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AP FICO成本结算的流程到底是怎样的?

 昵称29460191 2017-07-15


从PP模块来看生产成本归集过程就容易得多。
首先,各单位原料价值, 人力成本(生产线上) 已经确定了。
假设,水电煤分摊比例按照不同产品的产量分摊,维修成本按各工序分摊。
然后引入一个成本中心的概念。
例如:一个车间可以作为一个成本中心A,一个关键工序也可以成为一个成本中心A1,一个设备也可以成为一个成本中心

然后一个产品,BOM确定了 生产的原料成本,工艺路线确定了这些人机,水电煤分摊的成本。

这样,生产订单产成品出来之后,报工 即可 反推原材料消耗,然后根据成本中心对应的科目记账。

相对应,产品报工的时候记录实际消耗,原材料,水电煤 等,然后跟标准的成本核对。月末对这部分差异进行 分摊补充回去财务账上就可以了。
冯荣巧, 2015-01-24 22:10

我来自己答一下吧,也是这段时间自己的探索,不知道说的准不准;

根据自己公司的情况简单阐述,可能与别家有类似的情况也会有不同的地方。

成本无非是由原材料和费用两部分组成的,对于SAP,使用的是标准成本法,首先我们会在系统中为所有的原物料创建料号并维护计划价格,从而使原材料有了标准价格,其次,我们会将预算的费用按成本中心和会计科目细分后批入系统,同时将每条生产线的作业量也批入系统,最后便是在系统中通过KSUB、KSS4、KSPI和CK40N跑一版标准成本出来,这样就有了标准成本;

对于实际成本,首先从原材料采购角度考虑,材料入库时系统是按之前维护的标准价格入库的,这样材料入库时确认的价格和采购订单的价格会产生一个价差,计入“成本差异”科目,同时采购部门传递单据给财务部门做发票校验时,采购订单价格和实际发票价格之间又会产生一个价差,同样计入“成本差异”科目,这两个成本差异科目在月末结账时会计入原材料成本;

其次,在制造部门领用原来进行生产时,是由生产计划部门先在系统中创建生产订单,生产订单中会包括生产产品的品项和数量,而每一个产品都会有一个BOM,BOM中会有组成该成品的所有原物料的标准用量,所以生产某一产品时,实际领用的原料数量和BOM中的标准用量会产生一个材料的量差;

到月底结账时,先通过KSU5将间接部门的费用按一个总金额分摊入直接生产线;再通过KSS2,将直接部门本身的费用和上一步由间接部门分进来的费用按作业类型进行分类(作业类型主要分为直接人工、变动费用、折旧费用和固定费用,所有的费用科目都将归类到这四种作业类型中);第三步就是KSII,计算每条生产线每个品项产品的实际费用;第四,CON2,将标准成本计算时确定的标准费用与以上步骤计算出的实际费用之间的差异进行计算;第五,CO88,结算材料实际用量和标准用量的差异,同时将材料量差和实际费用与标准费用的差异进行记账调整(此部运行完后系统中的进耗存即变为实际成本);最后,使用CKMLCP,此步骤是将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进行结账,这个程序又分成5小步,分别是选择物料、确定顺序、单级价格确定、多级价格确定和过账清算(选择物料,即选择参与成本核算的物料;确定顺序,确定材料进行成本核算的顺序,由最原始的原材料一级级核算到产成品;单级,归集原材料的价差,并按比重分配到“当期消耗”和“期末结存”中;多级,将单级中计算的属于“当期消耗”的价差分配给下一级物料,并在此步一直分配到产成品,同时再按比重分配到“当期消耗”和“期末结存”中;过账清算,将单级、多级确定的价差进行记账,将分配到“期末结存”的差异计入原材料和产成品成本中,将“当期消耗”的价差计入低层差异过渡科目);

至此,成本结账在SAP中已运行完毕,但是我们公司还会再做一笔凭证,不知道其他使用SAP的公司是否也这样。因为按公司制度,原料和成品会存在非生产领用的情况,比如部门领用产品用于福利等,这种业务我们会借:费用,贷:存货;所以这些计入费用的原物料成本是会在前面的结账步骤由间接部门归集后分配到直接生产线的费用,而在最后结算原物料价差的步骤中不会抓取此部分原物料的价格差异,导致产生既无法分配到原物料成本又无法分配到部门费用的未分配金额,所以我们最后会将这些无法分配的价差直接计入营业外中;

当然,这些步骤都属于管理报表抓取数据的口径,对外报送税务报表时,我们会把此步转入营业外的价差记回到销货成本中;

朱菲艺, 2015-06-13 22:10
以前做FICO的KeyUser,曾经为了这件事头昏脑胀,后来总算解决了。SAP的成本结转是严格按照移动加权平均法进行,除了成本差异,所以财务人员最头疼的就是成本差异的成因以及分摊规则。翻了下十年前写的东西,有些资料不太全,主要讲一下成本差异的成因以及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

主营业务成本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1、因为负库存产生的差异:

1)销售。正常情况下,如果库存为正,销售结转成本没有差异,但如果有负库存销售时,就会出现差异。

2)移库。移库时如果存在负库存,也会产生成本差异。

3)处理溢耗时。

2、验收入库价格与发票价格差异导致的差异。

主营业务成本差异分录:

借:库存商品

贷:主营业务成本差异

主营业务成本差异的处理,一直存在主营业务成本差异科目中,月底出报表时根据销量分配到报表对应产品的成本。

负库存状态下的移库成本价计算方法:以负库存形成之前的成本单价为准,一直到负库存成为正数为止。


第二部分:

SAP主营业务成本差异成因及解决方案

上文引用了SAP成本差异的原因。 本文结合中石化销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个解决方案。

几个名词解释:存货=库存商品,采购价差=主营业务成本差异。

目前在中石化销售企业,普遍采用了移动加权平均法而未采用标准成本法,所以产生成本差异的情况只有上文的目前中石化销售企业通常不存在采购时的汇率差异和生产过程中的差异)。

也就是说,结合目前的管理模式,成本差异的产生只有三种情况:

1、库存不充足时收货,采购订单价格与发票价格有差异时产生。
2、负库存时收货,采购订单价格与发票价格有差异时产生。
3、人为调整库存成本价格(MR21和MR22)。

从上文的2.1我们知道,在库存充足的情况下,即便是采购订单价格和发票价格不一致,也不会产生成本差异。系统会自动移动加权库存成本价。

而如果库存不充足,甚至出现负库存的时候,成本差异就会出现了。

事实上,从上文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采购和存储环节产生的成本差异,都是因为收货不及时导致的(收货时,已经没有那么多库存可以分摊差异)。

无论是SAP官方材料还是顾问的宣传,这种情况都是极端情况,理论上是非常少见的。但事实上,因为销售企业的管理模式,大区公司不能按时开票,经常是还没发票校验就已经发货了,导致大量的库存不足和负库存,而到了月底,主营业务成本差异科目经常有大量数据,由于青岛大炼厂的进货未开票就销售导致负库存的因素,本月到了亿的超级离谱数。

其实从SAP上线以来,我一直对月底分析毛利耿耿于怀,因为主营业务成本差异里藏着大量数据,而导致成本差异的原因均由采购和存储环节产生,和财务毫无干系,最终却要财务来解释。经常是业务凭自己的进销情况测算一个毛利,和财务报表的毛利相去甚远,但他们却不告诉你采购的时候订单价格和发票价格差距离谱,也不告诉你这个月又开了负库存... ...

由于中石化销售企业的考核机制,每个月的利润还要在上报月报前调整,而在SAP里调整利润几乎不可能,唯一的手段就是调整库存成本价格,调整的数据也都挤进了主营业务成本差异。在这种糟糕的考核机制下,在这样不流畅的部门间配合机制下,产生了非常庞大的主营业务成本差异数据。从而给月底的财务分析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解决方案:
1、详细记录MR21、MR22利润调整数据。成本差异产生的最大头就是月底的利润调整,好在这部分数据都有据可查,系统也有详细的记录(在毕马威审计手段越来越强大的情况下,这样的调整还有多大意义?每年毕马威审计完毕后,调过的数据几乎都要原封不动的调回去,折腾啊... ...)。其实解决这个因素的最好办法就是中石化销售事业部废除现行的不合理的严重落后的考核机制。

2、尽量减少采购订单价格与发票价格的差异。建立备查簿,由业务部门向财务部门交接采购发票时提供这部分差异影响的金额。月底将备查簿与系统进行核对(事实上这部分数据影响甚微,每月不会超过1000万,可以忽略)。

3、加强负库存管理。尽管目前负库存管理比较严格,但负库存仍然是成本差异产生的最大因素。负库存开启申请单逐笔申请,并增加以下必填内容:负库存开启后的移库数量、引起的成本差异金额,增加财务系统管理员签字、财务负责人签字。

如果能够做到以上三项,成本差异逐笔可查找到原因,大大减轻财务分析人员月底分析的工作量,提高财务分析的质量。

王文胜, 2015-04-28 22:10
题主说的和我们家的简直一毛一样,都怀疑是不是同一家的公司。也许SAP的大多一样吧!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我自己的经验是去看后台的分录,18,45凭证。看底层过渡科目,成本差异科目,生产成本科目,这些科目的明细账。(碰到基本完全一样的简直激动不行\(≧▽≦)/)。分摊(是间接部门费用分配到直接生产线之成本中心),分割(将直接生产线与分摊到费用之和归类到该线的各个作业类型),实际价格计算(计算各成本中心作业类型的实际价格),实际价格重估,成本收集器结算。这几步是制造费用分摊的过程,实际成本核算里那四五步是核算原料成本。这些操作都会有工作日志,配合以上科目的分录,过账时间一致,就可以对应上该步操作后台对应的分录。也许因为自己是财务,不是IT方面,所以认知方法有点笨。以上,自己的一点点的拙见。(^_^)
秋玉, 2015-02-02 22:10
占坑~~
施薇, 2015-04-27 22:10
学习了
华全, 2015-07-05 22:10
1、生产订单和成本收集器都是成本对象,别混了,成本收集器算期间成本~
2、简单给你说下吧:
A、制定S价成本,用于物料平时评估,收发存都用S价,差异进差异科目,记好这个前提。
B、订单的意义在于,归集并转出直接和间接成本。
C、直接成本:例如投料,PP集成完成。
D、间接成本:工费通过订单计划成本先归集,月末财务录完费用之后,将G类分摊到F类,F类通过分割转到生产订单,并计算实际价格,完成订单重估,获得实际工费。
E、订单结转,根据状态转在制、转库存、转差异,订单结平。
F、实际成本还原,将手机的差异还原到库存或者销售成本,CO记账完毕~
蒋华, 2015-07-14 22: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