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介宾(约1563——1640年)明代著名医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幼年随父亲到京城,十几岁时跟从名医金英学医,中年从军,曾到过河北、山东等地。由于多年没有得到功名,于是回乡致力于医学,日久,医名大振。他先后用了三十年工夫编成《类径》,以类分门,详加注释,条理井然,便于寻览学习。他还编有《类经图巽》、《类经附翼》、《质疑录》。晚年结合过去临床经验,辑成《景岳全书》。在医学理论方面,起初对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相当信服。中年以后,根据《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道理,对朱丹溪的上述理论又大加反对,提出“阳非有余”及“真阳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和攻伐方药,在临症上常用温补方剂,被称为温补派,其著述和学说对后世医学有较大影响。 张景岳医师治愈的病人不计数,下面讲的是他治愈一名消渴病人的故事。 消渴病,如今称之为糖尿病,这种令许多人伤脑筋的病,不是今天才有,而是在古代就有,张景岳医师就曾经收治过不少消渴病人。他的著作中,也有关于消渴病的论述和医案,为周先生治愈消渴症便是医案之一。 当时,在某地担任公差、年仅40多岁的周先生,因长年处理公事文书,公务鳘忙,身体活动得少,径常废寝忘食地工作,即使这样,有时还要受上司的责怪。为了保护饮碗,他往往处于恐惧和紧张之中,人也一天天地瘦下去了,一天,他终于病倒了,不得不去找张景岳医师治病。 张医师给他诊脉后,觉得他的病情有点严重,就问他爱喝水吗?他说不觉得口渴,所以不喜欢喝茶水,只是有时少量地喝一点,从未多喝过。“那您晚上小便起床的次数多吗?“可多了,每晚排尿大概二、三升,我又没喝多少水,不知为什么有那么多排的,而且排出的尿很浓,有一半就像膏液一样混浊。”听到这里,张医师再仔细瞧瞧周先生,已经瘦骨伶仃、弱不禁风的样子了,心想:“他为啥没喝多少水,夜间又要排那么多混浊尿液?这就是消渴病的一种啊!等到身上的水分全部排干,那不就完了?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才来瞧病,迟了啊!难治啊!可眼前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尽力救治,我还算一个医生吗?” 这下使张医师非常为难,情不自禁地又要周先生伸出手来,再把一次脉,希望能从脉象中寻找一丝生机。此时,二人都不出声,连空气都有点紧张。忽然张医师严肃的脸庞上露出了一点笑意:脉搏好像带缓,这就说明他的胃气尚存,此人还有救!当即安慰周先生道:“您别忧郁过度,您的病只要耐下心来治疗,就有治好的那一天。我来给您开处方吧,用归脾汤去木香,再加上大补元煎里的一些药,由密炙黄芪、酒洗当归、龙眼内、炒研枣仁、土炒白术、人参、茯神、去心远志、炙甘草、熟地、炒山药、杜仲、萸肉、枸杞、生姜、大枣,共十六味药组成,一方面养阳,另一方面又养阴,只要不停地煎服,每天一剂,大约一年之后见效果吧。” “要服药一年呀?” “周先生,您的病已经很重了,为了能恢复健康,坚持吃药吧!” “啊,是,是!”周先生显然已经听出了张医师说话的严肃性,心想,为了活命,管它药便宜也好,贵也好,苦也好,甜也好,都得服下去。 这样,周先生处理公务的桌子上,每天都有他夫人按时送来的一杯温热药汤。夫人热心给他煎药,他也坚持不懈地喝药,一直没有间断,一点薪水,支付药费就去了一半。寒来署往,周先生一天天感觉到精神好多了,脸上也逐渐丰满了一些。服药满一年的时候,经张医师再次诊断,他的病果然痊愈了,仔细一算,一共吃了三百五十多剂药,仅人参一味就合计用了二十多斤! 后来张医师对他说:“为了治您这个病,确实让我思索了一番。消渴症,分为上消、中消、下消,您的病却既有上消也有下消,叫做神消于上、精消于下之症,所以我只好将医治上消和下消的两个处方合起来给您用上,果然奏效,您今后可得注意饮食和休息啊!” “张先生用药如神,多谢多谢!”周先生万分感激。 小孩天生好奇,凡是做了父母的人都知道,半岁之后的小孩最爱乱抓乱动,抓到手的东西能吃不能吃都会往嘴里塞,如果塞进了危险物品不能及时发现,咽下去就麻烦了。现今出现这种病况倒是可以送到医院做x光透视检查后动手术取出,而在几百年前就没有这样的条件了,除非遇到有经验的医生采用独特的方式,使用恰当的药物也许能化险为夷,否则只能听天由命了。 今天讲的是明朝时候,有一个名叫王甫的小孩,才一周岁时误吞了一颗蘑菇状的大头鞋钉之后,及时得到名医张景岳施救的故事。 那个时候胶鞋还没有问世,人们雨天外出办事,脚上往往穿着一种底板钉有两排铁钉,名叫木屐的钉鞋。钉在这种鞋底板上的铁钉呈蘑菇状,或者是伞状,其直径约一厘米左右,钉在鞋底上,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才能防滑。时间一长,它往往会松动鞋落,只得重新更换。更换下来的铁钉往往磨擦得光滑还带着一只铁尾吧,比我们今天使用的大头钉大得多,小孩见了希奇,必定要拿着玩。刚刚学会走路的小王甫当时就是在屋角里拾到了一颗这样的铁钉拿在手中玩耍,他妈妈看见之后立即赶过去想夺取过来,可小王甫却将铁钉塞到了嘴里,很快就卡在咽喉间。他的爸爸妈妈一起用的指掏他的咽喉,却怎么也掏不出来,好在张景岳的诊所离他们家不远,小王甫的爸爸跑得气喘嘘嘘地前往求救。 当张景岳医师来到王家时,看到女主人正倒提着儿子的双脚,试图使铁钉从儿子嘴里滑出,弄得小王甫嘴里、鼻孔里都是血,非常危险。张医师立即制止说:“这样倒悬小孩,岂不伤他性命么?”叫地赶快将小王甫抱正。张医师从哭声中断定,此时铁钉早已被小王甫咽下,已经不在咽喉处了。男主人焦急的说|:“才一周岁的小孩,脏腑非常娇嫩,怎样经受得起那样大一颗铁钉的折磨啊!但他又明白,此时责怪妻子也是枉然的,全部希望就寄托在张医师身上了,因而不停地请求张医师一定要想办法救救他的儿子。 张景岳医师虽然从医多年,可从来没治过这样的病啊!这下可真遇到了难题。作为一名医生,而且是受人尊敬的名医,总不能撒手不管小王甫,应该想来个好法子来解决。于是他一边安慰王氏夫妇别着急,一边说回家取药离开王家。他边走边思考该如何让小王甫将铁钉呕出,或者从肛门拉出。可直到进了自己的家门也没想出个好办法来,便顺手从书架上取下《本草》。刚翻了几页,就发现了这样一句话:“铁畏朴硝”,便高兴地一拍大腿:“有了!”马上从药柜上取下活磁石一钱,朴硝二钱,一起研成细未,装在碗里,加入熟猪油和蜂蜜一起调匀,当即让王氏夫妇拿去喂给小王甫吃了。加了蜂蜜的药,好甜好甜,一会儿就被小王甫吃得精光。 张医师一直等待着小王甫吃药之后有什么效果。到了半夜三更的时候,王家来人说小王甫拉大便了,拉出来一个像芋头子儿样的光溜溜的东西来。张医师立即前往,将那东西剖开一看,里而包着的果然是一颗钉鞋用的蘑菇钉!王氏夫妇此时对张医师感激不尽,表示要给他重谢。张医师则说:“先不要讲谢我的话,只希望当家长的都要照看好自己的小孩,再也不要发生类似的危险事儿了。” 过了些日子,这事就四处传开了。有人便向张景岳医师问起此事用药的医理,张医师毫不隐讳地说:“这关健在于朴硝和磁石的相互作用。没有磁石,朴硝就不能很好地附在朴钉上;没有补硝,磁石就不能逐出铁钉。而猪油则增加了润滑度,使裹着朴硝和磁石的铁钉能比较顺利地通过肠道排出体外。至于蜂蜜嘛,也可以起润滑作用,但主要的还是能够让小孩子尽快吃下药物,此法果然有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