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乡味丨烟花深巷扬州梦

 致虚守静666 2017-07-15
每个人的骨子里或许恒有一种对乡味的情愫,时常让凡俗的日子泛起阵阵涟漪,唤起你对故乡千年不变的依恋和缱绻的情愫。“味至浓时是乡味”。

  ——题记

  乡情和乡味,大概是每一位中年游子内心根深蒂固的惦记,在外漂泊久了,这种惦记也便汇流成了河,时常浸湿心田。每当在他乡偶遇故知,聊起故土的人和事,总能心头一暖、鼻头一酸,然后津津乐道,对故乡的美食如数家珍。

  笔者家乡位于“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扬州,说起扬州,似乎仍然停留在那个身怀荣耀的古都时代:她是隋唐的广陵郡,是明清的扬州府;她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烟花三月”,是“最春天”的江南城市;她是曾经繁荣的经济古地,多年过去从未衰落……

  在众多新城拔地而起的今天,扬州却像个遗世孤立的老者,没有高铁眷顾,没有摩天大厦的环绕,但也好——就让这里继续保持着完整的江南古韵,让街头巷尾的广陵旧时一如从前,让从容的扬州成为最适合隐居的江南之城。

  每每厌倦了深圳流水线般的生活,就总想着过一天老扬州的小日子,慢慢地细细地体味没有节奏感的时光。


  扬州曾有“巷城”之称,因其古街深巷多而密,狭且长。蜿蜒曲折的幽深小巷盘绕在这座古老城市的每个细节,古朴而浪漫的气息从每块青砖条石中弥漫开来。老扬州的市井风情就藏匿于一条条古街深巷中。在清晨或傍晚,穿行于古巷老街中,不必刻意寻找,只要随心而行,你就会找到扬州老城最真实的生活画面。


  扬州人的生活很悠闲,不管再忙,都保持着早上喝茶吃早点的习惯。吃完早茶之后,再该干嘛干嘛去。扬州早茶不仅食物讲究,而且场所也很讲究:大多是在古宅里。古运河畔,透过亭台花木竹石,点一杯舒展嫩芽的绿杨春,一份烫干丝、一份肴肉、几碟酱菜,慢条斯理喝茶吃点,添几分文人情怀,如此娴雅。


  扬州早茶最著名的是“三春”,富春、冶春、共和春,最年轻的共和春也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富春和冶春更是百年老店,都说富春的包子,冶春的细点,共和春的饺面,各有所长。

  如果是去“三春”必须赶早,不要超过6点半,否则会比菜市场的人还多,老扬州人的生活很慢,但吃早茶可不拖沓,因为老字号茶馆生意十分好,去晚了要排队,而且早茶大多10:00以后就基本结束了。


  刚好我住的地方位于得胜桥,离“富春”很近,翌日清晨六时起床,简单洗漱后要去抢位置喝早茶,到了茶馆见人不多,便选了一处靠窗位置坐下,点完餐,取一份早报沏一壶“魁龙珠”悠悠然享受晨光沐浴。


  烫干丝,扬州人的早茶里必不可少的,切成细丝的白豆干放在清水里泡着,吃的时候夹出,放于盘中,摆上几根姜丝,浇上慢慢一盘开水将干丝烫熟。然后将开水滤尽,放上小开洋(小虾米),榨菜末、香菜段。细细地淋上一圈富春麻油,最后再浇上一圈卤汁,便可上桌。吃的时候要搅拌均匀,香气浓郁。


  腰花汤,也是必点之一,汤看起来有些油腻,但吃起来很不错,里面有玉兰片、腰花、小木耳、青菜。


  蟹黄汤包,“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是扬州人对生活的态度,当地人对汤包的感情根深蒂固,吃过一笼汤包才算一天正式开始,晚上泡个热水澡算是对一天完美收尾,有时候生活的确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的。扬州人吃汤包有十二字决: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汤包比较烫,汤汁也很多,所以吃的时候不能粗鲁地一把拿起,那样容易被溢出的汤汁烫到。在以前还没有吸管的时候,是把汤包咬出一个小口,慢慢嘬汤。汤汁醇正浓郁鲜而不腻,鲜香肉嫩,皮簿筋软、外形玲珑剔透,有浓郁的蟹黄味。


  肴肉最早起源于扬州隔壁的镇江,传说古时镇江,酒海街酒店的小二,误把硝当盐腌猪蹄膀。烧煮后,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犹如水晶,香味浓郁,食味醇厚。

  后来,人们嫌“硝肉”一名不雅,改为“水晶肴肉”,流传至今。


  盐水鹅,扬州特色名菜,扬州人俗称其为“老鹅”,是在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淮扬菜里不可或缺的一道传统名菜。把“老鹅”浸于陈年老卤中,放在木甄锅中烧沸,用杉木锅盖肉质紧密,辅以天然植物香料和滋补中药,做好的盐水鹅色黄油亮,质感松嫩、肥而不腻、淡而不薄,鲜美可口,风味清新,风味独特。


  夜幕将至,老扬州的慢生活可还没有结束。到古运河边吹风散步,看灯火阑珊处,一座座古桥的故事被娓娓道来,累了就近处寻一个“澡堂子”泡去一天的疲乏,这是几百年来扬州人沿袭至今的生活情趣:精致安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