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装配式建筑的未来发展

 昵称45189543 2017-07-15

  导语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10年30%”的目标,更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送来政策东风。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星火燎原,在为行业带来新气象的同时,建筑行业业态或将面临洗牌和重构。

  站在风口迎变革 十年·装配式建筑的未来之思(一)

  装配式建筑已经站上了风口

  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到要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现场装配。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政策东风频吹,未来十年,装配式建筑或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东风起,战鼓擂。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崛起,传统的建造方式、运营模式、建造理念或将遭到颠覆,建筑业将迎来一场变革。

  建造方式之变:从秦砖汉瓦”到“预制构件”

  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究竟有什么不同?在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上泊村,有一个该市首个农村装配式建筑项目,规划建筑面积约为8.7万平方米,总共安置580户。该项目采用钢框架结构加三板一柱新型建筑体系,房子的墙面和屋面都没有使用传统农村建筑使用的普通青砖和黑瓦,墙面、屋面都是大块建材形成的整体预制件,屋面、门框处使用了钢结构建材……与传统农村建筑沿用千年的'秦砖汉瓦'的旧模式有很大不同。

  其实,从'秦砖汉瓦'到 '预制构件', 装配式建筑带来的不仅仅是建筑外形的变化,更是建造方式的一场革命。专家指出,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其特点就是'搭积木' 式造房子,流水线上'生产'房子。

  那为什么要发展装配式建筑呢?传统建造方式有哪些弊端?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王铁宏分析指出,我国现有的建筑技术路径(称之为传统技术)形成于1982年,即钢筋混凝土现浇体系,又称湿法作业,客观上讲,虽对城乡建设快速发展贡献很大,但弊端也十分突出,比如:钢材、水泥浪费严重;用水量过大;工地脏、乱、差;有质量通病,开裂渗漏问题突出等等。所以王铁宏认为,变革传统建造方式,发展装配式建筑是节能环保的需求。

  '搭积木'式造房子究竟好在哪里?上海市住总工程材料有限公司的装配式建筑构件车间工人刘红兵有自己的切身体会:'我的叔伯辈有不少人出来做建筑工,他们的工地上脏乱差,楼层高了还有危险。但我们做的'搭积木'式的装配式建筑,不仅不怕风雨,更让工地干干净净,粉尘、泥浆等污染物也大大减少。'万科集团某工程项目负责人孙栋杰表示:'装配式建筑就是在车间里造高楼大厦。因为构件全在车间生产,其质量稳定、有保障,大大超过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工地现场操作。而且,采用装配式技术,窗玻璃和窗框可以从出厂时就结为一体,比现场安装更少渗漏。另外,两年的项目,至少可以提前三个月交付,而所需的工地现场人工要比传统建造方式减少30%。'

  国内装配式建筑施工领先企业--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剑十分肯定地说:'与传统手工建筑方式不同,装配式建筑讲究的是工业标准化的建筑理念,最终将传统建筑模式升华为制造业的管理模式。所以从'秦砖汉瓦'到装配式建筑,这必将是一场革命。'

  运营模式之变:从“四处奔波”到“工厂化生产”

  装配式建筑的预制件在工厂中是如何生产的呢?凡是参观过远大住工生产车间以及项目施工现场的人都颇为震撼:生产'积木'的车间里宽敞明亮,设备整齐,一套先进的信息化系统控制着整个生产流程。同时在项目施工现场,工人很少,除塔吊之外看不到施工机械,好像已经完工一样。远大住工董事长张剑说:''工厂化'后,传统的建筑工地将变为建筑工厂的'总装车间'。'

  建筑工地变为'总装车间',无疑将颠覆传统施工企业的运营模式。我们知道,施工企业的业务项目往往分布于五湖四海,分布在各个不同地方,传统运营模式是'四处奔波',哪里接到项目就往哪里跑,在项目当地组建项目部,主要的人力物力都会集中在建筑工地。如果项目重大,还会屯重兵于施工现场,施工高峰时,甚至会进行'千军万马大会战'。但装配式建筑却不同,施工中用到的部件、构件如墙体、屋面、阳台、楼梯等基本在工厂中完成,然后运到项目工地进行'总装',建筑工地上不必有太多的工人和设备,人力物力上可减少'四处奔波'。

  据了解,建筑业'工厂化'思想最早起源于欧洲,它是指以大工业生产的方式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通过建筑产品模块化和部品化,同时借助自动控制系统和机械操作,使建筑业从分散、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方式。这种新型的工业化建筑施工组织方式,相比较于传统的工地现场生产模式,在保证施工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劳动条件、降低作业人员要求、控制工程成本、落实环境保护等方面优势十分明显,它是对传统半手工半机械建造方式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和创新。继欧洲各国之后,在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业工厂化得以很快推广,发展迅速。而在我国内陆,万科、中建系统、中铁系统、上海建工等积极引领行业变革,作为第一批金戈铁马踏上建筑业工厂化征程的领军企业,它们大胆探索“工厂化”运营模式,以深化推进信息化和机械化生产为龙头,采用工厂化生产部品、部套、配件、现场装配的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倾力打造安全精品项目,构筑了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格局和新趋势。

  专家表示,在通货膨胀形势愈发严峻、建筑企业招工难、用工成本居高不下、盈利空间日益缩小的今天,实践 '工厂化'的组织模式,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工厂化形式,不失为一条能帮助建筑企业突破市场竞争重围,重塑市场竞争力的可行出路。

  建造理念之变:从“百年大计”到“好省快”

  远大可建科技有限公司曾用19天时间建成了长沙57层高楼'小天城',以平均每天3层的建设速度创造高层建筑的新纪录。'远大可建的可持续建筑是'六节一环保',即更加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节省时间、节省投资、环保建筑,符合循环经济理念,又好、又省、又快,实现了从粗放的建筑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是建筑业转型发展的一场深刻变革。'2013年以来曾先后5次率专题调研组深入远大可建跟踪调研的王铁宏,对此给予了'好省快'的高度评价。

  王铁宏认为,更好、更省、更快,这是装配式建筑的核心要素。'好',要保证质量,减少污染;'省',要节约成本;'快',要追求施工速度。

  建筑企业建造房子,质量无疑是放在第一位的,讲的是'百年大计',房子要风雨不透,坚固不催。但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追求建筑质量固然没有错,但如果因此而不惜耗费更多的资源、花费更多的劳力、产生更多的环境污染,甚至以项目微利或亏损为代价,这就值得商榷。在当代经济社会,建造理念需要与时俱进,'百年大计'要讲,但也要讲效率,要讲'好省快'。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加大,建筑行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传统'人海战术'式的建筑生产组织方式,因为其对人工劳动严重依赖、简单重复劳动多、科技含量低,使得建筑施工行业作业效率普遍低下、原材料消耗大、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发严重,这种现场施工、现场砌筑、人随项目走的习惯性做法已经不符合当今世界'节能减碳'、'绿色环保'的发展要求。同时,由于传统、粗放的产业经营方式导致的高成本、低效率也极大地影响了建筑企业的盈利能力,使建筑行业成为微利行业。如何才能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提升我国建筑业整体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装配式建筑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013年以来,我国各省市纷纷出台建筑产业化扶持政策,在招商引资、财政税收、土地转让、市场推广等方面重点支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其中湖南长沙、上海、安徽合肥、辽宁沈阳等走在了前列。这些地方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直指'好省快',呼吁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全面推行装配式建筑,摒弃传统粗放落后的建筑生产方式,追求质量、高效、集约,发展绿色建筑

  远大住工总裁唐芬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我们看来,装配式建造房子只是手段,是工具,而不是最终目的。那最终目的是什么?就是通过工业化的手段来把传统、粗放落后的手工作业模式转变为集约、高效的工业化的生产制造,让我们的建筑变得更好、更快、更便宜。'

  三高”,前进路上三座山 十年·装配式建筑的未来之思(二)

  据住房城乡和建设部有关人士透露,2015年我国新建装配式建筑约3500~4500万平方米。如果按照我国每年新建建筑面积20亿平方米计算,2015年我国装配式建筑约占新建建筑的比例为2%左右。而近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10年时间,从2%到30%,这无疑是跨越式发展,实现目标并不容易。事实上,在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路上,还存在着技术高、成本高、门槛高三座大山,前路并不平坦。

  技术高:“无章可循”令企业心中没底

  有人说,装配式建筑不就是'搭积木'吗,技术难度不高,很简单。其实不然。安徽合肥市房地产管理局副局长陈新胜就感叹地说:“包括装配式建筑在内的建筑产业化是一项技术要求特别高、操作规程特别严的工作,在推进过程当中随时会出现各种技术问题。”

  中南控股集团副总裁侯海泉同样认为装配式建筑是一项技术活。中南控股从2006年就开始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技术的研究并付诸实践,侯海泉感受最深的就是设计标准化包括结构设计标准化和房型标准化的缺失,他认为这是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他说:'目前,从装配式建筑全行业看,很多设计、施工、构件加工企业还存有技术盲点,国内现行设计规范都是按照传统施工现浇理论或者说是按便于现浇施工的思想构建起来的,这导致企业在推进建筑产业化时没有标准可依,不知道该怎么做。'

  技术标准的缺失,甚至导致一些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存在安全隐患。如今我国装配式PC件推行的多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专家介绍,采用此种结构体系,构件之间的连接以现浇节点为主,将预制PC构件的钢筋伸入现浇构件中锚固连接,保证了房屋的整体性,相比装配式大板结构,质量有明显进步。然而,构件之间连接点的质量隐患并没能随之挥去。'目前我国施工队伍的专业水平还难以保证连接节点的施工工艺完全做到保质保量。而更令人担忧的是,项目封顶后,很难检查连接节点的质量到底如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建设及产业现代化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正忠对此寝食不安。

  装配式建筑技术高而标准缺失,使得相关企业面临'无章可循'的窘境。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从装配式建筑来看,目前技术体系仍不完备,行业发展热点主要集中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住宅上,框架结构及其他房屋类型的装配式结构发展并不均衡,无法支撑整个预制混凝土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技术标准滞后。传统施工方法,大到钢筋上下分配的比例、楼板荷载的具体重量,小到一个房间里面几个插座几个门窗,都有具体的计算公式。而装配式建筑的梁、柱钢筋如何配比,水、电设施如何安装等,目前没有统一标准体系。虽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为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提供了工程设计和验收的技术支撑。但业内人士指出,从技术标准体系而言,还需不断研究加以完善,这是发展装配式建筑必须要跨过去的一道'坎'。

  成本高:开发商难以承受之重

  相比传统方式建造的房子,装配式建筑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如工期短、无噪音、无粉尘、环保等,照道理装配式建筑市场应该形势一片大好,但为何只在保障房、经适房等部分市场得到应用,却难以大面积推广呢?'成本高是重要因素。'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工厂化'前期的厂房建设、设备购置、技术研发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PC工厂需要大面积堆场以及配套设备和工具,堆存成本高;PC的运输和吊装成本也比较大;此外需要对配合安装的施工队伍进行专业培训,这块成本也不低。据沈阳某企业的一份资料显示,其一个标准PC工厂项目,国内设备需10690万元,国外设备需13290万元,土地投资需6610万元(不含绿建),总投资超过3亿元。一些施工单位负责人坦言:'如果投个两三千万元就能建个PC厂还行,如果要上亿元,那必须要好好考虑一下了。'

  专家指出,一个行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与行业内的企业是否有持续的盈利能力有关。目前来看,像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这样的部品构件,本身的造价一定时期内不会低于现浇剪力墙,在不考虑政策补贴的情况下,推广难度可想而知。

  规模不足,也是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订单多,才可摊低成本。中新房华构住宅工业有限公司副总裁汪明认为,一个装配式项目的规模若在3万平方米以上,才可实现与传统方式成本相差无几。在成都市,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成都市能有300万平方米的市场规模,该市的装配式建筑的成本才可与传统建筑模式持平。而事实上,就当前建筑行业整体情况来看,市场'僧多粥少'、'揽活难'、'投标难'已成为建筑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根本没有这么多的装配式项目可做,很多企业有'积木'却无处可'搭',成本很难通过规模来摊低。汪明说:'从实践来看,和传统方式相比,目前装配式建筑造价通常要高出10%至15%,挤压了开发商的利润空间。'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院长蒋涤非指出,成本偏高是目前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最大障碍。他说:'如果装配式住宅的造价比传统方式建造的造价高300~500元/平方米,开发商就难有积极性多投入资金进行装配式住宅的推广,消费者也不太愿意接受这样的成本增加。'

  门槛高:施工企业唱不了“独角戏”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全产业链中的一部分,如果放在产业化这样的大背景下来看,'搭积木'并不简单。鲁班咨询杨宝明博士认为:'建筑产业化有非常高的门槛,技术、投资、人才、市场等,现在业内企业各个方面都有很大欠缺。'

  专家指出,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行业管理理念、生产标准、管理流程、施工工法、作业习惯、品质控制等一系列变革。形成完整的产业化链条是推进建筑装配化的关键因素,靠PC生产企业或施工企业单干,唱'独角戏',是难以形成气候的。而目前我国的建筑产业化、装配式建筑在顶层设计、技术标准、关键技术、全产业链打造等方面仍存缺陷,这是全行业必须正视的客观现实。

  呼唤'规划-设计-制造-施工-管理'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呼唤各个专业领域统一的整合平台,这是目前很多业内人士的心声。

  蒋涤非指出:'现在我国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只集中在主要结构部品的加工制作和施工方面,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导致产品不够匹配,成本也较高。其实,建筑产业化会涉及到设计、施工、加工、装饰、监管的全过程,还会延伸至工厂设备制造、交通运输工具生产、建筑材料技术等前端,是一次产业链的升级,装配式建筑需要融入这个产业链。'

  中国新兴(集团)总公司战略科技发展部副总经理王晓玲认为,当前装配式建筑的参与主体仍然是施工企业,这是不完善的。施工企业是为开发商、投资商提供服务的,开发商、投资商提供土地和资金,设计单位设计,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施工图纸生产。在这样的规则下,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没有设计单位和开发商的参与,施工企业要走上工业化道路是很难的。

  合肥市房地产管理局副局长陈新胜表示,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认为有部品部件生产基地就是装配化了、产业化了,装配式建筑有施工企业去做就行了,那么这样的想法就太幼稚。'在政府的支持指导下,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是需要一流的施工企业、一流的设计企业、一流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一流的部品部件生产企业来共同推动的。'

  行业洗牌:几家欢喜几家愁 十年·装配式建筑的未来之思(三)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出台了针对装配式建筑及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不少地方更是对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10年30%”的目标,更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送来政策东风。不过,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星火燎原,在为行业带来新气象的同时,建筑行业业态或将面临洗牌和重构。

  建筑岗位:泥瓦匠处境堪忧,装配工前景看好

  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剑曾经说:“一栋30层的高楼,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我们用12个工人最快只需要180天就可以建成。”这个效率是惊人的,因为如果用传统建造方式,要想在180天建成30层的高楼,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专家指出,建筑业旧业态具有'高增速、大规模、多机会、低利润、旧模式、恒盈利'的特征,过去,一直有大量企业和人员涌入建筑业。但是,未来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建筑行业内分化将变得激烈,不可避免地会有大量企业和从业人员退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建筑业从业人员不下5000万,队伍非常庞大。这些年,传统“人海战术”式的建筑生产组织方式,因为其对人工劳动严重依赖、简单重复劳动多、科技含量低,使得建筑施工行业作业效率普遍低下,原材料消耗大,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这种现场施工、现场砌筑、人随项目走的习惯性做法已经难以适应当今世界'节能减碳'、'绿色环保'的发展要求。而'建筑业走向工厂化'的装配式建造方式,是弥补现阶段建筑业高技能劳动力短缺的有效途径。工厂化通过工厂预制和现场装配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不但缩短了建造周期,而且减少了对手工劳动和劳动技能的依赖。这意味着,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今后建筑业将不再时兴“人海战术”了。

  建筑业有很多岗位,就土建一块来说,就有木工、泥工、水电工、焊工、钢筋工、架子工、抹灰工、腻子工、幕墙工、管道工、混凝土工等岗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做装配式建筑后,一些墙体、楼梯、阳台等部品构件在工厂中就已经制作好,工人的现场操作就仅是定位、就位、安装等步骤,所以木工、泥工、混凝土工等岗位需求将大大减少。同时,采用装配式工法施工后,多采用吊车等大型机械代替原来的外墙脚手架,所以架子工也将无用武之地了。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吊车司机、装配工、焊接工及一些高技能岗位可能愈发吃香。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装配式建筑的一步步推广,所需的劳动力会越来越精简,5000万建筑工人中必然会有大量人员退出,届时如何解决因机械化生产代替人工作业而带来的过剩劳动力安置,将是摆在行业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市场格局:中小企业面临挑战,钢构企业迎来新生

  推行装配式建筑,对于市场主体的建筑企业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应该说,早几年建筑企业普遍处于观望态度,试水装配式建筑的多以民营企业为主,比如万科、远大住工、杭萧钢构等。而随着政府的大力号召,这几年来企业对待装配式建筑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已经纷纷跟上脚步,加大了产业化投入力度,比如北京住总、中国建筑、中冶建设、上海建工等,其中,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还专门成立中建科技集团,来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与建筑节能的发展。

  目前,实力强的龙头国有企业充当了推行装配式建筑的主力,而大量中小建筑企业依然顾虑重重。在我国,由于目前政策鼓励不足、创新能力欠缺、技术成熟度不够等原因,要搞装配式建筑,往往投入大、成本高,令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一位小型建筑企业的老总悲观地说:“建筑产业化、装配式建筑,目前来看,只有少部分国企央企和产品结构较为合理、具有前瞻性提前布局且有良好信誉的民企才能界入,中小建筑企业很难参与。”

  当真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吗?中小建筑企业真的没有机会吗?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院长蒋涤非认为:“中小企业都有自己特点,有的擅长施工管理,有的擅长加工制作,甚至有的擅长门窗、建筑材料、建筑机械等某一细分领域,企业应根据自己的优势特点进行发展,而不是都投入到建立大型工厂,投入到大而全的全产业链生产中去。要根据自己的技术特点与资金实力,围绕产品做深耕细作。”

  推广装配式建筑,发展钢结构建筑是题中应有之义。'现在我们下大力气盖房子,未来可能成为一堆建筑垃圾。但钢结构建筑就不一样了,可以回收利用,而且施工工期短、能耗低、抗震性好,更符合新形势下'绿色建筑'的要求。'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一位专家这样表示。因此,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对钢结构企业无疑是利好。

  同样,对钢铁企业也是机遇。据远大可建的人员介绍,他们建20层~30层建筑的用钢量一般为60千克~70千克/平方米;30层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还没有非常准确的统计数据,以“小天城”为例,其钢材用量在2.6万吨左右,平均为153千克/平方米。这些用钢多为国产钢,国内钢企都能生产。因此,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王铁宏鼓励更多有实力的钢铁企业进军工厂化装配式建筑领域,促进工厂化建筑更好、更快发展。他认为,自主开发或强强联合都是钢企可以采取的选项。“钢企要深刻思考,是否适时进入工厂化装配式建筑领域,这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明日气象:示范基地遍地开花,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装配式建筑将给行业带来变革,同样也会带来新气象。其中,以装配式建筑为特点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015年4月,江苏省财政厅和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江苏省省级节能减排(建筑节能和建筑产业现代化)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指出:“要合理布局集成应用、设计研发、部品生产等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2015年4月,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2015年安徽省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以保障性住房等政府投资项目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为切入点,全面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2015年5月,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的指导意见》:“到2017年,全省培育并创建3~5个国家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和服务基地”……

  据悉,经过“十二五”的大力推动,截至2015年,全国已建立起56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11个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行业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