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 天问》分解之六 【原文】 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①?武发杀殷,何所悒?载尸集战,何所急②?伯林雉经,维其何故?何感天抑地?夫谁畏惧③?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④?初汤臣挚,后兹承辅。何卒官汤,尊食宗绪⑤。 勋阖梦生,少离散亡。何壮武厉,能流厥严⑥?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长⑦? 中央共牧,后何怒?蜂蛾微命,力何固⑧?惊女采薇,鹿何祐?北至回水,萃何喜⑨?兄有噬犬,弟何欲?易之以百两,卒无禄⑩。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11)?伏匿穴处,爰何云?荆勋作师,夫何长(12)?悟过改更,我又何言?吴光争国,久余是胜(13)。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吾告堵敖以不长,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14)? 【注释】 ①师:太师。望:吕望。肆:店铺。昌:伯昌,周文王。鼓:敲响。扬声:高声也。后:君王,王后。 ②武发:周武王姓姬名发,故称武发。杀殷:指姬发砍下商纣王的头并挂在军中大白旗上。何所:有什么。悒yì:忿悒,不畅心。载:运载。尸:指周文王姬昌的灵牌。集战:会战。何所:为何如此。③伯林,柏林。雉经:自缢,悬挂似雉。感天:同‘憾天’。抑地:将躁动的大地抑制。④集命:降大命于君王。惟,唯一。戒:戒备,留心。受礼天下:接受天下诸侯的朝拜礼仪。至代:至代金縢,代管国家文书。 ⑤初:起初。汤:商汤。臣:任命作臣。挚:伊尹。兹:其人。承:秉承。辅:辅佐。承辅:作辅臣。卒:最终。官汤:为商汤而官。尊食:享受祭祀。宗:宗庙。绪:系统。⑥勋阖:勋门,功勋之家。梦生:梦里出生。少离:少小离家。散亡:失散走亡。壮:壮年。武厉:武功厉害了得。流:流传。严:庄严,严格。 ⑦彭铿(kēng):即彭祖,姓篯名铿,传说其寿命长达800岁。斟(zhēn):调和,烹调。雉(zhì):野鸡,指野鸡汤。帝:上帝或天帝。何:如何。飨(xiǎng):享用。受寿:得到的寿命。夫:那,指彭祖。⑧牧:州牧。中央共牧:权力下放,由中央集权改为地方政权共管中央。后:上古君王。蛾:古“蚁”字。蜂蚁:比喻小人物。固:坚固。⑨惊女:吃惊于女子的话。指伯夷和叔齐被一女子之言所震惊就不再食薇之事。采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祐:保佑。回水:河水回曲处。萃:古同‘悴’。⑩兄:指秦景公。噬犬:咬人的狗。弟:指景公弟铖。欲:想要。易:换。百两:百辆车。卒:死。禄:俸禄。(11)薄暮:傍晚,黄昏。雷电:雷鸣电闪。归:回归。何:如何。忧:忧虑。奉:保持,尊奉。厥:其。严:庄严,严格。帝:指天帝。(12)伏匿:隐伏藏匿。穴处:住在山洞。爰:于是。云:说。荆勋:楚国的功勋。指‘勋阖梦生’者——令尹子文。作师:作为师长榜样。(13)悟:省悟。过:过错。改更:改正更新。吴光:吴公子姬光,即吴王阖庐。争国:指阖庐长期忍辱负重最后得国之事。久余:持久余力,长时间。久余是胜:以持久取胜。(14)闾社:古代二十五家叫闾或社。闾里乡社。子文:楚成王时令尹子文。吾:我。堵敖:即熊囏(jiān),楚文王子。在位五年为其弟熊恽弑杀,熊恽自立为楚成王。试:试探。上:上君。予:通“与”。自予:自与,自诩。弥彰:更加彰显。 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在肆:在街市的店铺里。比喻大贤隐于市也。后:夏朝以前的君王称后。其以后称王后。这里屈原很可能使用了上古的概念,指君王。《离骚》中也有‘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武发杀殷,何所悒?载尸集战,何所急?因殷商对伯昌父子的残酷,泄愤报仇也。《史记 周本纪》:‘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悬)太(大)白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自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悬)其头小白旗。’ 伯林雉经,维其何故?何感天抑地?夫谁畏惧?《墨子 明鬼下篇》:‘武王逐奔入宫,万年梓株,折纣而系之赤环,载之白旗。’游国恩《天问纂义》据此认为:‘盖柏林者,即所谓万年梓株也;或作梓,或作木百(柏),传闻之异耳。雉经者,即所谓系之赤环也。疑纣既自燔死,武王入其宫,先以赤环绕其尸于古梓之上而陈之,若雉经者然,然后复斩首以悬太白之旗。’雉经:自缢。古人凡以绳悬颈而死谓‘经’。《后汉书 方术传 华佗》:‘熊经鸱顾’李贤注:‘熊经,若熊之攀枝自悬也’。故‘经’也有‘悬挂’之意。雉经,若野雉般悬挂也。有说‘伯林雉经’指自尽而死的两个嬖妾。这种说法太小家子气。何感天抑地?夫谁畏惧?《吉城文选》认为:如《荀子·儒孝》所说:“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至氾而汛,至怀而坏,至共期而山隧”。霍仲惧曰:“出三日而五灾至,无乃不可乎。”如果《吉城文选》分析的对,那么,‘感天抑地’就应该是‘憾天抑地’。这样,‘抑地’一词也就用的通顺合理了。武王伐纣自然是‘憾天抑地’的大事。谁畏惧了?《吉城文选》说霍仲。我以为这里就是‘惊帝’的着落处,天帝畏惧也。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纵观这段诗歌就会发现,每四个问句是一个完整的格式完整的意思。这两句恰好和上两句是同一格式,那么就应该与上句是一个整体意思,应该还是在说武王。皇天集命于武王,还唯有什么需要戒备?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又是何意?《吉城文选》说:‘“受礼天下”谓周公朝诸侯于明堂至代金縢。郑注:“所谓反而居摄也。”’原来‘至代’是‘至代金縢’之意。金縢,指收藏书契的柜。现在我明白了:周公不仅代武王接受诸侯的朝拜,甚至代替保管国家文书。这就是诗人所说‘武王唯一要戒备的事情’——防止周公揽权。果然屈原对周公有看法。 初汤臣挚,后兹承辅。何卒官汤,尊食宗绪。最初商汤让伊尹作臣子作宰相,为何最终挚为汤做官,还享受祭祀在殷商宗庙?使他和祖宗一起享受天下人祭祀,真是厚待其人。起初是汤臣挚,汤给官做,最后是挚官汤,为汤当官。 勋阖梦生,少离散亡。何壮武厉,能流厥严?主流诗解都说这里说的是‘吴王阖庐’,但我觉其‘勋阖’的称谓十分诡异不靠谱。按主流诗解‘勋阖’就应该是‘有功勋的阖家’之意,如果阖庐是吴王他就应该出身‘王门’而不是‘勋阖’,因为王家要比勋家高贵的多。‘梦生’的解释更加荒诞,居然是因为阖庐的祖父叫寿梦,所以说他是梦生。谁会说他是祖父生的?这种解释实在难以服人。阖,原义是门,门扇。我认为‘勋阖’就是‘勋门’,功勋之家的意思。恰如我们常说的‘将门虎子’‘孔门弟子’‘书香门第’等等。‘勋阖梦生’就是‘勋门梦生者’也。‘梦生’,我倒接受《吉城文选》的解释:‘《左传 宣公四年》:初,若敖娶于云陨,生斗伯比,若敖卒,从其母蓄于云陨。(斗伯比)淫于云陨子之女,生子文焉。云陨夫人使弃诸梦中,虎乳之。云陨子田见之,惧而归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榖’,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榖於菟’。(云陨子)以其女妻伯比,实为令尹子文。’‘诸梦:《墨子 明鬼篇》:燕之有祖,当齐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云梦,或称云,或称梦。’这里,正好对应了‘勋阖梦生,少离散亡’之说法。子文‘灭弦伐随’之事见《左传》。《左传 僖公五年》:‘楚斗榖於菟灭弦,弦子奔黄’。《左传 僖公二十年》:‘随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榖於菟帅师伐随,取成而还’。也对应了‘壮武厉,能流厥严’。另,正如《吉城文选》所说,楚王族的屈原很难去赞扬一个给楚王族带来羞耻的人。 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长?博友杏花笛‘彭铿斟雉,寿成仙祖’。彭铿原是陆终氏的三子,是帝尧时代的厨艺师,常得到帝尧欣赏,受封后建立大彭氏国。封地就是昔日彭城(现为徐州)。 中央共牧,后何怒?蜂蛾微命,力何固?‘中央共牧’的说法是什么时候有的不祥。但一个‘后’字,说明这是讲上古时期的事件。《吉城文选》:‘《鲁语》:“共工氏之伯九有也。”中央牧共谓共工居中央为九州牧,怒谓争帝。《列子汤问》所谓“怒而触不周之山”是也’。‘中央牧共’,莫非这是共工抗拒中央集权时提出的口号?闻一多说是指周厉王时期的‘共和摄政’,也可能是借古意说周事。“‘蜂蛾微命’之说不知是谁最早使用? 惊女采薇,鹿何祐?北至回水,萃何喜?“惊女”:注家多谓指伯夷叔齐事。《文选·辨命论》注引《古史考》:“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野有妇人谓之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列士传》:“二人遂不食薇,经七日,天遣白鹿乳之。我意:萃,古同‘悴’。‘萃何喜’,憔悴有何喜?有说:萃:停止。喜:训‘饎’,事物之意(据汤炳正、李大明等《楚辞今注》)。胡乱诂训,不采用。 兄有噬犬,弟何欲?易之以百两,卒无禄?王逸《楚辞章句》:‘兄,谓秦伯也;噬犬,啮犬也;弟,秦伯弟鍼也。言秦伯有啮犬,弟鍼欲请之,秦伯不肯与弟鍼犬。鍼以百两金易之,又不听,因遂鍼而夺其爵禄也’。洪兴祖《楚辞补注》:‘春秋昭元年夏,秦伯之弟鍼出奔晋。《晋传》曰,罪秦伯也。《晋语》曰,秦后子来仕,其车千乘。后子,即鍼也。《天对》注云:百两,蓋谓车也。逸以为百两金,误矣。两音亮,车数也。’ 赵简子钧天之梦说太复杂了,杜撰成分较大,不取。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那边是薄暮雷电乱哄哄一片,我还为归去忧愁吗?不尊奉他的尊严啊,天帝又何求?上帝也没办法。诗歌结束语的开始。表明诗人的心迹。宁愿在外流浪也不愿意归朝矣。 伏匿穴处,爰何云?荆勋作师,夫何长?隐藏在山穴,还有什么说的?令尹子文作榜样,还要多长时间?指要以令尹子文为榜样,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出头?内心还盼着拨开乌云见太阳的时刻。 悟过改更,我又何言?吴光争国,久余是胜。能知错改错,我还有什么说的?吴王阖庐争王位和国家,不就是以持久余力取胜的吗?提醒自己要有耐心。‘《吕氏春秋·首时》伍子胥说王子光,“退而耕于野七年,光代吴王僚为王”。久余是胜,谓迟之又久而始胜余也’。 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吾告堵敖以不长,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环穿自闾社丘陵,不知出自谁的首创?我持毛希龄意:为何环穿于整个楚国的闾社和丘陵(指城市和山林)只出得一个令尹子文?我告诉你们,堵敖不会长久的,何必试探上意自诩,使忠命更加昭彰?堵敖,《左传·庄公十四年》和《楚辞·天问》作堵敖,《史记·楚世家》作杜敖,原名熊艰,楚文王之子。在位时整日飞鹰走狗不务正业,但是楚国日渐强大。楚堵敖五年熊艰欲杀其弟恽。恽奔亡随国,借随人之助杀艰自立,是为楚成王。可以看出屈原以子文作师,又自诩子文再世,‘吾告堵敖以不长’怕是令尹子文的原话。被屈原拿来借用,表示楚怀王的统治不会太长,也没有必要向其献殷勤。还是不愿出山的意思。 【赏析】《天问》是屈原作品中体制特异的一篇,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独具特点。全篇1500多字,350余句,呵问成篇,一连提出有关自然、社会现象、古史传说等170多个问题。其间神话传说杂陈,历代兴亡并举,对天地宇宙、社会古今、万事万物,一一发难诘问,放言无惮,奇气纵横。诗人就是通过这一连串的诘问,表达了对自然宇宙和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以及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批判。正如鲁迅所说:“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摩罗诗力说》)《天问》叙事丰富繁杂,但次序井然,先问天地形成,宇宙变化,次问人事变化,历史兴亡,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线索清楚,脉络分明。正如王夫之所说:“篇内事虽杂举,而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追述往古。终之以楚先。未尝无次序存焉。”(《楚辞通释》)特别是全诗以一个“曰”字领起,全由问句组成。这简短而一问到底的形式,使全诗节奏明快而有力,感情充沛而强烈,有整齐活脱、奇崛生动之美而无呆滞单调之感。 关于此诗的写作时间向无定论,一般认为作于屈原被放逐之后。王逸《章句》:“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儒傀,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满,舒泻愁思。”这个说法庶几近之,然是否就图画而问尚可怀疑。 《天问》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篇罕见仅有的独步千古之作,其所包含的大量神话传说和古史材料,是很有价值的。 沌意:据我读至现在的理解:人说《天问》有174个设问,现在感觉其实何止?《天问》干脆就是每句一个设问,因此我们在每个句号处其实应该都应看到问号,看成问号。人说《天问》一事一问,我以为一句一问也。人们对《天问》提问的数量还是低估了,这根本就是满篇问句的一篇奇文。这是我读到这里的大胆猜想和真实感受。 屈原的《天问》怕是一种炫耀,一种卖弄,‘我这等的渊博学识,为什么就没有施展的机会?’。读到最后,我才明白了其个中三味。屈原之《天问》恰似吕望的‘鼓刀扬声’,伊尹的‘鸱羹玉鼎’,隐士的‘击瓯狂歌’,冯谖的‘弹铗而歌’。有一点很讽刺,实际上,是君王不用屈原,而不是他不愿意出山。其实,所有的隐士都是假的,一旦有人给机会,他们巴不得出山,哪怕惹一身骚,跌个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所谓‘修得百般艺,卖给帝王家’,毕竟,他们学来的本事,不是为终老山林准备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