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石化新闻网

 WAERTER 2017-07-14
 

粉尘和着汗水黏糊糊地贴在他的脸上,身上的汗水湿透了工衣。

6月13日6时56分,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油所实验室的日光灯已经大亮,苏长明在考勤本第一行签名后,开始了一如往常的堵剂配方研究。

第二天,他就要带着博士后弟子张锁兵、刘松一道奔赴新疆新春采油厂4口井的稠油封窜堵水施工现场。在井场上,人们很难将这个皮肤黝黑、戴着草帽的中年人同中国石化高级专家、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的身份联系起来。

井场温度将近40摄氏度,待十分钟后背就湿一片。没有休息场所,没有树木遮挡阳光,苏长明就这样指挥着排601区块稠油热采井的封窜堵水作业。

5天施工4口井,每天连续奋战20个小时,井场成了他的战场,也成了他的家。

6月16日,平45井施工时突遇瓢泼大雨,雨具没有及时送到,那雨中的身影却依然坚挺。谁能想到,苏长明已经58岁,是接近退休的年龄了。

钻井泥浆研究、稠油热采封窜堵水、瓜胶压裂液替代技术,一个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都能看到苏长明的身影。他的每一次实验、每一次施工,都与国家能源安全需求、集团公司高效勘探开发需求紧密相连。这是泥土的味道,厚重质朴却滋养万物。

2011年以前,人称“苏泥巴”的苏长明在钻井泥浆行业一干就是近30年。他的名字成为中国石化采油工程领域的“认证品牌”源于2006年底惊心动魄的“清溪一井”抢险事件。

那是中国石化在川东北天然气勘探战略选区内的一口重点探井,会战中遭遇了气井溢流,压井施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2月25日凌晨,刚刚出差归来的苏长明顾不上休息便飞赴现场。

苏长明凭借多年来堵漏压井经验,结合当地的地质状况,配制出2000多立方米超高密度泥浆和100多立方米速凝堵漏水泥浆。

经过8个昼夜的鏖战,压井成功了。苏长明设计和配制的速凝堵漏水泥浆,稠化凝固时间与实际施工的稠化凝固时间居然分秒不差,为安全、快速、高效地控制井喷创造了条件。“清溪1井”保住了。

2011年4月,伴随着中国石化非常规油气开采的热潮,稠油热采成了摆在院领导乃至党组领导面前的一大难题。石勘院采油化学室的组建迫在眉睫,唯独缺少一个领头羊式的专家。

石勘院院长金之钧找到苏长明:“希望你能转移到采油化学的研究方向上来,在非常规油气开采中有所作为。”

面对新的开发形势、新的研究领域,苏长明坚定地接下这一重任,放弃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钻井泥浆研究,来了一个漂亮的研究转型。

“稠油热采封窜堵漏”项目前期,每天实验室考勤本上,苏长明总是第一个签到,风雨无阻。患有多年白内障的他,没来得及手术便投入工作。一次又一次的试验、计量、读数、记录……粉尘和着汗水黏糊糊地贴在他的脸上,身上的汗水湿透了工衣。

上千次的试验换来了耐高温热敏凝胶封堵剂体系的建立。该项目在中国石化科技部鉴定中获评国际领先,成为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培育项目。

如今,那个在井场上的身影依然忙碌。大地像琴,井场为弓,正因他双脚的踏触颤成一首科技报国、实干兴邦的诗歌。(张海霞 程力沛 张大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