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孩子说谎,聪明父母是这样做的……

 木木一升 2017-07-14

有很多妈妈在群里问我:我女儿才3岁,怎么就开始说谎了?我该怎么办?”


“幼儿园老师给表现好的小朋友奖励了星星,他明明没有得到,却撒谎称自己也得到了,我该怎么教育他呢?”

 

关于孩子说谎的问题,言语间透着担心害怕,生怕孩子一不小心走上不归路。

 

孩子这么小就撒谎,怎么办?

 

但话又说回来,想想我们成年人,有哪些话是不得已而隐瞒?有哪些谎言是套上了“善意”的帽子?大人都做不到的事,凭什么要求一个孩子做到?


我小时候,也是个说谎的孩子,特别是关于看电视的问题。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问我“有没有看电视?”

“没有啊”,我的第一反应都是虚心否认。

 “说谎!”爸爸说着,摸摸电视机顶,“还热着呢!”


于是下一次,我就知道了,得提前关电视,让电视降温。


过几天,父母下班回家照例问道:“有没有偷看电视?”

“没有啊!”这次因为有了经验,心里有些底气了。

“说谎!遥控器本来是放在电视柜上的!”

于是,我知道了,遥控器要放回原来的位置上。

 

再过几天,父母回家后继续问我:“有没有偷看电视?”

“没有啊!”这次回答得更坚定了,跟真的似的。

“说谎!我关电视时明明是有声音的!”

于是,我又一次知道了,关电视前要把音量恢复成原样。


谎言被不断拆穿之后,爸妈再也没抓到我偷看电视的证据。

难道我不再偷看电视了吗?

怎么可能?


只是每次被拆穿后,我有了更全面的应对策略。爸爸拆穿我后,我变得越来越会说谎了。


当谎言变成一堵围墙时,父母和孩子的距离也在渐行渐远…..

 

  • 无法分辨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

年幼的孩子,还在用想象力支配自己的内心世界,通常他们会把想象当做真实发生的,而且他们会通过一系列“修改”想象世界,以缓解现实世界带来的焦虑和不安。

 

比如一个3岁小男孩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父母问:“是谁干的?”孩子马上会说:“是小狗”。

 

在孩子的世界里,自己是深受父母喜爱的孩子,显然承认是自己干的,有可能父母暂时会收回对自己的爱。对于这一类的谎言,家长不必特别担心,这也是孩子成长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 自我保护

幼儿园里小朋友们正在做游戏,突然闻到一股臭味。于是,老师大声问:“哪个小朋友把臭臭拉到裤子里了?”所有的孩子都异口同声说:“不是我!”

 

最后,老师发现臭味来自于一个小女孩身上,于是大声问道:“你是不是拉裤子了?”

 

小女孩怯怯地说:“不是我!”

 

为什么明明身体那么难受,却坚持说“不是我”呢?原来,这个小女孩曾经经历过把大便拉到裤子里后,被老师责怪、小朋友取笑的事实,因此,她宁愿自己难受,也不愿意承认事实。

 

就像有的孩子一大早起床,就跟妈妈说:“我肚子疼”、“我生病了”……

 

其根本,是为了回避痛苦、不愉快的经验,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 合理化自己的需求

最近天气热,我儿子想吃冰激凌,爸爸说:“去问问妈妈可不可以吃?”

他就屁颠屁颠的跑过来,问:“妈妈,可以吃冰激凌吗?”

因为刚才我听见了他们的对话,随口说道:“NO。”

然后,他跑回爸爸那儿,爸爸问:“妈妈怎么说的?”

他想了一下说:“可以。”

 

我的第一反应,当然想冲过去,夺走他满心欢喜得到的冰激凌。也想冲过去跟他面质,让他的谎言不攻自破。

 

可是我却迟疑了,也许是我不想面对孩子的“尴尬”和“失落”,也许是我不想充当他的法官,因为一个冰激凌把他逼到“道德”的层面,跟他讨价还价。

 

于是我走过去,问他:“好吃吗?”

他看着我,把冰激凌藏在身后。

我笑着问:“好吃吗?冰激凌就是买来吃的,你可以吃的,如果下次你还想吃,可以告诉妈妈,好吗?”

他点点头。

过了一会儿,他把剩下没吃完的塞给了我。

 

我知道,越不让他吃,冰激凌对他的吸引力就越大,他越会把妈妈说的“不”,当成合理化的需求。


  • 渴望得到表扬或关注

有一位妈妈说,她的女儿4岁,在幼儿园里老师教大家剪小星星时,她留下一颗小星星放进口袋里,回家后向妈妈炫耀:“妈妈,我今天得了一颗小星星。”

 

妈妈说:“小星星不是要贴在幼儿园的专栏里吗?”

 

孩子说:“老师让我拿回来让你们看的。”

 

妈妈说:“哦,这样啊!小星星是老师对你表现好的鼓励,妈妈当然为你开心,你要是没得小星星,妈妈也会一样爱你的。”

 

孩子沉默了几分钟,不好意思的笑:“妈妈,我刚才骗你的,这个小星星是我们做手工,我偷偷留下的。”

 

有些事,不必明说,妈妈和孩子心照不宣。

有研究表明,两岁幼儿中2%的比例会说谎,四岁孩子中说谎的比例高达90%到12岁,几乎每个儿童都会说谎。但当孩子到16岁,说谎的比例就会下降至70%,孩子开始学习运用成人世界“善意的谎言”,以避免伤害别人的感受。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说谎,不过是孩子成长中必经的一个过程。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儿童心理研究中心曾经找来几十个2~4岁的孩子做游戏,并对这些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发展、执行能力做了评估,结果发现,认知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容易说谎。

 

这也正说明,孩子说谎与他是不是一个诚实的人无关,反而和他大脑的发育程度有关。


①  帮助孩子区分现实和想象

 当孩子因为把想象当做现实而“说谎”时,不要批评、指责、贴标签,引导他们讲述事实,引导他们对自己行为的理解,给他们些时间,他们会慢慢长大。

 

②  做好榜样

经常失信于孩子的父母,如何要求孩子对自己诚实?

无法兑现对孩子的“诺言”时,及时向孩子说明原因,并作出适度补偿。


③  禁止“贴标签”

类似贴标签的还有:

“你这么小就说谎,长大那还得了?”

“现在是小骗子,长大就是大骗子。”

“你怎么谁都骗啊?”


贴标签就像诅咒一样,孩子得穷尽一生去挣脱。

 

④  信任和宽容

说谎的原因很多,有的很简单,有的很复杂,首先你要打心眼里信任他,这不容易,但你要试试。打心眼里认定,他一定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当你这样认定他时,表现出来的就是,对他的信任,被信任才是孩子以后不会说谎的动力。信任之后,不代表他以后不说谎,做错事要承担后果,不要打他、骂他,惩罚和这个情景是匹配的,符合他这个年龄承受的就好。

 

比如,对一个喜欢阅读的7岁孩子,总是说自己忘记还书。如果把禁止看书,当成对他的惩罚,显然这个惩罚对他太过残酷。如果换做,减少每周借书的频率,直到他能记得去还书为止,岂不是给了他学习“自我管理”的机会?

 

孩子说谎,不用好言相劝。父母只要如实表达,不翻旧账,面对谎言,我们要做的不是,要不要拆穿的问题,而是你相不相信孩子改变的事实。


关于成长,我们会遇到无数“疑难杂症”,有时更是会不知所措,甚至完全不懂孩子的内心世界……所以,这一次大白健康联合电子工业出版社,专门为大白健康首席亲子心理咨询师张思娜出版了这本书——《孩子,我想更懂你》。


书中张思娜以心理师及妈妈的双重身份,带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温暖、理性的语言,真实的案例跟大家分享0-6岁儿童亲子关系、社交能力、生活习惯、亲子沟通、父母成长等领域的内容。


这不是一本只谈理论的“伪书”,而是一本极具实操性、生活场景类的“真书”。


现在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在当当网进行预购(7月25日统一发货)。预购价为原书的7.2折,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将立减5元(优惠码:S7C81B  复制此优惠码,在下单时粘贴使用即可。预售期后,此码实效),同时还会随机抽取50位幸运用户,赠送一张价值80元的悠游堂游乐券(大白健康将通过邮件通知获奖用户,尽请留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