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谷子》谋略,不立危檐,明辨得失,不制于人

 麻豆腐 2017-07-17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聪明人,他们思维敏捷,智力超群,动作迅速。很多人不得不感叹上天不公,为何有人思虑万千却不及他们灵机一动,又怎奈自己常常动作缓慢,想好的事情不敢去做,被人占尽先机,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鬼谷子》谋略,不立危檐,明辨得失,不制于人

在很多故事中都可以悟到相同道理,有人先发制人,有人迟则生变。这真是自古及今都存在的难题,我们看看鬼谷子是如何破解的。

01

“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

在世上处理任何事情,都贵在能控制别人而不被别人所控制。控制了别人,你就掌握了权柄;如果被别人控制了,你就失却了立身处世之道,失去了自由权。

其实鬼谷子在很多地方都说过类似的话,如在其《内楗》篇中,他也说:“必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可揵可开。故圣人立事,以先知而揵万物。”道理都类似,都是讲如何占据主动等。

《鬼谷子》谋略,不立危檐,明辨得失,不制于人

郑国方面有人出卖郑国于秦,秦穆公打算偷袭郑国,就去请教蹇叔和百里奚。他们回答说:“越过几个国家的领土,走上千里的路途去袭击人家,哪里可能得到益处呢?”但是穆公还是决定动员军队,派百里奚的儿孟明视,蹇叔的儿子白乞术及白乙丙带兵。

出发当天,百里奚、蹇叔哭着送他们。穆公听到后,很生气的说:“我发动军队,而你们哭着破坏我军的士气,为什么?”两位元老说:“臣不敢破坏君王军队的士气。军队出发后,臣下的儿子从军前往,臣下已老,如果回军太迟了,恐怕无法相见,所以才哭啊!”

两位元老退下后,告诉儿子说:“你们的军队将会被打败,而且必定是在淆山关隘败北。”不久,秦军果真被晋襄公打败。

在这个故事中,蹇叔和百里奚通过审时度势,早已知道事情的结局,而秦穆公却不听善言,不辨对错,妄自凭着侥幸而去打一场无准备之仗,兵未动而胜负已定,只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02

很多事情虽然还没真正发生,但是迹象其实已经显露。如果不能从初期的迹象去掌握即将发生的事实,就像无知的雀鸟,筑巢所在的柴薪已经冒起烟火,还悠哉游哉不知躲避防范,这是非常危险的。

有智慧的人则不然,只要见到一点迹象,就能判断出事情未来的发展,而采取合宜的行动。

《鬼谷子》谋略,不立危檐,明辨得失,不制于人

春秋时代,列子穷困,面有饥色。有宾客告诉郑相子阳,子阳就派人送他谷子数十车。列子再三拜谢而拒绝。

使者走后,列子进入家门,他的妻子捶胸埋怨说:“听说有道的人的妻子,生活都能安乐,现在我饿得面有饥色,而相国令人送给你粮食,你却不接受,这岂不是命中注定要穷困吗?”

列子笑着对她说:“相国并不是自己了解我的,是听了别人的话送我谷子。到以后怪罪我时,也是因听了别人的话呀!这是我不接受的原因。况且接受别人的供养,不为别人的危难效命,是不义;为他效命,等于是为无道的人牺牲,哪里算是义呢?”后来,郑国人民果然发难,杀了子阳。

列子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拒绝了相国的供养,同时也将灾难挡在门外。若是他估计妻子和家人的一时困难,不计后果,不思长远而来者不拒,则离祸害就不远了。

03

《鬼谷子》谋略,不立危檐,明辨得失,不制于人

西汉时,陈婴家住东阳,年轻时励修德行,在乡里间备受赞誉。秦末天下大乱之际,东阳人想奉陈婴为王自立。

他的母亲说:“不可以。自从我嫁到你们家当媳妇,一向都是过着贫贱的日子,一旦突然享有富贵,不是一件吉祥的事,不如以手下的兵归收属他人,事情成功了,多少受到一些好处;失败了,灾难也有别人去承担。”

通过刚才的这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事情处理不当就会后患无穷,只有认真分析形势,掌握敌我力量对比,以及当事人的心理,再结合自己的实际处境,权衡得失,考虑进退,才能选择一个相对正确的对策。

04

那么既然很多事情是有陷阱的,我们如何才能谋划在前,培养超前思维呢?鬼谷子说,“守义”者,谓守以人义。探心在内以合也。从外制内,事有系由而随也。

鬼谷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守义”的方法说的是,自己坚持仁义之道,并用仁义探察人心。从外到内控制人心,无论什么事,都可以由此而解决。

也就说,如果我们不总是存在贪欲,不贪小便宜,别人再算计你,你只要不上当就骗不了你。但是话说得简单,实际做起来太难,所谓知易行难啊!

因为世间有许多人和事并非我们都能看穿,总有心动的时候,但是只要我们内心坚守仁义,不做伤天害理,有违道德的恶事,就可立于主动,即使犯错也是可以及时纠正,不至于全军覆没,片甲不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