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临床的四个阶段

 负鹏载舟 2017-07-15


大学至今学医、临床近30年,对中医有了一些理解,就临床而言,我认为中医有四个境界:
一曰:按图索骥阶段。即初到临床,怎么看病处方?根据患者病情,套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看符合哪个证型就用哪个方子!属于套方的新手上路阶段。
二曰:模仿阶段。临床一段时间,按大学所学,按图索骥开方不灵了,怎么办?看书尤其是看医案或者进修学习,遇到一位临床明医,研习日久,大多掌握了。之后按这个明医的套路进行开方。
三曰:辨证论治阶段。随着临床日久明医的经验也有局限,怎么办?继续研究、深入思考,可根据病人个体差异、病症开方了。这就是辨证论治阶段。
四曰:病方阶段。临床日久,经验积累,对一个病有了整体的、准确的认识了,即基本病理清楚、基本治则明确、基本处方确立。所以,基本不用再辨证了,只是根据男女、老幼、新久、体重等差异,稍有加减。这是中医临床的最高境界!
其实,也就是专病专方阶段。但好多人反对,好像只有辨证论治、千人千方才是中医、明医!其实,大误!
辨证论治阶段。




中医永存
这与人的悟性很相关,有的人这个过程从学医到能熟悉应用中医大概8--10年,有人悟性很差但勤能补拙,15--20年也能领悟。有的人终其一生也达不到这境界。



白术散
普先生一定是四段高手了!欢迎多给我们传授一下临证经验!



合家欢乐
楼主将第四阶段即“病方阶段”评价为中医临床的最高境界,我有点不同的看法。从能力角度看,“病方阶段”确实是一个比较高的阶段。然而,从心理角度看,从中医本身的特性来看,我觉得这么说不十分确切。
实事求是来讲,作为一个医生,病者所病病道多,医者所病病道少。就算你再高明,永远有你治不好的病。对于每一个医生皆如此,华佗也不例外。但是,在你治不好的病里,很可能就有一些病被那些不如你的医生给治好了。
作为一个中医,何时确定自己是处于那个第四阶段?不管何时,我认为都错。因为,这种想法你一旦确立了,固定了,你就容易停在那里。有的时候治病会不会偏离或是稍稍偏离主要矛盾?有的时候虽然这样子也能治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病人少损失一些精气?
该考虑的问题永远会有,该付出的努力不要吝啬。芸芸众生,赖谁倚生?



普门子
版主过誉了!
在下热爱中医是真,要说境界三段都达不到,四段是目标,最后追求无方的境界!
有人说在下抄袭,还连累了版主,抱歉的很!
临床心得,真心发出,却遭非议,本想收手不发,但看到更多爱友的厚爱与支持,心虽有不快还是要继续发帖的。



合家欢乐
医看病讲辨、证、论、治。
治的时候又要体现理、法、方、药。
各个层面都很深奥。

楼主说基本不用再辨证了,我觉得就是在偏离。因为有的老中医看病,看起来几个病例好像用的都是同一个方,实际上他停下来,讨论的还是辨证论治的东西。病方只是现象,辨证论治却仍然是本质。



人生孰地
合家欢乐 
楼主将第四阶段即“病方阶段”评价为中医临床的最高境界,我有点不同的看法。从能力角度看,“病方阶段”确实是一个比较高的阶段。然而,从心理角度看,从中医本身的特性来看,我觉得这么说不十分确切。
实事求是来 ...
“病方阶段”的提法有点让人难以接受,因为有违辨证论治这个精髓,但是这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奇难杂病
很有道理 专病专方 岳美中 有段论述
这个高层次就是像临摹字帖样最后要形成自己的字体才算是书法家了



爱补破损人民币
作为个体的中医,我也有感想与体会,即个体医生可以分为3个阶段。

一是没有病人的时候,冀望病人来。天天看书学习,偶尔来个讯诊的,虽然没有开方子治疗,但是病人走后立即就症状或者西医病名翻书模拟下方子。就盼望着病人来,偶尔来了病人并且吃了自己的中药,自己高兴得跟见爹娘一样的。这个阶段,自己的精力80%--90%集中在书上,老师的讲课笔记上。

效果还可以,病人传出去说,这个大夫的中药开的不错,于是病人多起来(这个阶段也要3年4年吧),诊室里人满为患,嫌病人多了,自己看书的时间少了。这就是第2阶段。自己的精力也不得不转移了,基本上书本上的辨证分型治疗已经了然在心,医生自己把精力集中在看病人的身上,比如四诊。通过自己的眼光来看病,初诊复诊,看的病人一多,反思自己看的书,才知道编书的很多内容是胡诌出来,包括教材,纯粹是为了平衡或者害怕“漏失”而编出来的。要做名医,必须跳出教材的框框。尤其是西医病名对称的辨证治疗。对书本怀疑,对西医诊断或者附会的中医药产生怀疑,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

第3个阶段是,成名了。不愁病源了。虽然来了很多病人,但是一问诊观察就知道哪个病是自己拿手的,哪个病是比较难缠的。即哪个病最适合我看,自己心里已经有把握。遇见那家庭条件不错,又最适宜自己特长的病人最高兴。自己又不拿手,病人还家底不厚实或者舍不得花钱的,立刻打发走人,不会再把每个病人当神仙。家底可以或者重视病情的,也信任自己的可以试验下,但是绝对不会说过头话,给自己留余地。。。。。。。。。。。。。。。



xidazhang
讲的很好。不然有的名医一天怎么能看那么多的病人呢。



绿衣
如果一种病治疗的多了的话,方药会很自然的变为单一,但不是那种死守一方的单一,而是有加减药的单一,毕竟辩证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少的。



雨润杏林
真不明白,有些人喜欢做圈套,有些人喜欢往里窜。我想问问普门子?假若在中医内科方面你达到了第四个境界。哪么在中医妇科或是骨伤科方面你一样能达到这个境界吗?还有因为中医的基本特点就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施治。我想不用辨证论治的那还叫中医吗?呵呵真的不知再怎么说下去了



yangxiq
先圣遗奥,出人意表,
辨证论治岂可与方证相对同日而语!
刘渡舟之 始于疑者终不惑
原文点睛:
1、刘老晚年始认识到方证相对的重要性。
【我不遗余力地为之上下求索。有一次看到晋?皇甫谧的《甲乙经?序》,才得到了答案。
  序文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中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所以,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 】
2、用经络、气化学说解释《伤寒论》,导致学习《伤寒论》感到困难。
【今人学习《伤寒论》,我认为有三个难题:用经络学说一难也;用气化学说二难也;用桂麻治疗伤寒三难也。】
3、“方证相对论”始于中国而非日本。(据仲景原文,国内使用“方证相应”一语)
【日本江户时期的古方派医家吉益东洞所著的《类聚方》是在孙思邈的“方证相对论”启发之下而形成的。这本书的质量较高,尤以临床价值不容忽视。国内医家多以为“方证相对”始于东洞之手,乃有“吾道东矣”的说法,在此为之更正,以免讹误。】
XXDXCBFCCCDBGHNBVGCXFDZD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