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明招山吕氏墓群

 梁园处士 2017-07-16

武义明招山吕氏墓群
从金华“三江”汇合処,逆沿武义江而上,溯至白阳渡口,便是武川城之门户。东南岸为“白阳山”,距白阳山不远処就是叠綿山拥的明招山。明招山其峰峦雄奇,千姿百态;势如龙盘,形似虎蹲。满山绿树成蔭,郁郁葱葱;弯曲田径,分通幽谷;山脚下田川伏波,金谷碧浪;“白溪”环绕,贯川潺流。由“晋”阮孚将军所建山中之惠安寺(明招寺),与“玩珠山”摇影相望,景色雅静。可谓“溪通川,川连山,山飘白云,别有天地”。祖谦公曾在此作有一诗曰;“鸟声报僧眠,钟声报僧起。静中轻白日,藐视东流水。风月有逢迎,出门聊倚徙。传遍南北村,松间横屐齿。”真实概括了此山此景的实情。
吕氏先祖、南宋太史吕祖谦是南宋“哲理思想”之集大成,不仅史学、文献著名,且对天文地理也深有研究。祖谦公仰慕明招寺,钟情明招山,除了考史和学术研究外,很重要的一奌便是挑中明招山这块风水宝地。由此,祖谦公先把爷爷弸中公葬於此山中、继而又把曾祖好问公遗骨从廣西桂林移葬至此山中、接着又把父亲大器公和母亲曾氏等長辈亦葬於此山中,其中包括祖谦公原配夫人韩氏名复、继娶韩复妹名螺、再娶芮氏夫人都塟於此山。后來祖谦公本人及胞弟祖俭公等叔伯兄弟,一家上下五代亲族,约三十余人皆葬於此山中,从而形成了冠世之今的“吕氏墓群”,在民间中实为罕见。当时,宋武义文人巩丰先生,曾在他的《咏玩珠山》一诗中,对“吕氏墓群”有“岁时來上冢(坟),车马隘阡陌。”之句。可见是何等之风光!历经近千年的延世,公元一九八九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明招山“古吕氏墓群”被立为省级重奌文物保护单位(据说现已申批國家级文保单位)。
由於年长日久,受自然风化幻变和人为盗墓破坏,加之不可抗巨的政治风暴,明招山整亇“古吕氏墓群”竟无一穴幸免,致使碑毁墓废,地移别用,茔形无踪。今有据可考者仅寥寥无几,直接影响了有关文物单位对“古吕氏墓群”遗址的进一步考察和研究。致使“古吕氏墓群”中之“一家五世”多数墓主名为何人?何年所塟?等皆无考。然而,吕姓宗人却只能是望尘惊悸,特别是现代的一些年青人,更是脑宇空白,事无所知。所庆幸的是明招山“古吕氏墓群”及明招寺,能得到了历代武义地方政府和人民及吕姓裔孙的极力保护,尚能保畄着这一历史遗迹,实先祖佑灵。尤近年來,武义县政府出巨资对明招寺及“讲堂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进行了整修,增设了阅廊和亭园,雕塑了部分吕姓先哲及理学名人之石像。更丰富了明招山古今之人文气象,面貌換然一新。可喜可贺!
作为后人,特别是吕姓后裔,我们不仅要了觧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纯正的思想品德和爱国爱家的优良家风,在享受先祖畄下那惬意风光的同时,也要了觧祖宗先辈墓葬何地。俗语道;“没有祖,哪有我?没有我,那有家!”有血脉、有流传的孝子贤孙,瞻仰祭祀先祖是天经地义,人之常情。然“坟祭”则是一种直接寻根问祖的方式,是中华民族上古几千年以來特有的民族传统习俗,已引成为人人崇拜的“礼仪”文化。炎黄子孙通过这块“根”“源”“礼仪”之邦,释放出宗族感恩先念。这种良性循环之“礼仪”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又大大促进了人们团结和蔼文化的发展。近几年來,本人因兴趣和喜爱之缘,加之谱牒文化的开放,曾有幸观阅过一些“吕姓宗谱”,同时也接触了一些有关研究谱牒文化的“土专家。”通过相互交流、切搓研究,讨论考佐,从中了解了一些自已前所不知的信息,吸取了“营养”,增长了知识。还发现了不少明招山“古吕氏墓群”中先人墓葬冊载,可惜遗憾是都沒有刊明具体墓穴标址。今天,本人以传统宗族观念,将所得资料,如实整辑,修撰成文,供於广众,参考观阅。祈望知者补充指正,不知者,可习以为知者。以填补明招山“古吕氏墓群”记載断缺之困景。
明招山“吕氏墓群”,按婺州肇祖吕好问公始下以世系辈份(不论年岁)予以排列:
(一)吕好问:希哲公子,寿州人,生于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九月十八日(有曰是十二月初十)巳时。以祖恩荫补将作监薄,历两监东岳庙,司杨州仪曹。崇安初(1101),蔡京奸党治亊,好问公被蔡京所悪,以“元佑党”子弟座废,乞投海外。靖康元年(1126)荐召为左司谏,擢御史中丞,赐进士出身。靖康二年(1127)四月城破都陷,徽宗、钦宗二帝及亲王、皇孙、附马、公主、后妃等三千余人被金人所掳;还把宋王室之法架、礼乐、祭器、圭章、宝印、图书、账册等不计其数,一并掠去西行,时开封城几乎席卷一空。吕氏因十几世为赵宋臣官,在逆境中好问公之大功;“劝张邦昌以皇太后还朝,义迎康王”。故高宗即位,太后遣好问公奉手书诣行在所,高宗劳之曰:“宗庙获全,卿之力也。”称赞“义迎康王,南北宋时期第一功臣,”委以心复重任。建炎元年(1127),随髙宗赵构南渡,官遊婺州(今浙江金華)逐家焉。历尚书右丞、侍御史、擢资政殿大学士。后丞相李纲以群臣在围城中不能执节,欲悉按其罪。好问公曰:“王业艰难,政宜含垢,绳以峻法,惧者众矣。”侍御史王宾论好问公“尝污伪命,不可以立新朝”。高宗曰:“邦昌僭号之初,好问募人赍白书,具道京师内外之事。金人甫退,又遣人劝进。考其心迹,非他人比。”好问公自惭力求去。且言:“邦昌僭号之时,臣若闭门洁身,实不为难。徒以世被国恩,所以受贤者之责,冒围赍书于陛下”。疏入,除资政殿学士、知宣州(今安徽宣城)、提举洞霄宫,以恩封东莱郡侯、秦国公。时与杨时并列道学家,有“南有杨中立,北有吕舜徒”之说。曾轉戰於筠州(今江西髙安)、連州(今廣西連縣)、郴州(今湖南郴縣)、全州(今廣西清湘縣)、桂州(今廣西桂林)等府。绍兴元年辛亥(1131)七月二十二日卒于桂州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寓所,寿六十又八,赠太师,谥功德碑曰“元静惠安。”八月壬申嵩末葬于桂州(今广西桂林)城南二龙泉。绍兴二十四年甲戌(1154)闰十二月己酉、好问公遗骨移葬于婺州府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二都来苏郷明招山中(墓在山右正坡,此处有好问公墓碑挖出)。宋武义文人巩丰先生在他《咏玩珠山》诗中曰;“南渡东莱翁,实在肇幽宅(坟墓)”。好问公既是宋南渡婺州吕氏陽宅之肇祖,也是明招山“古吕氏墓群”幽宅之主.真是“端庄稳坐太师椅,谒护环视众裔孙”。娶左赞善大夫王伟女,封秦国夫人。生五子讳本中、揆中、弸中、用中、忱中。
(二)吕揆中:好问公次子,字仲义,婺州人。荫补承务郎,升朝散郎,官至朝奉郎。卒葬婺州府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二都来苏郷明招山吕氏祖茔。生三子讳大凤、大麟、大虬。
(三)吕弸中公:好问公三子,字隆礼,婺州人。弸中公少时与从兄弟稽中,坚中等从师于张浚、尹谆学。弸中公曾手抄其兄本中公之《童蒙训》文稿,而从中悉得家学之传。授将仕郎,累职驾部员外郎,主管台州(今浙江临海)崇道观,官朝请郎,学者称驾部先生,列于《宋元学案》之《和靖学派》。绍兴十六年丙寅(1146)十二月十八日卒于婺州,享年七十又二,赠通议大夫,封東陽郡公(为三國时置郡)。娶都官张文甫女、再娶西京畄守文世安女,合葬婺州府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二都来苏乡明招山吕氏祖茔。生三子名大同、大猷(出继於本中)大器、大伦、大阳(早逝)。
(四)吕用中:好问公四子,字蕴智,又字公正,婺州人,生于元佑六年辛未(1091)九月二十六日。以父右丞荫补将仕郎,知抚州(江西临川),迁兵部侍郎,入直密阁,学者称直阁先生。南宋中微國家多難,慨然有擊楫中流之志,惜乎奸倿排抑,弗克大試。卒于绍兴十二年壬戌(1142)六月二十八日,寿七十二岁,之日茶山曾文清公賦詩二章輓之。葬婺州府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二都来苏乡明招山吕氏祖茔,又説葬东陽界溪西郑。娶常州知州邵文昭女,生子讳大椇、大隆。
(五)吕忱中:好问公幼子,又讳坚中,字信复,又字伟信,婺州人,生於元符三年戊辰(1100)二月十六日。以父荫补将仕郎,两监华州()西嶽庙,主管崇道观,绍兴十八年戊辰(1148)添差金华府通判,三任主管崇道观,通判信州(今江西上铙市),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亊,除右朝奉大夫知江西路饒州,复举祠,出知泰州(今江苏泰兴)不赴,除右朝奉大夫知江西路饒州,官至朝散郎。绍兴十五年乙丑(1145)后,诸兄相继而逝,唯公末卒。绍兴三十二年壬午(1162)十月十六日公卒,归葬婺州府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二都来苏乡明招山吕氏祖茔(靠竹山)。娶侍郎季学礼女,生二子讳大興(早逝)、次大渊。继娶直龙图阁蔡輝女,生子名諱大信。
(六)吕大同:本中次子,字逢吉,婺州人,生于宋大观三年己丑(1109)。绍兴年间以祖荫补将仕郎作监簿,迁右从亊郎,知泉州,监潭州(今长沙)南岳庙,江西提举司干办公亊,再监南岳庙。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三月初一卒于信州(今江西上铙市)西禅寺,葬於德元山。后迁葬于婺州府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二都来苏乡明招山吕氏祖茔。娶方氏朝请郎、知建州(今福建建瓯县)矩女,生二子名祖平、祖绶。一女;适朝请郎曾裴。
(七)吕大猷:本中公幼子,字绍庆,公著五世孙也,生于宋政和六年丙申(1116)正月廿十六日子时。自祖好问公徙居金华,故谓婺州人。绍兴间以祖荫补镇江教授,严重敦厚,博习古礼,其器制仪,节损益订,繊悉无遗,校阅礼仪为之训,注欲考礼者必请焉。历任铙州丞、监去州连嶺铁场、绍兴府新昌丞、两浙转运使,五曹文字,通判明州(今浙江鄞县),知南安军汀州(福建长汀县),至朝奉大夫,浙东沿海制置司参议,隆兴间知宁国府(今安徽宣城),善政及民,转集贤院修撰。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七月三十日卒于婺州密郎寺,寿七十一,葬婺州府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二都来苏乡明招山吕氏祖茔。娶上官氏,赠宜人,生四子长讳祖仁、次讳祖宽、三讳祖僖(仪)、幼讳祖生;二女;长适通判李栗、次适丞寺郎张允功。
(八)吕大凤:揆中公长子,字吉士,以祖荫补通直郎,右从亊郎,监潭州南岳庙。卒
于绍兴十年庚申(1140)二月十八日,年仅二十三岁,归葬婺州府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氏祖茔。
(九)吕大麟:揆中公次子,字厚囗,以荫补将作郎,监潭州南岳庙,浙东佥盐干办公亊,改宣教郎,知常州(江苏)武进县转运司主管文字,右承议郎,通判秀州,知徽州(安徽)户部尚书在曹员外郎,迁枢密院检讨文字,尚书在司员外郎,知巨州(今浙江巨县)不赴,转知常德,未上。绍兴四年甲寅(1134)十一月初四日卒於寓所,岁寿六十七。累官奉直大夫,赠开封县男。娶薛氏,合葬婺州府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氏祖茔。生四子名讳祖恕、祖慤、祖宪、祖忞。四女长适从亊郎李继成、次适王柟、三适修职郎王德常、幼适薛日文。
(十)吕大虬:揆中公幼子,字汉潜,以伯舍人荫补将作郎,历监潭州南岳庙,两浙转运稽卖官遣,改右宣教郎,荆湖北路安抚司属官。乾道九年癸巳(1173)七月十八日卒于室,享年四十又五,塟婺州府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氏祖茔。娶通直郎薛戗女,生子名讳祖志;四女,長适韩坑、次适王允庚、三适曾修道、幼适林臣。
(十一)吕大器:弸中公长子,字绍先,居婺州(1128/1172)。公於建炎末,
隨伯父紫微公入閩之長乐旋至桂州(今廣西桂林),绍兴元年辛亥(1131)丁祖父艱冠未平,自桂州至江西廣教寺与群李受业于伯父七年,並得外父、茶山曾文清公之传。绍兴年间荫补将仕郎,授军器监,历宣州(今安徽宣诚)清相县丞,后知池州(今安徽贵池县)、黄州(今湖北黄岗县),召仓部郎中,出知吉州(今江西吉水),主管明州崇道观(今宁波鄞县)。与弟大伦、大猷、大同等,在婺州寓所共筑“豹隐堂”,轮悉讲学育人,其所传释者“莫非前言往行之要”的中原文献之传,盖皆端于家学。並建家廟以祀髙祖申國公,額曰申國堂。与大伦、大猷列于宋元学案之《紫微学派》。乾道七年辛卯(1171)初,長子祖謙自江西迎歸婺州奉養,未幾以壽終,年六十。乾道八年壬辰(1172)二月初七巳時訃聞懿親,陳同甫輩作誄詞祭之。詔贈朝散郎,是年夏五月,葬婺州府武義縣城東十八都來蘇鄉明招山呂氏祖塋太師坑之原,圍以牆,建有享亭。厥後祖謙著宗法條目,以遞年寒食日及十月朔旦省墓、撿校圍牆,遇有損隨葺之。元至元二十四年間,孫澹翁、若文輩虔修墓道焉。八年(1172)逝世,年仅四十五岁,赠朝散郎。是年十一月(农历)下葬婺州府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氏祖茔。娶名儒曾几之女,生四子讳祖谦、祖俭、祖节、祖烈。东萊兄弟再次在明招山守墓,培伴他们的是“(鸡)一鸣,弦诵之声,与钟梵(和尚念经)交于庭户。日旰休息,岸中曳履,相追于松阳”之时光。
(十二)曾氏夫人:南宋名儒曾几之女,大噐公妻。乾道二年戊辰(1166)十月,大器公自池州召归为驾部郎,先赴京都临安(今杭州)。东萊祖谦公侍母亲曾夫人自池州沿水路乘舟去建康(今南京),母亲於途中患疾,同年十一月初一日夫人病疾终於舟中。吕祖谦护丧至金华。第二年乾道三年丁亥(1167)正月二十二日归葬婺州府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氏祖茔。东萊公兄弟首次在明招山守墓。
(十三)吕大伦:弸中公次子,字时叔,居婺州。荫补承务郎,主管台州崇道观,右朝
奉郎。卒葬婺州府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氏祖茔。生子名諱祖慈、祖永。
(十四)吕大阳:弸中公幼子,早夭,亦葬婺州府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
招山吕氏祖茔。
(十五)吕大渊:忱中公子,字舜民,婺州人。以伯荫补将仕郎,后调中州(今河南郑州)任官。归塟婺州府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氏祖茔。配氏祖光之女,生子名讳祖泰。
(十六)吕大信:忱中长子,字彭老,又字大观,改名坚中,婺州人。以父蔭补将仕郎,历処州(今浙江丽水)遂昌县尉。开禧三年丁卯(1207)九月卒,寿七十二。塟婺州府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氏祖茔。娶潘氏,继陈氏,生五子即祖象、祖履、祖昭、祖传、祖厚。另据鄞县洞桥《豹山村吕氏宗谱》称:公生六子名讳祖履、祖泽、祖绍、祖厚、祖传、祖良。
(十七)吕祖平:大同公子,字子和,以祖荫补将仕郎,历临安府司户,广西转运使司干办公事,改宣教郎知兴化军(治所今福建蒲田),改仙逰县主簿,官临安府、城南府公亊,擢承议郎。嘉定二年己巳(1209)冬,除大理寺丞。去國后主管建宁府(建州)冲佑观,历朝奉大夫知常州郊祀明堂。恩赐紫金魚袋,主管冲佑观,两主崇禧观。绍定元年戊子(1228)十一月十三日卒於绍兴府里舍,寿七十四岁,归塟婺州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祖茔。娶潘氏,生子讳文玉,迁金华府东阳县;文富、樗年、官年,为常熟五渠寨角始祖(无锡谱)。
(十八)吕祖仁:大猷公长子,字爱翁,绍兴癸丑(1133)四月十三日巳时生。荫补将仕郎,历建昌军新城尉,监顺州(今北京顺义)、仓州(河北)新昌丞。淳熙元年甲午(1174)卒於官舍,享年四十三岁,归塟婺州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祖茔。娶张氏,生子讳森年,为浙江石门县始祖。
(十九)吕祖宽:大猷公次子,字子齐,以父荫补将仕郎,历严州司户参军,丁父憂不赴,服毕调吉州龙泉尉。淳熙三年丙申(1176)二月十五日卒於官舍,年三十岁,归塟婺州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氏祖茔。娶张氏,生子讳愚年、翼年。
(二十)吕祖义:大猷公三子,字子方,乾道三年丁亥(1167)二月二十九日子时生。以父荫补将仕郎,历处州龙泉簿,丁父憂不赴,服阙起绍兴府会稽簿。嘉定二年己巳(1209)二月初七卒於官舍,享年四十四岁,归塟婺州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祖茔。配娶提举官田氏谓女,生子讳嵩年、有年。长女适金应辰、次女适徐维孙。
(二十一)吕祖恕:大麟公长子,字君开,以祖荫补将仕郎,历福州长乐县膳簿,镇江府司淡,知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怀宁县)松县江淮铁治司检讨官,累儒林郎。庆元元年乙卯(1195)九月二十一日卒於明招山,年四十六岁。即塟於明招山吕氏祖茔。娶朝散郎藤琛女、继娶曾悌女,生子名讳詵年。
(二十二)吕祖悫:大麟公次子,字君诚,以祖蔭补将仕郎,历官至建宁府和县太平州判官,嘉定十年丁丑(1217)七月十五日卒於官舍,享年六十四岁,归塟婺州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祖茔。娶黄氏承议沙嘉女,生子讳郢年、文年。二女;长适黄、次适通判刘恒。
(二十三)吕祖宪:大麟三子,字君章,以父蔭补将仕郎,历官至平江府(今苏州)吴江县江西转运司主管文字,嘉定十三年八月四日卒於官舍,享年六十三岁,归塟婺州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祖茔。娶氏,生子讳荣年、梓年、验年、黄年、锡年。
(二十四)吕祖忞:大麟公幼子,家谱中沒有记载,但据武义县“文保”资料称;公之墓志铭,是从明招山挖起,今存放於明招寺内。這说明祖忞公墓,是塟在明招山。
(二十五)吕祖志:大虬公子,字君清,以祖蔭补将仕郎,历官至和州(即今安徽窼湖)乌江,改通直郎,卒於官舍。年五十九,归塟婺州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祖茔。配黄氏、继薛氏、再娶朱氏,生子讳迎年。
(二十六)吕祖谦:好问公曾孙,大器公长子,金华人,为金华学派主要代表,与朱熹,张拭齐名。生於宋绍兴七年丁巳(1137)二月廿七日亥时,隆兴元年癸未(1163)四月十二日进士及第,是年五月初一又重宏祠(是公认有学识、有名望的名士,直接参加这一考试),历官左从政郎、南外宗教授改太学博士、添差严州(今浙江建德)州学教授、礼试监考官、试院主持、宣教郎祕书省正亊兼國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主管台州崇道观、祕书著作郎、改主管亳州(今安徽亳县)明道观、陞朝散郎、中奉大夫。主持过闻名於学术史上的“鹅湖寺会谈”(今江西鉛山北荷湖),奉诏编徽宗实录,称《皇朝文鑑》,淳熙七年庚子(1180)书成,封“成”。淳熙八年辛丑(1181)七月二十九日,因患痺疾久治不愈被天夺其魂,年仅四十五岁,赐謚曰“成”。是年十一月三日葬于婺州府武义县来苏郷明招山吕氏祖茔右麓。墓址在祖茔之右麓,距惠安寺西半里許,山坡之断崖曲径,白云深处。土名太師坑金釵頭坐丙向壬。朱子題其表曰有“宋东萊先生吕兄伯恭之墓”。賜謚曰成。原华表,刻有宋理宗,明宗赐祭告勅,字迹半明,存於明招寺。理宗景定元年庚申(1260)追封开封伯,从祀孔子庙庭。生三子长岳孙、次齐孙皆早夭,幼讳延年,祖谦公逝世才三岁,由祖谦公胞弟、延年亲大叔祖俭公夫妇养育成人。一女华,
(二十七)韩夫人:婺州知府韩元吉长女、祖谦公元配夫人名复,封一品夫人。绍兴三十二年壬午(1162)六月二十三日,病亡於临安。八月夫人韩复遂丧归婺州。值九月初六韩夫人所生子齐孙夭亡,九月二十六日归葬韩夫人於婺州府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氏祖茔右侧,韩尚书作誌。夫人畄下四岁长女名吕华,后嫁于金华名儒潘景良为妻。
(二十八)韩夫人:婺州知府韩元吉幼女、祖谦公继配夫人名螺。乾道七年辛卯(1171)四月二十二日,韩夫人生一女讳螺女。同年五月三十日夫人韩螺,因患“子劳”病逝,六月十七日归葬於婺州府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氏祖茔,与原配同域异穴。成公自作礦記。
(二十九)芮夫人:國子监祭酒芮曄女,祖谦公继配夫人,封一品夫人。淳熙六年己亥(1179)六月初七,生子讳延年。是年七月二十八日夫人芮氏病逝、九月十五日归葬於婺州府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氏祖茔,倉部郎公墓左。成公自作附誌(見《東萊集》)。
(三十)吕祖俭:好问公曾孙、大器公次子、祖谦胞弟、字子约、号大愚,金华人。生於绍兴十一年辛酉(1141),幼从兄祖谦公学,继其兄衣钵,理学传家,博学宏臻,讲学於婺州“丽泽书堂”,为金华学派和浙东学派的主要代表。以父蔭补将仕郎,登紹熙二年己酉(1169)榜舉進士,初授蘓州教授、历明州监仓,调巨州法曹,诏除田藉令,又除农司簿,外迁台州通判,授大府丞。不畏权贵,疏奏抗奸,被奸臣韩侂胄所恶,以“朋比罔上”之罪名诬陷为“伪学党”,谪贬韶州(今广东韶光),改吉州(今江西吉安)。受押临行西之途中,同僚及学者纷纷泪别相送,尤金华学人汪大度等裂裳裹脚,一路护送至贬所才返回。祖俭公遇赦安置筠州(今江西髙安县),乔居城外大遇山真如寺,读书窮理,不分春夏秋冬爬山涉水,每出必草履徒步,以卖药为生。庆元四年戊午(1198)五月卒於住所,终年五十八岁。由子乔年及祖俭公生前好友学者汪大章等前往筠州大云寺护送祖俭公灵柩返归婺州,归葬于婺州府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氏祖茔(据武义文保透路公墓在好问公墓左侧山坡中)。娶妻曾氏(表亲、外公曾文清六孙女),生三子名乔年、康年、彭年。另据丰城荣木村《吕氏宗谱》载:祖俭公生有五子讳惟乔、惟岳、惟兴、惟选、惟芳。后裔从筠州髙安迁居丰城荣木塘荣木村居,后裔繁衍至湖南、西川等地。另据(金华---无锡)《吕氏宋谱》载;祖俭公继袁氏,生二子一女。二子名讳师夔(无嗣),次子名讳师龙,为嘉善始祖。
(三十一)吕祖烈:大器公幼子,字文淟,婺州人。以兄成公荫补将仕郎,历绍兴府明州新昌主簿,福州左司理,两浙转运使干办公亊,改淮东总领所宣教郎,知宁國府南陵县通判无为军,卒於婺州胞兄寓。据《通鉴》及《吕祖謙年谱》载;淳熙二年乙未(1175)十二月幼弟(祖烈)病逝,祖謙甚慟泣之,亲赴武义明招上樠(明招山塵)营葬其弟。其墓址在明招山吕氏祖茔之右側。配朝奉大夫知归州马俨女,生子讳彭年、彬年。
(三十二)吕祖節:大器公三子,據(金華--無錫)、東陽瑞山《吕氏宗譜》稱;以祖蔭补宣教郎,授道州录亊参军,公不就,逐隐居自樂。庆元党亊起,韓侂胄擅權,公憤之上奏陳言权奸,不顾利害。卒塟婺州府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祖茔。继子康年。
(三十三)吕祖慈公:大伦公子,字子师,以兄荫补将仕郎,历授修职郎、监绍兴府南中仓广健军司值,知南安军(江西)大廋县,开禧二年丙寅(1206)五月三十日卒於官舍,归塟婺州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祖茔。娶礼部尚书胡沂女,生一子名讳舜年,据无锡谱载为昆山太仓始祖
(三十四)吕祖泰:大淵公子,字泰然,原居婺州。據《宋史》及《呂氏宗譜》稱:公性疏豁達,尚義氣誼。少與從兄祖儉生活在一起,又同受學于從兄‘成’公學,舉止性格酷象從兄祖儉。讀書專致,學宗伊洛原心,校禮於分寸,以積累為工,以涵養為正,學問蓋博。後寓居常州(江蘇)之宜興,偏游江淮,交當世知名士。嗜好飲酒,以至數鬥無亂,論亊無所忌諱,聲張正義,不偎權臣,敢言不懼!因時政不理,奸邪滿朝,公絕意仕進。紹興間友人朱元晦等屢勸之登慶元元年乙卯(1195)榜進士。論亊無所忌諱,聲張正義,不偎權臣,敢言不懼!甯宗慶元元年,居常州的祖泰公,聞兄祖儉以言亊觸怒韓侂胄被謫,徒步往省(臨安)之探望畄月餘。慶元四年戊午(1198),從兄祖儉歿於貶地,又逢丞相周必大無辜被奸人韓侂胄弄亊,降為少保。祖泰憤極,嘆曰;世道果如是哉!直詣登聞鼓院上書,疏請乞斬韓侂胄。奏書一出,朝廷內外大駭,莫不以此奏如秋霜烈日。迄今讀此慷慨激昂之書,甚覺心胸澎湃,浩氣天燃,充塞天地,英勢豪蕩。未幾日,昏君甯宗詔下:“祖泰挾私上書,語言狂妄,本當處之極刑,恐阻後人言路,故恕拘管連州(廣東連縣)”。開禧三年(1207),韓侂冑被誅,祖泰昭彐,他索書曰:“吾與吾兄,共攻權臣,今權臣誅,吾死不憾!”為煲獎他毫無畏懼的鐵骨硬漢精神,朝廷特補祖泰公為上州文學,授迪功郎,監南陽廟。后因得寒疾而卒,尹王柟為具棺,歸葬於婺州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祖茔。入鄉賢祠(光绪《金華縣志》)。
(三十五)吕祖履:大信(彭老)公子,字子強,蔭补将仕郎,娶倪氏,合葬塟婺州武义县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来苏乡明招山吕祖茔。生子细年(居鄞县木阜山)、细五(为无锡石塔始祖)。
(三十六)吕诜年公:祖恕公子,以祖蔭补将仕郎,嘉定十三年庚辰(1220)卒於明招寺,塟明招山吕祖茔。
(三十七)吕延年:祖謙公子,據《宋史》、光緒《金華縣志》及縉雲西岸《呂氏宗譜》稱:公字伯愚,婺州人。淳熙六年(1179)己亥六月初七日出生,不到二月喪母,不足三歲又喪父。可憐小延年由叔父祖儉夫婦實扶養教育之,勤勉家學,似親生子對待。在叔父及堂兄喬年等親情關懷教誨下,延年終不負親望,繼獲呂學精脈,登開禧榜舉進士,成了一名優秀學者,徙廬州合肥縣大槐裏,縉雲羊哲從之學。列于《宋元學案》之《東萊學派》中。初,以父恩蔭補將仕郎,授臨章縣主簿,改紹興府推官,銓中廸功郎,臨安府判官,大府丞知嘉興府,改信州(今江西上饒),紹定初擢溫州通判,遷大理寺丞。徙廬州合肥縣大槐裏。卒于宋端平三年(1236)丙申七月二十七日,壽五十八。娶壽州通判女潘氏,卒合葬婺州武義縣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來蘇鄉明招山呂氏群墓。生二子名长諱似(侶)之、次讳守之。
(三十八)吕喬年:祖儉公長子,字巽伯,沈端憲婿也。據《宋史》及光緒《金華縣志》、莘湖《呂氏宗譜》、湖北宣恩縣《施南呂氏世系圖》等雲:公为婺州人,生於乾道元年(1165)乙酉三月十六日。喬年從小受學於伯父‘成’公和父親的教誨,更受家世的啟迪薰陶,深得呂(理)學真傳,絜齊稱其克肖厥父,進士及第,有賢名,能守家業,議論勁正不阿,文筆秀麗,文章題材鮮明,文詩尤工。初,以恩補將仕郎,授官至寺丞,曾參於並協助伯父呂祖謙編撰《宋文鑒》一書的編抄工作,成公卒後,又協助父親搜集、整理、校對、刻梓《東萊文集》四十卷,序跋皆自撰。又編《麗澤論說集遺》十卷等並存《四庫全書》。嘉定己巳裒金重建明招山金貂亭與獵屐亭配以祀阮公撰有詩文記入武義志學者也稱他為東萊先生。公生平多著,其中有《金貂亭記》、《明招寺二先生詞記》、《呂忠公贈汪時法記》、《韶陽之遷道中·呈汪時法乙卯夏》、《祥內》、《廈亱春日西興道中》、《白鹿洞書院記》、《重修釣台記》《清曉出效城樓》、《竹霄八詠樓有感》、《秀州陸賓公詞堂記》、《漢弩機歌》、《野步》、《晚春》、《綠映序》、《薛常州墓誌銘》等大量著述,畄傳後世。公列于《宋元學案》之《東萊學派》中。卒葬婺州府武義縣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來蘇郷明招山呂氏墓群,娶定海竹洲三先生沈端憲女,生二子名諱寶之、時叔(江西丰城《吕氏宗谱》载有時叔)。
(三十九)吕康年:據《宋史》、光緒《金華縣志》、莘湖《呂氏宗譜》稱,公为婺州人,出生于宋乾道四年(1168),為祖儉公次子、祖謙公猶子、祖节公祧子。自幼受伯父和父親學,宋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廷對第一,文才超華。主考官真文忠德秀欲置為狀頭,但同僚言其(康年)文章中多觸時政,爭執不異,逐以甲置乙,登進士榜。為此,主考官真徳秀歎息不已,為之開雕!公入寶謨閣學士。列于《宋元學案》之《東萊學派》中,諸講學子孫惟呂氏未墜。卒葬婺州武義城东三公里许十八都來蘇郷明招山呂氏墓群。娶章氏,生子名諱夫之。
上述先祖墓穴,是從数十支《吕氏宗谱》中摘录以集,其中有些先祖墓穴,在多支谱牒冊刋中皆有相同之记载,也有仅一二支谱牒中有记载。总而言之,这是几百年前吕氏祖先世代承传下的宝贵实录,它才是明招山吕氏群墓真实的历史依据。

公元二零壹壹年六月
岁次辛卯夏至吉日
吕姓文化之友 吕士六(禄)撰辑
参考资料:《宋史》、《通鉴》、《金华府志》、《金华县志》、东陽民國十五年《莘湖吕氏宗谱》丶民國辛巳《瑞山吕氏宗谱》丶清咸丰元年《象岗吕氏宗谱》丶仙居《白塔吕氏宗谱》丶永嘉《具川吕氏宗谱》丶缙云《西岸吕氏宗谱》丶江苏无锡民國十九年《渭起堂吕氏宗谱》丶江苏常州光绪十四年《毗陵吕氏宗谱》及其它支派《吕氏宗谱》等。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