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艾灸方法

 cuishg 2017-07-14


  【病症概述】

  中风病又名卒中。是以突然口眼斜,言语蹇涩不利,肌肤麻木不仁,或部分肢体运动障碍,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为中老年常见的一种急性疾病,其病死率与残疾率均极高。《金匮要略》根据病情轻重,病邪深浅。提出了所谓“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分类方法。论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在于腑,即不识人;邪在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这种证候分类方法对我们现代分中风为中经络、中脏腑论治有很大影响。


  【病理阐述】

  本病的发生可由多种因素所引起,诸如:精神因素,如忧思恼怒;饮食因素,如嗜酒与多食肥美;生活因素,如房劳不节、劳累太过等,以致阴亏于下,肝阳内动,气血逆乱,夹痰夹火,上蒙清窍,横窜经络,故见狞然昏仆、肢体瘫痪等症。

  一为情志不遂,心火暴盛。《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说:“多因喜怒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七情失调,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淤结脑脉;或暴怒伤肝,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中风。这当中,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二为饮食所伤,痰阻脉络。《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所云:“风木过动,中土受戕,不能御其所胜……饮食变痰,……或风阳上僭,痰火阻窍,神识不清”。嗜酒肥甘,饥饱失宜,或形盛气弱,中气亏虚,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运失司,内生痰浊;或肝火内炽,炼液成痰,以致肝风夹杂痰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窍,突然昏仆,僻不遂。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三为体衰劳倦,阴精日亏。正气耗损于内,则经络气血失于常度,积损而致气血不和。因“经主气,络主血”故也。“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或思虑劳倦,气血亏损,真气耗散,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亏于下,肝阳鸱张,阳化风动,气血痰浊上逆,淤浊上蒙元神,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中所说:“猝倒多由昏聩,本皆内伤积损而然。”


【灸疗辨证】


  (一)急性期:

  急性期分中经络与中脏腑。其中中经络分阴虚阳亢、风阳上扰,痰热夹风、横窜经络两种证型;中脏腑分闭证(阳闭、阴闭),脱证两类。其辨治如下:

  1.阴虚阳亢,风阳上扰

  (1)症状表现:平素有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腰酸腿软等症。继则突然一侧肢体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蹇;症状由轻转重,但神志清晰。舌质红、苔白或薄黄,脉象弦滑或弦数。

  (2)灸疗原则:平熄内风、滋养肝肾。以取足少阳、手少阳、足厥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风池、外关、太冲,太溪、三阴交。

  (4)方义说明:风池、外关熄上逆之风阳;太冲平熄肝风而养肝阴;太溪、三阴交以滋肾水而柔肝木、泻标实而补本虚。数穴配合,共奏平肝熄风,滋养肝肾之功效,则病自愈。

  2.痰热夹风,横窜经络

  (1)症状表现:突然半身不遂,周身麻木,口歪眼斜,口角流涎,痰多而粘,头晕或痛,朦胧嗜卧,或微发热,大便干或秘结,舌蹇,语言不利。舌苔黄腻,脉弦滑,偏瘫侧脉多弦滑而大。

  (2)灸疗原则:化痰熄风,疏通经络。以取督脉、手足阳明、足少阳、足厥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百会、合谷、曲池、阳陵泉、丰隆、行间。

  (4)随症加穴:①身热者,加大椎;②便秘者,加支沟、足三里;③舌蹇者,加廉泉。

  (5)方义说明:百会清脑升阳;曲池、合谷、阳陵泉、行间通经活络;丰隆祛痰化浊;支沟,三里通腑导浊;廉泉收引津液。诸穴合用,以起化痰熄风,疏经活络之效,病可痊愈。

  3.阳闭

  (1)症状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禁不开,两手握固或抽搐,大便秘结,小便不通,肢体强痉。重者面赤气粗,身热烦燥,半身不遂,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有力。

  (2)灸疗原则:醒脑开窍,清热熄风。以取督脉、手足厥阴、手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人中、中冲、劳宫、合谷、行间、足临泣。

  (4)随症加穴:①口禁不开者,加颊车、下关;②身热者,加曲池。

  (5)方义说明:人中、合谷醒脑开窍;中冲、劳宫清心热而醒神昏;行间、足临泣平熄肝风,降气血之上逆;加下关、颊车以开口噤;加曲池以退热。

  4.阴闭

  (1)症状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神志欠清,语言不利,痰涎壅盛,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舌苔白腻或垢腻色灰,脉象缓滑。

  (2)灸疗原则:温宣开窍,化痰熄风。以取督脉、手足阳明、任脉,足厥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人中、合谷、中脘、足三里、丰隆、太冲。

  (4)方义说明:人中、合谷醒脑开窍;中脘和胃降逆;足三里疏风化湿,通经活络;丰隆化痰湿,清神志;太冲燥化水湿。诸穴配合,共奏开窍、化痰、熄风之功。

  5.脱证

  (1)症状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面色苍白,手撒肢冷,鼻鼾,呼吸微弱,汗多,二便失禁,肢体瘫软。舌淡质萎,脉象细微欲绝。

  (2)灸疗原则:救阴回阳固脱。以取督脉、任脉、足少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人中、素髎、神阙、关元、涌泉。

  (4)随症加穴:①虚汗不止者,加阴郄、后溪;②小便失禁者,加中极、三阴交。

  (5)方义说明:人中、素髎二穴,有良好的升压强心挽救虚脱作用;神阙乃真气所系,关元为三焦元气所出,联系命门真阳,重灸此二穴为回阳固脱之要法;加补涌泉水穴,阴中求阳;阴郄、后溪以止汗;中极、三阴交以固涩小便。

  (二)恢复期

  此期余邪未净,正气虚弱,如果前者未平复,势必影响后期的治疗,因此清理余邪,扶助正气非常必要,处理得当可以减少后遗症状。

  1.肝肾阴虚,风阳未靖

  (1)症状表现:神志有时欠清,面色赤红,心烦不安,甚则躁动,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夜间失眠,盗汗,肢体瘫痪。舌质红少苔或光剥,脉象细数或弦数。

  (2)灸疗原则:滋补肝肾,潜阳熄风。以取足太阳、足少阴、手少阴、足厥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肝俞、肾俞、阴郄、太溪、行间、神门。

  (4)方义说明:肝俞、肾俞、太溪滋补肝肾;肝经之荥穴行间可熄未靖之风阳;心经之郄穴阴郄宁心敛汗;神门安心宁神。如此诸穴协用,共奏滋补肝肾,潜阳熄风之效,病自康复。

  2.脾胃虚弱,痰浊不化

  (1)症状表现:沉睡嗜卧,唤之清醒,痰多而粘,精神倦怠,懒言少语,纳食不多,四肢软瘫,大便易溏。舌苔浊腻、色白或黄,脉象缓滑。

  (2)灸疗原则:调补脾胃,宣化痰浊。以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和脾之背俞穴为主。

  (3)灸疗处方:中脘、脾俞、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

  (4)随症加穴:①沉睡嗜卧者,加印堂,甚者刺人中;②便溏者,加天枢。

  (5)方义说明:中脘、脾俞、足三里、丰隆调补脾胃,以杜痰浊之源。阴陵泉、三阴交扶脾祛湿;加刺印堂或人中可清神醒脑;加针灸天枢可调理肠道气机。脾胃健、痰浊除,则正气自得恢复。

  3.气血两亏,心脾互虚

  (1)症状表现:面色少华或苍白,精神萎顿,倦怠思睡,少气懒言,肢体软瘫或麻木,夜眠不宁,心慌易惊,纳食不多或食后作胀。舌质淡苔薄,脉象细弱。

  (2)灸疗原则:养血益气,调补心脾。以取足太阳、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心俞、膈俞、脾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4)随症加穴:①心慌者,加内关;②食后作胀者,加中脘;③夜眠不宁者,加神门。

  (5)方义说明:心脾两俞宁心健脾而养血;膈俞补血;气海益气;足三里、三阴交调补脾胃而资气血生化之源;加内关以宁心;加中脘以健胃;加神门以安神。诸穴合用,可起到养血益气,调补心脾之功效,则病自愈。

  (三)后遗症

  1.肢体瘫痪

  (1)症状表现:一般多为一侧肢体不能自主活动,并常伴有麻木疼痛或感觉迟钝等,重则感觉完全丧失。其软弱无力者为软瘫;拘急强硬,伸屈不利者为硬瘫。舌质如常或紫黯,或有瘀斑,舌苔较腻,脉多弦滑或缓。

  (2)灸疗原则:活血通络,疏散风邪。

  (3)灸疗处方:

  ①上肢瘫痪:大杼、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臂中、外关、合谷、三间、尺泽、曲泽、内关、大陵、中泉。

  ②下肢瘫痪:环跳、风市、髀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丘墟、三阴交、委中、曲泉、阴陵泉、商丘、下昆仑。

  每次均取3~5穴。

  (4)方义说明:肩髃为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通经活络,疏散风热;肩髎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的常用穴;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配合肩髃、外关等常常治疗上肢痿痹;环跳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可以通经活络;风市也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具有祛风止痛、通经活络的作用。诸穴合用,可以有效疏通经络,缓减麻木与疼痛。

  2.吞咽困难

  (1)症状表现:轻者流口水,进食慢,饮水呛咳,痰涎分泌物多而不易咯出,刺激咽壁时无恶心等反应;中等者大量流口水,呛咳严重,仅能缓慢进食流质,经常呛咳;重型患者滴水不进,只有靠鼻饲管进食。舌苔多浊腻。

  (2)灸疗原则:活血通络,化痰开窍。

  (3)灸疗处方:廉泉、扶突、风池、合谷、丰隆。

  (4)方义说明:廉泉是任脉与阴维之会穴,主治舌强不语;风池是足少阳经与阳维之会穴,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穴,配地仓、颊车可治眼歪斜;丰隆是足阳明胃经经穴,可以化痰湿,通经络。

  3.失语

  (1)症状表现:言语不清或只能发出单声,或完全不能说话,舌欠灵活或偏歪流涎,或兼有神志痴呆。舌苔腻,脉象滑。

  (2)灸疗原则:通窍利咽,解语通络。

  (3)灸疗处方:廉泉、哑门、通里、三阴交、太溪。

  (4)随症加穴:舌强硬者,加刺金津、玉液。

  (5)方义说明:廉泉是任脉与阴维之会穴,主治舌强不语;哑门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是治疗舌强不语的首选穴;通里是手少阴心经经穴,可治不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