏文侯变法图强的全部过程,回到秦国就任国君后亦立刻着手进行改革,这为日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做了铺陈。


【原文】齐伐鲁。

 

【白话】齐国攻打鲁国。

 

【原文】韩伐郑,取阳城;伐宋,执宋公。

 

【白话】韩国攻打郑国,夺取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又攻打宋国,俘虏宋国国君宋休公宋田。

 

【原文】齐太公薨,子桓公午立。

 

【白话】齐太公田和去世,其子田午即位,是为齐桓公

 

【姚注】

①此处记载有误。前385年,田和去世,其子田剡继位,史称“齐侯剡”或“田侯剡”。前375年,田剡之弟田午弑君自立,是为齐桓公。史家为与春秋五霸时的齐桓公区别,故多称田午为“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

 

 

公元前384 丁酉

周安王 十八年

本年无记载。

 

公元前383 戊戌

周安王 十九年

 

【原文】魏败赵师于兔台。

 

【白话】魏国在兔台击败赵国军队。

 

【姚注】这一年,卫慎公姬颓去世,其子姬训继位,是为卫声公。《史记·卫世家》误记为前373年卫慎公去世,《资治通鉴》因《史记》之误。


 

公元前382 己亥

周安王 二十年

 

【原文】日有食之,既

 

【白话】出现日全食。

 

【姚注】既:尽,完了,完全。


 

公元前381 庚子

周安王 二十一年


【原文】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

 

【白话】楚悼王芈疑去世。楚国的贵戚和大臣作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悼王尸体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暴徒用箭射杀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葬礼结束后,楚肃王即位,下令宰相将作乱者尽数翦灭,因射杀吴起之事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姚论】晚清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拒绝逃亡海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其实,中国自古以来为变法流血者所在多有,而吴起就是第一个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

 

根据《吕氏春秋·贵卒》记载,吴起对楚悼王说:“楚国有余的是土地,不足的是人民。现在您想用本来就已经不足的人民去打仗,以换得本来就有余的土地,这我是无法办到的。”于是,楚悼王下令将楚国的王亲贵戚迁居到偏远广阔的地方去开荒,令这些贵戚们感到非常痛苦。楚悼王死后,贵戚们回到京城,一起用箭射击吴起。吴起高喊:“我今天就让你们看看我是怎样用兵的。”遂拔下箭跑到楚悼王尸体停放的灵堂,自己趴在楚悼王身上,并把箭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大喊:“这些乱臣射击楚王的尸体。”吴起死后,按照楚国的法律,兵器触碰到君王尸体属于重罪,攻击吴起的贵戚们都被株连三族。


 

公元前380 辛丑

周安王 二十二年

 

【原文】齐伐燕,取桑丘(今河北徐水西南)。魏、韩、赵伐齐,至桑丘。

 

【白话】齐国攻打燕国,夺取桑丘。魏、韩、赵三国攻打齐国,兵至桑丘。

 

 

公元前379 壬寅

周安王 二十三年


【原文】赵袭卫,不克。

 

【白话】赵国袭击卫国,未能攻克。

 

【原文】齐康公薨,无子,田氏遂并齐而有之。

 

【白话】齐康公去世,没有儿子,田氏家族遂吞并了整个齐国。

 

【原文】是岁,齐桓公亦薨,子威王因齐立。①

 

【白话】这一年,齐桓公也去世,其子田因齐即位,是为齐威王。

 

【姚注】

①这一年,应该是田剡七年。《史记》在记载田齐之事时,漏记了田剡十年,从齐太公直接跳到了齐桓公。在记载齐桓公田午之事时,又将齐桓公共十八年误记为只有六年,因此将齐威王即位之事向前移了二十二年。《资治通鉴》因《史记》之误。

 

公元前378 癸卯

周安王 二十四年

 

【原文】狄败魏师于浍①

 

【白话】北方狄族部落在浍水击败魏国军队。

 

【姚注】浍,此处的浍水属汾河支流,在今山西翼城南。另有一浍河,属淮河支流,自河南夏邑流入安徽,是在隋炀帝大业六年(即610年),为连接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而开凿的运渠,与这里所说的浍水非为一处。

 

【原文】魏、韩、赵伐齐,至灵丘①。

 

【白话】魏、韩、赵三国攻打齐国,兵至灵丘(今山东高唐南)。

 

【姚注】

①灵丘: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中说:“灵丘,河东蔚州县。按灵丘此时属齐,三晋因丧伐之。”句中的河东蔚州县,即今河北蔚县,但此项记载有误,河北蔚县在赵国北部,不可能为齐国所有。齐国当年亦无丧事,《史记》误记前379年为齐桓公田午去世,故张守节臆测前378年三晋伐齐,其实这年只是在田剡七年。西汉初设置灵丘县,因赵武灵王埋葬于此而得名,位于今山西灵丘县,与今河北蔚县接壤,在隋朝时曾隶属蔚州,《史记正义》之误当是因此。《孟子·公孙丑下》中有记载:“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朱熹在此处注:“灵丘,齐下邑也”,这应该就是《资治通鉴》中本段记载之三晋伐齐的灵丘,位于今山东高唐南。

 

【原文】晋孝公薨,子靖公俱酒立。

 

【白话】晋孝公姬倾去世,其子姬俱酒即位,是为晋靖公。


 

公元前377年 甲辰

周安王 二十五年

 

【原文】蜀伐楚,取兹方。

 

【白话】蜀国攻打楚国,夺取兹方(今四川奉节)。

 

【原文】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③”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白话】子思向卫声公姬训推荐苟变道:“他的才能可以统领五百辆战车。”卫侯说:“我也知道他是个将才,可是苟变在担任行政官员期间,有次征税时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说:“圣人选用人才做官,就好比工匠使用木材,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对于一根需要多人才能合抱的良木,如果它只是有几尺的地方朽烂,那么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的。如今国君您正处在战国纷争之世,应当选取锋利勇武的人才,却只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一员能够保家卫国的大将,这事可千万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再三拜谢说:“我接受您的指教。

 

【姚注】

①子思:孔子之孙,孔鲤之子,受教于曾子,其门人又传道孟子,人称“思孟学派”。孔子作《论语》,曾子作《大学》,子思作《中庸》,孟子作《孟子》,南宋朱熹将其合称为《四书》,被视为孔门正宗。

 

卫侯:卫声公姬训,卫国第三十八任国君。声公去世后,其子姬遬(音chì)继位,因自觉国小势弱,不足与战国七雄并列,遂自贬为侯,即卫成侯。这也是《资治通鉴》中称姬训为“卫侯”的原因所在,事实上,姬训在位时还是公,是到他儿子姬遬即位十六年后,卫国才沦为侯国的。

 

乘:音shèng,古代作战的兵车,由四匹马拉着,也称一驷。每乘战车载甲士三名,按左﹑中﹑右排列。如下图所示:


战车中间的甲士,是负责驾驶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戴保护身体的短兵器。左边的甲士持弓,负责射箭,是整辆战车的负责人,称“车左”,又称“甲首”。右边的甲士执戈,负责击刺,并为战车行进排除障碍,称“车右”,又称“参乘”。车上同时还会配备殳﹑戟﹑长矛等兵器,以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显然,战车具有很强的远距离攻击能力,车左的弓箭可以射击远方,车右的长矛也可攻击到较远距离,但在近距离进攻和自身防守方面就比较吃亏了,因此战车旁边还需要步兵来护卫,如下图所示:

 

由图中可见,每辆战车的正前方有24人,称“前拒”,左前方有24人,称“左角”,右前方24人,称“右角”。因此,一个完整的作战单元应该是75人。

 

军队中除了作战部队之外,还需要后勤部队,一个完整的后勤单元配置是这样的:

  

由图中可见,中间位置是粮草辎重,通常是用牛拉,因为牛相较于马速度虽慢,但更能负重。厩养就是负责喂养牛马的,固衣守装是负责衣装器械的,炊家子是负责烧饭做菜的,樵汲是负责砍柴打水的。

 

以上,就是古书上所记载的“一车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炊家子十人,固守衣装五人,厩养五人,樵汲五人”,合计刚好是一百人。因此,《资治通鉴》原文所谓的五百乘,绝不只是1500人的军队,而应该是五万人的军队。商汤灭夏桀时,只用了七十乘。周武王灭商纣,孟津观兵时自己只有三百乘,但在牧野之战时诸侯联军合计有四千乘之多。至春秋战国之际,千乘之国为中等国家,万乘之国为超级大国。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书录·叙》中说:“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哞争权,盖为战国。”其中,万乘之国七,所指的自然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战国七雄。千乘之国五则是指鲁、宋、卫、中山、郑。对于千乘之国的卫来说,能够统领五百乘的苟变,足可称之为国士了。

 

【原文】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①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已,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白话】每当卫声公说错话、做错事,大臣们都众口一词地称赞附和。子思说:“我看卫国真是叫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啊!”公丘懿子问道:何至于到这种程度?子思说:“君主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众人就无法贡献自己的智慧。即便事情最终处理对了,还存在排斥众人智慧的问题。更何况,现在是明明君主做错了事,而众人还要齐声附和君主的错误,这就使得恶果更加严重。不考察事情的对错而乐于让别人称赞自己,这是昏暗的极致。不推断事物的道理而只知阿谀奉承,这是谄媚的极致。君主昏暗,大臣谄媚,而凌驾于百姓之上,这样是不会得到民众支持的。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观,国家就一定会灭亡!

 

【姚注】

①君不君,臣不臣:典出《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意思是: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齐景公回答道:“有道理啊!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那即便国家还有粮食,我又怎么能吃得到呢?”

 

【原文】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白话】子思对卫声公说:“您的国家将要一天不如一天了。”卫声公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子思回答道:“当然是有原因的。国君您讲起话来自以为是,卿大夫中没人敢纠正你的错误。卿大夫讲起话来也是自以为是,而士人百姓不敢纠正他们的错误。君臣都自以为贤能,下属又异口同声地称赞他们贤能,凡是称赞贤能的都会因顺从有福,纠正错误的都会因忤逆而受祸,这样的国家政治还怎么能好呢?《诗经》上说:‘都说自己是圣贤,乌鸦的雄雌谁能辨?’讲的不就是你们这些君臣吗?”

 

【姚论】子思的这番话,放在一般情况下固然是至理名言,但卫声公的所作所为亦有其不得已之处。卫国始封于西周初年,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姬封,传至公元前377年、卫声公姬训时已历三十八代,国力已经非常衰弱。领土面积狭小到只剩下今河南濮阳一带,且周围又有强敌环伺,西面、南面是魏国,北面是赵国,东面是齐国。早在第三十五代卫昭公时,卫国就已沦为尚未三家分晋的魏氏的附庸。子思要求卫国君贤臣直,奋武强兵,其实是强人所难的。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之后都没有杀死主君,而是给他们保留了一两座城市以维持祭祀。这些国君被放逐后整天沉湎于酒色,可他们是心甘情愿要自暴自弃的吗?恐怕不全是如此,他们也没办法,非如此不足以让三晋和田氏放心。一旦他们表现出积极有为的景象,则随时可能会给自己招来灭顶之灾。同样的道理,卫声公未必不想君贤臣直,但是旁边的魏、赵、齐诸雄不会给他奋发自强的空间。子思向卫声公推荐苟变,说苟变的军事才能可以统帅五百乘,被卫声公以两个鸡蛋为由拒绝,这导致子思的严重不满。其实,卫声公不方便对子思说的是,他要一个能统帅五百乘的将才有什么用?他敢去进攻谁?魏国、赵国还是齐国?别说打不过,就算打得过,又怎样?当年吴起率领鲁国的军队打败了齐国,结果鲁国人不是担心战胜强敌之后会成为众矢之的,故而把吴起给逼走了吗?战国期间三位最顶尖的政治家吴起、商鞅和吕不韦都是卫国人,其中商鞅还是卫国公室,但他们都在早年就离开了卫国,可见他们非常清楚卫国不是用武之地,因此根本不对它报以希望。卫国君臣自己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实力,所以他们也根本不打算奋武强兵,而是利用外交手段周旋于诸雄之间苟延残喘。也正是这个原因,卫国反倒是春秋战国之际活到最久的,不仅远超“千乘之国五”中的其它四个,也超过了“万乘之国七”中的其它六个。卫国是直到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被秦二世胡亥废掉才算彻底亡国的。能在战争频发的春秋战国之际存活那么多年,虽说是活得很窝囊很没出息,但也已经十分不容易了。否则,卫声公真要听了子思的谏言,也只不过是加速自己的灭亡而言。

 

原文】鲁穆公薨,子共公奋立。

 

【白话】鲁穆公姬显去世,其子姬奋即位,是为鲁共公。

 

【原文】韩文侯薨,子哀侯立。

 

【白话】韩文侯去世,其子即位,是为韩哀侯。


 

公元前376年 乙巳

周安王 二十六年

 

【原文】王崩,子烈王喜立。

 

【白话】周安王姬骄去世,其子姬喜即位,是为周烈王。

 

【原文】魏、韩、赵共废晋靖公为家人而分其地。

 

【白话】魏、韩、赵三国共同将晋靖公废黜为平民,瓜分了他残余的领地,晋国至此灭亡。


 

公元前375年 丙午

周烈王 元年

【原文】日有食之。

 

【白话】出现日食。

 

【原文】韩灭郑,因徙都之

 

【白话】韩国灭掉郑国,将自己的都城迁移到新郑(今河南新郑)。

 

【姚注】

①韩国的都城最初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后迁移至阳翟(今河南禹州),现从阳翟迁移至新郑。

 

【原文】赵敬侯薨,子成侯种立。

 

【白话】赵敬侯赵章去世,其子赵种即位,是为赵成侯。

 

【姚注】这一年,田午弑杀田侯剡而自立,是为齐桓公。

 

公元前374年 丁未

周烈王 二年

本年无记载。

 

【姚注】

这一年,韩严弑杀其君韩哀侯,韩人立哀侯之子韩若山为君,是为韩懿侯。《资治通鉴》误记在前371年。

 

公元前373 戊申

周烈王 三年

 

【原文】燕败齐师于林狐。

 

【白话】燕国在林狐击败齐国军队。

 

【原文】鲁伐齐,入阳关。

 

【白话】鲁国攻打齐国,进入阳关(今山东泰安南)。

 

【原文】魏伐齐,至博陵。

 

【白话】魏国攻打齐国,抵达博陵(今山东高唐西南,靠近灵丘)。

 

【原文】燕僖公薨,子桓公立。

 

【白话】燕僖公去世,其子即位,是为燕桓公。

 

【原文】宋休公薨,子辟公立。

 

【白话】宋休公宋田去世,其子宋辟兵即位,是为宋辟公。

 

【原文】卫慎公薨,子声公训立。

 

【白话】卫慎公姬颓去世,其子姬训即位,是为卫声公。

 

【姚注】卫慎公姬颓去世,卫声公姬训即位之事,发生在前383年,《资治通鉴》误记于此。

 

公元前372 己酉

周烈王 四年

 

【原文】赵伐卫,取都鄙七十三。

 

【白话】赵国攻打卫国,夺取七十三个村镇。

 

【原文】魏败赵师于北蔺。

 

【白话】魏国在北蔺(今山西离石西)击败赵国军队。

 

 

公元前371 庚戌

周烈王 五年

 

【原文】魏伐楚,取鲁阳。

 

【白话】魏国攻打楚国,夺取鲁阳(今河南鲁山)。

 

【原文】韩严遂弑哀侯,国人立其子懿侯。初,哀侯以韩廆为相而爱严遂,二人甚相害也。严遂令人刺韩廆于朝,廆走哀侯,哀侯抱之;人刺韩廆,兼及哀侯。

 

【白话】韩国严遂弑杀韩哀侯,韩人立哀侯之子韩若山继位,是为韩懿侯。当初,韩哀侯曾任命韩廆为宰相,却又对严遂宠爱有加,两人之间的仇恨很深。严遂派刺客在朝堂之上袭击韩廆,韩廆逃到韩哀侯身旁,韩哀侯抱住他。刺客为了杀死韩廆,连带韩哀侯也被刺死。

 

【姚注】

①严遂杀韩廆之事,发生在前397年,《资治通鉴》当时的记载是严仲子派刺客聂政刺杀了侠累。其实,严仲子就是严遂,仲子是他的字。侠累就是韩廆,也作韩累、韩傀、韩傫。当时韩国的国君是韩烈侯,也不存在国君被刺的问题。韩严弑杀韩哀侯之事,发生在前371年,《资治通鉴》将严遂杀韩廆与韩严弑哀侯两事混为一谈,又将严遂和韩严两人混为一人,故有“韩严遂弑哀侯”、“人刺韩廆,兼及哀侯”之误。

 

【原文】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罃与公中缓争立,国内乱。

 

【白话】魏武侯魏击去世。武侯生前没有立太子,死后他的儿子魏罃与公中缓争夺君位,国内大乱。

 

【姚注】

①魏武侯去世当在前370年,《资治通鉴》误记在本年。

②公中缓:即魏缓,魏武侯之子,魏罃之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