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一代宗师,仲景再生 无论是越医,还是整部中医史,张景岳这个名字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也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高峰。他还在世时,百姓就把他“比之仲景”,当代名医姜春华更是称他为“仲景后第一人”。 原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连建伟教授说:“张景岳与其《景岳全书》,论其整体性,全面性,辨证性,至今无人能超越。四百年前的《景岳全书》,现在还是中医药大学的教科书。” 张景岳的人生轨迹和大多数名医有点不同。他祖上立下军功,世袭“绍兴卫指挥使”,算得上军官世家了。父亲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医理。所以张景岳幼时即从父学医,13岁时随父亲游历京师,拜名医金英为师,尽得真传。然而他并没有继续研究医学,当时北方蒙古族、满洲军事力量兴起,漫长的边境线时常被侵扰。张景岳决定继承家族传统,从戎报国,参军幕府,游历北方,足迹及于榆关(今山海关)、凤城(今辽宁凤城县)和鸭绿江之南。 可惜,张景岳生不逢时,明末政治腐败,军事局势一败涂地。五十七岁时,张景岳心灰意冷,尽弃功利之心,解甲归隐,回到山阴老家,专心从事于临床诊疗,著书立说。于是世上少了个杀人的将军,却多了个活人无数的名医。张景岳78岁去世,仅4年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杀,大明灭亡。 张景岳为将时足智多谋,用兵不拘一格,这一点也影响到他的医药观。他认为“用药如用兵”,主张对症下药,灵活用方。他创八阵之说,自制新方,屡见奇效。其中如左归丸、右归丸、济川煎、玉女煎、两仪膏等著名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医生所用。 在长期的实践中,张景岳结合研究《内经》,针对传统的中医观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他大胆地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等理论,提倡温补之说。这是中医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举。其著作《类经》分经文十二类,将《灵枢》、《素问》分门别类后加上详细的注释,敢于破前人之说,取他人之长,有独到的见解,是明朝以后学习《内经》重要的参考书。 张景岳个人的医学成就,则集中体现在《景岳全书》。《景岳全书》集学术思想、临床各科、方药针灸等之大成,共集成64卷,录新方186方,古方1533方,外科374方及砭法、灸法12种。内容丰富,囊括理论、本草、成方、临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临床参考书。《景岳全书》也成就了张景岳一代宗师的地位。 彼时,大明最流行的学说就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张景岳也是心学的践行者,著书研究医理的同时,始终不忘悬壶济世。 现代重印的《景岳全书》 大医精诚 有一天,一个小孩误将铁钉吞进肚子,剧痛难忍,命在旦夕。张景岳恰巧路过,他用活磁石一钱,朴硝二钱,一起碾成细末,用熟猪油、蜂蜜调和好,让小孩服下。第二天,小孩大便里排出异物,仔细一看,药包裹在铁钉的外面。小孩脱离险境。 张景岳这样解释他的药方:用磁石是为了吸附铁钉,芒硝可以推进铁钉磁石排出体外,猪油润滑肠道,加蜂蜜则是为了让这颗药可以入口。四药相辅相成,共同为力也。张景岳选方用药之灵活,由此可见一斑。 有一个吴参军,误食鲜蘑菇中毒后,大吐大泻,张景岳先用黄连、黑豆等苦寒解毒的药物,没想到病情反而加重了,吴参军开始气喘、胸腹胀满,甚至无法喝水。张景岳再用附子理中汤加茯苓,病人一开始有疑虑不肯喝药,最后不得已才含着泪喝下去。这次药起作用了,一贴下去呕吐就渐止,第二贴服下后胸腹胀闷稍稍减轻,张景岳及时调整药方,又加了熟地等药,前后二十余帖药,吴参军恢复如初。 人们把他比作张仲景再世,甚至称他为“医术中杰士”。他当之无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