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转载]方剂学习之十七第十六章祛湿剂

 行情匠人 2017-07-16
第十六章  祛湿剂 (燥湿和胃、清热利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 1.燥湿和胃 主要用于湿困脾胃证。临床表现以脘腹胀满,呕吐,泄泻,嗳腐吞酸,苔白腻等为主。 1)平胃散: 苍术120g、厚朴90g、陈皮60g、甘草30g 功用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湿困脾胃证。 君药 苍术,运脾燥湿,燥内湿,除表湿。 臣药 厚朴,燥湿化湿,行气,下气。 佐药 陈皮,理气化湿,对补、泻、升、降,疏理气机,协助作用。 使药 甘草,益气补脾,调和药性。 方中组合 (苍术、厚朴)燥湿运脾常用组合结构。 注意 祛湿剂:上焦开宣,中焦芳化燥湿,下焦淡渗。 中医证 湿困脾胃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口淡无味,肢体沉重,倦怠嗜卧,下利,舌淡,苔白腻,脉缓。 加减用药 脾虚,加白术、茯苓,以健脾燥湿利湿;腹痛明显,加延胡索、川芎,以活血行气止痛;呕吐明显,加竹茹、代赭石,以重镇降逆;腹泻明显,加大腹皮、茯苓,以渗湿利湿。 附方 ①金不换正气散:厚朴、藿香、甘草、半夏、苍术、陈皮各12g、生姜3片  行气化湿,和胃止呕。主治脾胃寒湿证。霍乱吐泻,腹痛,舌淡苔腻;或瘴疫。   ②柴平汤:柴胡、人参、半夏、黄芩、陈皮、厚朴、苍术、甘草各10g  功用:清调少阳,祛湿和胃。主治少阳阳明湿郁证。一身尽重,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缓;或湿疟证。 2)藿香正气散: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30g、半夏、白术、陈皮、厚朴、姜汁、桔梗各60g、藿香90g、甘草75g 功用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外寒内湿证(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君药 藿香,辛温散表,芳香化湿。(表里同治)。 臣药 (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健脾理气和胃,增强芳香化湿。 佐药 (大腹皮、厚朴、苏叶、白芷、桔梗)大腹皮行气利水治下,主下焦;厚朴行气燥湿;苏叶、白芷辛温散表,理气止痛;桔梗开宣肺气治上,主上焦。 佐使药 (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气血、营卫,调和药性。 注意 本方从三焦并治的角度配伍,方中作用于中焦的有平胃散(白术、陈皮、厚朴、甘草)把苍术换成白术,健脾除湿益气;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中医证 外寒内湿证(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脘腹疼痛,呕吐,腹泻,舌苔白腻,或岚瘴疟。 加减用药 表邪重者,加香薷、荆芥,以解表散寒;湿重者,加薏苡仁、砂仁、泽泻,以渗湿化湿。 附方 ①六和汤:砂仁、半夏、杏仁、人参、甘草、赤茯苓、藿香叶、白扁豆、木瓜各60g、香薷、厚朴各120g、生姜3片、大枣1枚  功用:行气化湿,健脾益气。主治湿滞脾胃夹虚证。霍乱吐泻,倦怠嗜卧,胸膈痞满,舌苔白滑等, 2.清热利湿 主要用于湿热蕴结证。临床表现以湿热黄疸,湿温,湿热浊淋,痢疾,泄泻等为主。 1)茵陈蒿汤: 茵陈蒿18g、栀子14g、大黄6g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湿热黄疸证。 君药 茵陈蒿,疏肝利胆退黄,清热利湿。(给湿热出路,黄疸首选药物)。 臣药 栀子,清热泻火,利胆退黄,利水。(给湿热出路)。 佐药 大黄,泄下散结,活血化瘀,也能利胆退黄,清热通腑。 本方特点 本方利湿清泄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 注意 黄疸分为阳黄、阴黄。阳黄以湿热为主;阴黄以寒湿为主。 中医证 湿热黄疸证。身目发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出汗,腹微满,或胁胀,恶心呕吐或食则头昏,大便不爽或便秘,小便赤短,急躁不得卧,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加减用药 胁痛,加柴胡、川楝子,以行气止痛;口苦,加黄芩、龙胆草,以清热燥湿;少便少,加滑石、茯苓,以清利小便;食少,加山楂、麦芽,以消食和胃。 附方 ①栀子檗皮汤:栀子15g、甘草3g、黄檗(黄柏)6g  功用:泻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证。发热,口苦,口干,渴欲饮水,无汗,身目小便黄,黄色鲜明,恶心欲吐,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滑。   ②栀子大黄汤:栀子14g、大黄3g、枳实5g、豉24g  功用:清肝利胆,理气退黄。主治酒毒湿热黄疸证。胁痛(即肝区疼痛),腹胀,脘闷,不欲食,胃中热痛,心中懊恼,头晕,目眩,身目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   ③茵陈四逆汤:茵陈蒿、炮姜各5g、附子、甘草各3g  功用:温里散寒,利湿退黄。主治寒湿黄疸证(阴黄)。身目发黄,黄色晦暗,大便不实,小便不畅,神疲食少,肢体逆冷,舌淡苔白或腻,脉沉。 2)八正散: 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栀子、甘草、木通、大黄各500g、灯心 功用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湿热淋证。 君药 (滑石、木通)滑石清利湿热,滑利窍道;木通清热利水。 臣药 (萹蓄、瞿麦、车前子)清热利水。方中君臣药相配,利膀胱、肾、清利心与小肠之热。 佐药 (栀子、大黄)清热利水,通腑。大黄利二便。 佐使药 (灯心草、甘草)灯心草清心,药引;甘草保脾胃,清热解毒。 注意 血淋,加清热凉血药;石淋,加金钱草、鸡内金、石韦等;膏淋,加萆薢、菖蒲,泌别清浊,交通心肾。 中医证 湿热淋证。尿频尿急,尿时疼痛,淋沥不尽,灼热,尿色混浊,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舌干燥,舌红,苔黄腻,脉滑。 加减用药 大便干,加芒硝,以泻热通便;尿痛明显,加赤芍、生地,以凉血养阴止痛;石淋,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石韦等,以利水通淋;心烦明显,加竹叶、知母,以清心除烦。 附方 ①五淋散:赤茯苓、当归、甘草各150g、山栀600g、赤芍600g  功用:利水通淋,清热凉血。主治湿热瘀淋证。小便热涩刺痛,或尿血,或尿如豆汁,或尿如砂石,或尿淋沥不畅,舌红苔薄黄,脉数或弦。 注意 五淋:气淋、血淋、砂淋、膏淋,属于热淋,劳淋,因正气虚而产生。 3)三仁汤: 杏仁15g、滑石18g、通草6g、白蔲仁6g、竹叶6g、厚朴6g、薏苡仁18g、半夏15g 功用 清利湿热,宣畅气机。湿温证(暑温夹湿证)。 君药 (杏仁、白蔲仁、薏苡仁)疏通三焦。杏仁宣降气机,气行则湿化;白蔲仁芳香化湿,行气,畅通中焦;薏苡仁淡渗利水,湿从小便排出。 臣药 (滑石、木通、竹叶)清热利水。滑石兼能滑利窍道。 佐药 (半夏、厚朴)偏温,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厚朴燥湿行气。 本方特点 本方药性平和,宣上、畅中、渗下。 注意 水湿浸渍筋肉,会造成筋肉跳动。如眼睛水汪并比常态眨眼次数多或眼睛长时间跳动。 中医证 湿温证(暑温夹湿证)。头痛恶寒,午后身热,面色淡黄,身体困重或疼痛,胸闷不饥,或大便不畅,苔略黄腻,脉细数。 加减用药 湿气盛,加茯苓、泽泻,以泻湿利水;午后身热,加柴胡、藿香、以芳香辛散,疏达气机;大便不通畅,加麻仁、枳实,以润肠理气通便;身体困重明显,加苍术、川芎、以燥湿行气活血。 附方 ①藿朴夏苓汤:藿香6g、半夏5g、赤苓9g、杏仁9g、薏苡仁12g、白蔲仁3g、通草3g、猪苓9g、淡豆豉9g、泽泻5g、厚朴3g  功用:芳香化湿,渗利水湿。主治湿温病。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黄,脉濡缓。   ②黄芩滑石汤:黄芩9g、滑石9g、茯苓皮9g、大腹皮6g、白蔲仁3g、通草3g、猪苓9g  功用:发热身痛,汗出热解,渴不多饮,或不渴,舌苔淡黄而滑,脉缓。 4)甘露消毒丹(普济消毒丹): 滑石450g、淡黄芩300g、茵陈330g、菖蒲180g、川贝、木通各150g、藿香、连翘、白蔲仁、薄荷、射干各120g 功用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湿热疫毒证。 方解 本方可以从三焦分销进行分析,也可以从药量方面分析。 上焦 (黄芩、连翘、薄荷、射干、川贝)清热解毒、清热散结。针对上焦两颐,咽喉肿痛,热毒上涌。 中焦 (菖蒲、藿香、白蔲仁)芳香化湿,针对中焦湿邪。 下焦 (滑石、木通、茵陈)清热利水,清利湿热。 中医证 湿热疫毒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目发黄,颐肿口渴,斑疹,泄泻淋浊,舌苔淡黄或厚腻,脉滑,或水土不服病。 加减用药 黄疸,加栀子、大黄,以泻热退黄;咽肿,加板蓝根、山豆根,以清热解毒利咽。 5)连朴饮: 厚朴6g、黄连、菖蒲、半夏各3g、香豉、山栀各9g、芦根60g 功用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湿热霍乱证。 君药 (黄连、厚朴)寒温并用。黄连长于中焦,清热燥湿;厚朴苦温燥湿,芳香化湿。 臣药 (菖蒲、半夏)菖蒲增强君药化湿作用;半夏燥湿和胃降逆。 佐药 (栀子、香豉)清泻郁热,开宣郁结,利湿。栀子清热利水,香豉开宣胸中郁滞。   芦根,清热生津,和胃止呕。 中医证 湿热霍乱证。上吐下泻,脘腹疼痛,胸膈痞满,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加减用药 呕吐,加陈皮、竹茹,以降逆止呕;泻下甚者,茯苓、薏苡仁,以渗湿止泻。 附方 ①蚕矢汤:蚕砂15g、薏苡仁、大豆黄卷各12g、木瓜9g、川连(黄连)9g、半夏、黄芩、通草3g、栀子5g、吴茱萸1g  功用:清热利湿,升清降浊。主治湿热霍乱证。霍乱呕泻,腹痛转筋,口渴烦躁,舌苔黄厚,脉滑数。 6)当归拈痛汤: 白术5g、人参、苦参、升麻、葛根、苍术各6g、防风、知母、泽泻、黄芩、猪苓、当归身各9g、炙甘草、茵陈、羌活各15g 功用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风湿热痹证。 君药 (羌活、茵陈)羌活防风祛风胜湿,除周身痹痛,骨节疼痛;茵陈清热利湿。 臣药 (猪苓、泽泻)增强茵陈的清热利湿(利小便)。   (黄芩、苦参)清热燥湿利小便渗湿。   (防风、升麻、葛根)升散作用,防风增强羌活祛风止痛渗湿;升麻葛根透邪解肌,清热解毒,使全方降中有升。 佐药 (白术、苍术)燥湿健脾,扶正治本。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防止湿热病邪伤气伤阴。   知母,清热滋阴。 使药 甘草,调和药性。 本方特点 本方治痹证的一种构思:表里同治,标本兼治,祛邪不伤正。 中医证 风湿热痹证。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黄腻,脉弦数。 加减用药 脚膝肿甚者,加木瓜,防已,以祛湿消肿;身痛甚者,加姜黄、川芎,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附方 ①宣痹汤:防已、杏仁、薏苡仁、滑石各15g、连翘、栀子、半夏、蚕砂、赤小豆各9g  功用:宣痹清热,利湿和筋。主治肌肉湿热痹证。骨节烦痛,筋脉拘急不利,痛处发热,舌红苔黄。 7)二妙散: 黄柏、苍术各12g、姜汁 功用 清热燥湿。湿热下注证。 君药 黄柏,清热燥湿。 臣药 苍术,增强清热燥湿,健脾。 佐药 姜汁,辛散,疏畅气机。 注意 本方的配伍组合常用于相应的方剂当中。 中医证 湿热下注证。湿疹,湿疮,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 加减用药 湿热痿者,加木瓜、萆薢、锁阳,以祛湿热强筋骨;湿热脚气者,加木瓜、槟榔、薏苡仁,以参湿降浊;下部湿疮者,加赤小豆、土茯苓,以清湿热解疮毒。 附方 ①三妙丸:黄柏120g、苍术180g、川牛膝60g  功用:清热燥湿,强健筋骨。主治湿热下注痿证。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②四妙丸:黄柏、薏苡仁各240g、苍术、怀牛膝各120g   功用:清热利湿,强筋健骨。主治湿热下注痹证。两足麻木,痿软,肿痛。 3.利水渗湿 主要用于水湿内盛证。临床表现以小便不利,水肿,淋浊,泄泻,癃闭等为主。 1)五苓散: 猪苓2.3g、泽泻3.8g、白术2.3g、茯苓2.3g、桂枝1.5g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兼以解表。膀胱蓄水证(三焦水气证)。 君药 泽泻,利水渗湿。 臣药 (猪苓、茯苓)助君利水渗湿。 佐药 (白术、桂枝)白术健脾燥湿(治本);桂枝有表邪可解表,温阳化气,温化水湿,平冲降逆。 方中组合 (泽泻、猪苓、茯苓)利水渗湿的常用组合;(茯苓、白术)益气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茯苓、桂枝)长于治水气上逆。茯苓利水渗湿平水气上逆,桂枝长于平冲;(白术、桂枝)温阳健脾,温阳气化津液,健脾运,燥脾湿。 中医证 膀胱蓄水证(三焦水气证)。心下痞满,小便不利,烦渴欲饮,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或口燥不欲饮,或上吐下泻,或脐下悸动,或头晕目眩,或头痛,或心烦,或发热恶寒,或出汗,苔薄略黄,脉沉。 加减用药 小便疼痛者加连翘、瞿麦,以清热解毒利水;小腹拘急,加小茴香、通草,以温阳通淋行水;大便干者,加大黄、栀子,以泻火通便,使热从下而去;水肿者,加大腹皮、茯苓皮,以行气利水消肿。 附方 ①四苓汤:白术、茯苓、泽泻、猪苓各12g  功用:利水渗湿。主治脾胃蕴湿证。饮食不佳,脘腹胀满,大便溏泄,小便短赤等。   ②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末30g、五苓散15g  功用: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证。身目发黄,肢体困重,小便短少。   ③胃苓汤:五苓散(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各5g 、姜枣汤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主治湿伤脾胃证。水谷不化,泻泄不止。 2)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3g 功用 清热利水养阴。水热互结证(阴虚水气证)。 君药 猪苓,利水渗湿。 臣药 (茯苓、泽泻)助君药利水渗湿。 佐药 (阿胶、滑石)阿胶滋阴养血止血(现代研究,有利于促进其它几味药物的吸收);滑石利水清热。 本方特点 本方利水不伤阴,滋阴不碍湿,兼有利水通淋,清热止血的功效。 中医证 水热互结证(阴虚水气证)。小便不利,或尿血,发热,渴欲饮水,心烦失眠,或下利,或呕吐,或咳嗽,舌红少苔,脉细或弱。 加减用药 血淋,加白茅根、大蓟、茜草,以清热凉血止血;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石韦,以清热利水通淋化石;小便热涩刺痛:加栀子、木通、竹叶,以清热利湿止痛。 3)防已黄芪汤: 防已3g、甘草1.5g、白术12g、黄芪3.8g、生姜4片、大枣1枚 安功用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风水或风湿证。 君药 (黄芪、防已)邪正兼顾。黄芪益气固摄;防已祛风、利水,祛风止痛,利水消肿。 臣药 白术,健脾燥湿,止汗,助黄芪补气健脾。 佐使药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药性。甘草助黄芪补气,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气血、脾胃。 方中组合 (黄芪、白术)治表虚,益气固表的常用组合;(生姜、大枣)在表固营卫,在里调和脾胃、气血。 中医证 风水或风湿。肌肉关节疼痛,眼睑水肿,身重,汗出,恶风寒,舌淡,苔白,脉浮或沉缓。 加减用药 腹痛,加芍药、桂枝,以通脾络,柔肝气;气喘,加麻黄、杏仁,以利水降逆平喘;水逆胃脘,加芍药、茯苓,以利水通络;水逆胸咽,加桂枝、茯苓、泽泻,以温阳化气,平冲降逆;水湿久居不除,加细辛、附子,以温阳散寒,化饮通阳。 附方 ①防已茯苓汤:防已9g、黄芪9g、桂枝9g、茯苓18g、甘草6g  功用:温脾利水,温阳消肿。主治脾虚水泛证。四肢水肿,沉重,手足不温,体倦,肌肉跳动,或面目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沉。 4)五皮散: 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10g 功用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脾湿水肿证(皮水)。 君药 茯苓皮,渗利行水消肿。 臣药 (大腹皮、橘皮)大腹皮行气利水,消胀除满;橘皮理气和胃,醒脾化湿。 佐药 (生姜皮、桑白皮)生姜皮调理肺脾,行水消肿;桑白皮肃降肺气,通调水道,利水消肿。 中医证 脾湿水肿证(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脉缓。 加减用药 脾虚,加白术、扁豆,以健脾利湿燥湿;水肿甚者,加桂枝、泽泻,以温阳利水消肿。 4.温化水湿 主要用于阳虚寒湿证。临床表现以痰饮,水肿,肢体困重,淋浊等为主。 1)苓桂术甘汤: 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甘草6g 功用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脾虚痰饮证。 君药 茯苓,渗湿利水健脾,平冲降逆(降水气上逆)。 臣药 桂枝,温阳化气,平寒气上逆。 佐药 白术,健脾燥湿。 使药 甘草,补气,调和药性。 本方特点 内生之寒,温之兼补。本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兼顾。 方中组合 (桂枝、茯苓)平冲降逆基本结构(桂枝主寒气上逆,茯苓主水气上逆);(白术、茯苓)除湿祛饮,益气健脾;(白术、桂枝)温阳健脾;(桂枝、甘草)温通心阳,平冲降逆;(茯苓、甘草)不滋满反泄满,不会使甘草引起中满。 中医证 脾虚痰饮证。胸胁支满,心下逆满,气逆冲胸,头晕目眩,站立不稳,或呕或痢,或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滑,脉沉紧。 加减用药 大便溏,加山药、扁豆,以健脾运化水湿;腹胀,加厚朴、砂仁,以行气除胀;舌苔白腻者,加草豆蔲、苍术,以芳香化湿;头晕者,加陈皮、半夏,以理气化湿降逆。 2)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甘草、白术各6g、干姜、茯苓各12g 君药 干姜,温暖肾阳,散寒除湿。 臣药 (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燥湿祛湿。 佐使药 甘草,益气助阳 方中组合 (干姜、甘草)温补脾肺。 中医证 肾著寒湿证。腰中冷痛困重,如坐水中,身体沉重,形如水状,或腰痛俯仰困难,不渴,小便自利,舌淡,苔薄或滑腻,脉沉。 加减用药 腰痛,加桑寄生、牛膝,以补肾壮骨,恶寒明显,加附子、桂枝,以温阳通经;汗出者,加黄芪、泽泻,以益气固表,利湿止汗。 3)真武汤: 茯苓9g、芍药9g、生姜9g、白术6g、附子5g 功用 温阳利水。阳虚水泛证。 君药 附子,温阳。 臣药 (白术、茯苓、生姜)解除水湿为患,分消三焦。白术健脾燥湿(中焦);茯苓利水渗湿(下焦);生姜温胃散水,和胃降逆(上焦) 佐药 芍药,缓急止痛,舒筋,益阴养血,敛阴和营,制约附子温燥,引药入阴利小便。 注意 方中芍药的作用:①益阴养血,缓急止痛,舒筋。②制约附子温燥。③引药入阴利小便。   真武汤配五苓散,可用于治疗水湿及三焦问题引起的肥胖。脂肪形成:肥人多虚,肥人多湿。 中医证 阳虚水用泛证。小便不利,或小便利,肢体水肿,或四肢沉重疼痛,腹痛,或腰痛,下利,心悸,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沉弱。 加减用药 咳嗽,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散肺寒,敛肺气;小便利者,可去茯苓,下利甚者,去芍药,加干姜,以温里散寒;呕吐,重用生姜,以温胃降逆散水;气虚者,加人参,以益气补虚。 附方 ①附子汤:附子10g、茯苓9g、人参6g、白术12g、芍药9g  功用:温暖肾阳驱逐寒湿。主治肾阳虚寒湿证。身体疼痛,骨节疼痛,手足寒冷,口中和,脉沉。 4)实脾散: 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槟榔)、附子、茯苓、干姜、甘草各30g、生姜5片、大枣1枚 功用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阳虚水肿证。 君药 (附子、干姜)附子温阳,干姜助附子温阳。 臣药 (茯苓、白术)健脾燥湿渗湿。 佐药 (厚朴、木瓜、木香、大腹子、草果)厚朴燥湿化湿;木瓜祛湿舒筋活络;木香行气除满;大腹子降气除满祛水;草果祛寒燥湿。 佐使药 (甘草、生姜、大枣)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药性;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脾胃、气血。 注意 阳虚水不化气:阳水上半身先肿,阴水下半身先肿。本方脾肾同治,温脾阳为主,行气温利结合。 中医证 阳虚水肿证。肢体浮肿,身半以上肿甚,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厚腻,脉沉迟。 加减用药 水肿甚者,加猪苓、泽泻,以利水消肿;大便溏者,加大腹皮、薏苡仁,以利水渗湿止泻;大便秘结,加牵牛子,以通利二便。 5)萆薢分清饮: 益智仁、萆薢、菖蒲、乌药各12g 功用 温肾利湿,分清化浊。虚寒膏淋证。 君药 萆薢,分清化浊,治小便混浊。 臣药 菖蒲,芳香化湿开窍,助君药泌别清浊。 佐药 (益智仁、乌药)益智仁温肾阳,缩小便,止遗浊,治尿频;乌药行气,温下元,暖膀胱。 方中组合 (萆薢、菖蒲)分清化浊,化湿开窍,泌别清浊的常用组合。 中医证 虚寒膏淋证。小便白浊,频数无度,白如米泔,凝如膏状,舌淡,苔薄,脉沉。 加减用药 腹痛,加肉桂、小茴香,以温中祛寒;气虚,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腰酸者,加鹿角胶、杜仲,以温壮肾阳治腰痛。 附方 ①萆薢分清饮:萆薢6g、黄柏、菖蒲各2g、茯苓、白术各3g、莲子心2g、丹参、车前子各5g  功用:清热利湿,益气活血。主治湿热夹瘀证。即湿热膏淋证。小便混浊,尿后余淋,或疼痛,舌苔黄腻,脉涩。 6)鸡鸣散: 槟榔15g、陈皮、木瓜各30g、吴茱萸、紫苏叶各9g、桔梗、生姜和皮各15g 功用 温阳化湿,行气降浊。寒湿脚气证。 君药 (吴茱萸、陈皮)吴茱萸温化寒湿,陈皮行气化湿。 臣药 (槟榔、木瓜)槟榔温阳消肿,行气逐湿;木瓜温化寒湿,舒筋活络。 佐药 (生姜和皮、紫苏叶、桔梗)生姜和皮、紫苏叶辛散透达,宣利气机;桔梗化湿,宣畅气机。 中医证 寒湿脚气证。足胫肿无力,麻木冷痛,脚足肿痛不可忍,筋脉浮肿,脚趾溃烂,或挛急上冲,或胸闷泛呕,舌淡,苔薄白或腻,脉沉细。 加减用药 瘙痒加剧,加花椒、蛇床子,以温阳燥湿止痒;潮湿明显,加苍术、陈皮,以醒脾燥湿;冷痛者,加川乌、川芎,以散寒燥湿止痛;溃烂明显,加黄芪、当归,以益气补血愈疮。 附方 ①苦参矾石汤:苦参24g、矾石10g、芒硝12g、花椒12g、土茯苓30g、浆水(发面酸浆水)煎汤外洗  功用清热燥湿,温化止痒。主治湿热脚气证。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或浸淫流黄水,或红肿,溃烂蜕皮,甚则脚趾肿胀,舌红苔黄。(本方用于外洗,每次洗约30分钟,日两到三次)。 5.祛风胜湿 主要用于风寒湿证。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筋脉挛急,麻木不仁等为主。 1)独活寄生汤: 独活90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60g 功用 祛风湿,止痹痛,益气血,补肝肾。风寒湿痹、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君药 独活,祛风湿止痛,入少阴经,少阴经主骨,层次深,独活主下半身。 臣药 (细辛、防风、秦艽、桂心)细辛入少阴经,祛风,温阳气,起发肾气;防风风中之润剂,走十二经;秦艽祛风止痛,长于经络,透邪;桂心温阳活血通经脉。   (桑寄生、杜仲、牛膝)祛风湿,补肝肾,壮腰膝。   (当归、川芎、生地、白芍)养血活血行气止痛。   (人参、茯苓)益气健脾。 佐药 甘草,调和药性。 中医证 风寒湿痹,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头晕,气短乏力,汗出,舌淡,苔薄,脉弱或沉。 加减用药 疼痛甚者,加川乌、草乌,以逐寒止痛;寒甚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湿盛者,去生地,加薏苡仁、苍术,以利湿燥湿。 附方 ①乌头汤: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各9g、川乌10g、白蜜  功用:益气蠲邪,通利关节。主治气虚寒湿痹证。肌肉关节疼痛,难以屈伸,受凉后加重,少气乏力,身倦嗜卧,舌淡,苔薄,脉沉或涩。 2)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各3g、藁本、防风、甘草、川芎各1.5g、蔓荆子0.6g 功用 祛风胜湿止痛。主治经络寒湿证。 君药 (羌活、独活)祛风胜湿止痛。羌活入太阳经(上半身);独活入少阴经(下半身)。 臣药 (防风、藁本)祛风胜湿止痛。防风走十二经,风中润济;藁本长于治颠顶痛。 佐药 (川芎、蔓荆子)川芎祛风止痛,活血止痛,治头痛的要药;蔓荆子散风热,清利头目,常用于治头痛。 使药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方中组合 (羌活、独活、防风、川芎)祛风胜湿,通络止痛的基本组合。 中医证 经络寒湿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侧转,苔白,脉浮。 3)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12g、芍药9g、甘草6g、麻黄6g、生姜15g、白术15g、知母12g、防风12g、附子10g 功用 温阳通经,清热益阴,祛风止痛。阳虚热郁痹证。 君药 (桂枝、芍药、知母)桂枝温经通阳,利血脉,化瘀滞,散寒气;芍药养阴清热,养血柔筋脉;知母清热除烦,滋阴润燥。 臣药 (麻黄、附子、防风)麻黄宣发毛窍,通利关节,助桂枝通络;附子温阳散寒;防风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佐药 (生姜、白术)健脾益气。生姜散寒祛风,白术祛风燥湿。 使药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中医证 阳虚热郁痹证。肢节疼痛,受凉加重,关节肿大,两脚肿胀,麻木不仁,或似有身体关节欲脱散,头晕,目眩,气短,心烦,急燥,或呕吐,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沉。 加减用药 气虚,加黄芪、人参,以益气固表;血虚,加当归,桃仁,补血活血;疼痛明显,加乳香、没药,以活血行气止痛;寒明显,加附子、川乌,以温经散寒止痛;热甚,石膏、秦艽,以清热通络止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