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种治疗腮腺炎的外用、内服药及其制备方法

 太平时光 2017-07-16
一种治疗腮腺炎的外用药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腮腺炎的外用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腮腺炎的外用药,同时涉及该外 用药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腮腺炎是丙类传染病之一,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主 要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具有传播快、流行广、发 病急骤的特点。人群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主要发生于儿
童及青少年,以3 15岁的儿童为主,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最为 流行。
中医辩证腮腺炎为外感风湿邪毒,自口鼻直侵阳明,使阳明经脉气血运行 受阻、温结腮部而成,发病后初期发冷发烧,两腮或一腮肿痛,继而肿大,高 烧,呼吸短促,进食困难,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临床表现潜伏期8 30天。 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先有畏寒、发热、咽痛、食欲不振、自觉耳颊疼胀 等,一、二日后腮部一侧肿大,或对侧亦肿,疼痛拒按,质硬不移,热而不红, 漫肿不溃、口渴,烦躁、舌苔黄腻,咀嚼时局部胀痛加重,腮腺管口可见红肿, 舌下腺和颌下腺可同时肿大。腮腺肿大2 3日达高峰,高峰持续5 7日,后 逐渐消退,约10 15天可完全消失。
腮腺炎无特效治疗, 一般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无效。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 法对症处理,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同时注意口腔清 洁,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必要时内服去 痛片、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还没有发现治疗效果非常理想的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治疗腮腺炎的外用药,治疗时间短,治愈 效果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外用药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治疗腮腺炎的外用药,
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组成大黄20 40份、朴硝60 80份和千里光20 40份。
治疗腮腺炎的外用药的制备方法,按比例取各原料药,将各原料药粉碎至 40 500目的细粉,混合均匀。
混合均匀的药粉用布袋分装,每袋内的药粉重量为9 10克。
使用时用纯粮酿制的酒将装有药粉的布袋滴湿,再用橡皮膏药固定于腮部 肿痛处,2 3天进行更换,对橡皮膏药过敏者禁用。
本发明中,大黄,味苦,性寒,入胃、大肠、肝经,有泻热毒、破积滞、 行瘀血的功效,用于治疗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 重、瘀停经闭、癥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 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朴 硝,味辛、苦、咸,性寒,入胃、大肠经,有泻热、润燥、软坚之功效,可治 实热积滞、腹胀便秘、停痰积聚、目赤肿痛、喉痹、痈肿;千里光,味苦,性 寒,有清热、解毒、杀虫、明目之功效,治各种急性炎症性疾病、风火赤眼、 目翳、伤寒、菌痢、大叶肺炎、扁桃体炎、肠炎、黄疸、流行性感冒、毒血症、 败血症、痈肿疖毒、干湿癣疮、丹毒、湿疹、烫伤、目赤肿痛、泄泻痢疾、皮 肤湿疹疮疖。本发明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结、软坚消肿、止痛之功效,主要 用于治疗腮腺炎,能有效缓解腮腺炎引起的发冷、发烧、腮部肿痛、高烧、呼 吸短促、进食困难的症状,治愈时间短, 一般使用一次便可治愈,严重者使用 两次。
使用本发明的外用药治疗腮腺炎30例,治愈26例,显效4例,治愈率达 87%,疗效显著,病人在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L:大黄20份、朴硝60份和千里光20份,以上份数为重量份。 其制备方法为将以上各原料药粉碎至500目的细粉,混合均匀,用6X6cm
布袋分装,每袋内的药粉为9g。
实施例2:大黄30份、朴硝60份和千里光30份,以上份数为重量份。 其制备方法为将以上各原料药粉碎至200目的细粉,混合均匀,用6X6cm
布袋分装,每袋内的药粉为9g。
实施例3:大黄40份、朴硝80份和千里光40份,以上份数为重量份。 其制备方法为将以上各原料药粉碎至40目的细粉,混合均匀,用6X6cm
布袋分装,每袋内的药粉为10g。
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外用药的使用方法为使用时用纯粮酿制的酒将布
袋滴湿,然后用10X10cm的橡皮膏药将布袋固定于腮部肿痛处,2 3天进行更
换,对橡皮膏药过敏者禁用。
病例L:王某,男,4岁,患腮腺炎,发冷发热,输液三天仍高烧不退、两
腮肿大,呼吸短促,使用本发明中制作的布袋贴至腮部肿痛处,两腮各贴一袋,
一天内高烧退,腮部疼痛消失,五天后治愈。
病例2:张某,女,28岁,农民,患腮腺炎,开始时出现发冷发烧症状,
输液两天,症状未明显改善,右腮仍肿痛,不敢张口吃饭,夜不能眠,用本发
明的外用药一次,数小时后疼痛明显缓解,张口不痛,可进食,次日痛感极微,
为巩固疗效,又贴一袋,5天后症状完全消失,未再复发。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腮腺炎的外用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组成大黄20~40份、朴硝60~80份和千里光20~40份。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腮腺炎的外用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比 例取各原料药,将各原料药粉碎至40 500目的细粉,混合均匀。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治疗腮腺炎的外用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混合 均匀的药粉用布袋分装,每袋内的药粉重量为9 10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腮腺炎的外用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组成大黄20~40份、朴硝60~80份和千里光20~40份;按比例取各原料药,将各原料药粉碎至40~500目的细粉,混合均匀,布袋分装;本发明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结、软坚消肿、止痛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腮腺炎,能有效缓解腮腺炎引起的发冷、发烧、腮部肿痛、高烧、呼吸短促、进食困难的症状。
文档编号A61K36/185GK101357165SQ20081014110
公开日2009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22日
发明者江红旗 申请人:江红旗
X技术网 原文链接:http://www./zhuanli/05/200810141106.html

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制剂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痄腮。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见。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有时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常见的并发症为病毒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及卵巢炎。腮腺炎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病人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流行性腮腺炎前驱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触痛。7至10天消退。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抗生素治疗无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制剂,该中药制剂能有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确切且不易复发。

所述的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制剂,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柴胡12,牛蒡子8,桔梗6,夏枯草10,赤芍9,板蓝根12,金银花5,僵蚕3,忍冬藤10,羌活8,独活8,川芎12,白芷12,红花3,天花粉8,防风6,荆芥8,归尾10,甘草3,瓜蒌6,贝母3,连翘10,紫花地丁15。

单剂药量(单位:克):柴胡12,牛蒡子8,桔梗6,夏枯草10,赤芍9,板蓝根12,金银花5,僵蚕3,忍冬藤10,羌活8,独活8,川芎12,白芷12,红花3,天花粉8,防风6,荆芥8,归尾10,甘草3,瓜蒌6,贝母3,连翘10,紫花地丁15。

配制及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

各中药的药理作用: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功效与主治: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用于少阳证,外感发热;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疟疾。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功效与主治:发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用于外感风热,证见咳嗽、吐痰不利;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及风热发疹;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热毒疮疡及痄腮。

桔梗:苦、辛,平。归肺经。功效与主治: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

夏枯草:辛、苦,寒。归肝、胆经。功效与主治: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高血压。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功效与主治: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功效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毒发斑,舌绛紫暗,痄腮,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功效与主治:清热解毒,疏风散热、抗炎、补虚疗风。用于胀满下疾、温病发热、热毒痈疡和肿瘤等症、头昏头晕、口干作渴、多汗烦闷。

僵蚕:辛咸,平。归肝经、肺经、胃经。功效与主治:祛风解痉,化痰散结。用于中风失音、中风口嘴眼斜、惊痫抽搐、头风、喉风、咽喉肿痛、瘰疬、痄腮、风疹、疮毒喉痹、瘰疬结核、风疮瘾疹、丹毒、乳腺炎。

忍冬藤:甘,寒。归肺、胃经。功效与主治: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用于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疮疡,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功效与主治: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用于治感冒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

独活:辛、苦,温。归肾经、膀胱经。功效与主治:祛风湿,止痹痛,解表。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头痛齿痛。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功效与主治:活血行气,行气开郁,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腥痛;癥瘕肿块;胸胁疼痛;头痛眩晕;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痈疽疮疡。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功效与主治: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疮疡肿毒;寒湿带下。

红花:辛,温。归心、肝经。功效与主治: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跌扑损伤,疮疡肿痛。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功效与主治:清热生津,消肿排脓。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功效与主治:祛风解表,能除恶风风邪,治三十六种风症,通利五脏、关脉,散头目中滞气,经络中留湿。用于发汗、散风寒、除湿,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痹症。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功效与主治: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用于外感表证;麻疹透发不畅,风疹搔痒;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吐衄下血。

归尾:辛、甘、温。归肝、心、脾经。功效与主治:活血破瘀、调经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痛经、腹痛、跌打、疮疡。

甘草:甘,平。归心经、肺经、脾经、胃经。功效与主治: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用于脾气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物、食物中毒。

瓜蒌:甘苦,寒。归肺、胃、大肠经。功效与主治:润肺,化痰,散结,滑肠。用于痰热咳嗽,胸痹,结胸,肺痿咳血,消渴,黄疸,便秘,痈肿初起。

贝母:味苦,气平、微寒,无毒。归肺、胃、脾、心四经。功效与主治:散结,消肿,解毒。用于乳痈,瘰疬,乳腺炎,颈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肥厚性鼻炎。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功效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疽,瘰疠,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闭。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功效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毒蛇咬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天然中药为原料,具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疗效确切且无毒副作用,能有效治愈流行性腮腺炎且不易复发,总有效率达97.9%。

以下结合临床试验及典型病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一、临床试验

1、临床资料: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共观察96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45例;10岁以下52例,11—15岁25例,16岁以上19例。

2、治疗方法:治疗组服用本发明药物,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

3、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治疗3—7天,腮肿完全消退,高热,头痛,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有效:治疗3—7天,腮肿部分消退,高热、头痛、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

无效:腮肿无消退,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变。

4、治疗结果:在临床使用本发明药物,服药的96例患者,治愈69例,好转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9%。

二、典型病例

病例1:童某,女,13岁,患儿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耳周肿胀,局部疼痛,咀嚼食物时疼痛加重,患儿自发病以来精神差,食欲不振,夜间睡眠欠佳,曾到附近私人诊所诊治,口服“板蓝根颗粒”并以“双黄连、病毒唑”等药静滴,效果欠佳,双侧耳周仍肿痛。后服用本发明药物5天后,症状明显好转,服药10天后痊愈,双侧耳周肿胀消退,食欲不振现象消失。

病例2:马某,男,8岁,患儿畏寒发热2天,双侧腮部肿痛1天,体温39.2℃,曾服用退烧药,但效果不佳。后确诊为流行性腮腺炎,并服用本发明药物,服药3天后,发热畏寒症状消失,服药7天后痊愈,双侧腮部肿胀消退。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配比(单位:克):柴胡12,牛蒡子8,桔梗6,夏枯草10,赤芍9,板蓝根12,金银花5,僵蚕3,忍冬藤10,羌活8,独活8,川芎12,白芷12,红花3,天花粉8,防风6,荆芥8,归尾10,甘草3,瓜蒌6,贝母,连翘10,紫花地丁15。

配制及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