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里是白城——生活方式

 渐近故乡时 2017-07-17

  

作者 | 李振仲

选自《这里是白城》

吉林省地方志资源开发立项项目


——


  白城先辈生活在东北腹地,东北人的生活风俗和生活习惯在白城先辈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城祖先繁衍生息在嫩江、洮儿河、文牛格尺河岸畔和科尔沁草原东部边缘,寒冷的北方气候和独特的渔猎文化、草原文化以及别样的农牧生活,养成了白城先辈特殊的生活方式,被后人总结为诸多“怪”。这“怪”是奇特,也是情趣,是八百里瀚海独有的生活风情。


一、窗纸糊在窗户外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窗纸都是糊在窗棂内侧,从房子外面就可以看到“盘肠”“灯笼锦”等各种花式的窗格图案。当外地人看到东北民房糊在外的窗户纸,使窗子成为整个“大白块”,自然觉得不习惯而视之为怪了。白城自有人家居住以后,也沿袭了这一生活习俗。


  清光绪年间,白城这一带土地丰稔肥腴,水肥草香,是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后旗镇国公封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城先辈由农牧向农耕转变,洮儿河两岸逐渐形成大小村落。早些年的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漫天大雪在北风吹刮下,覆盖了茫茫草原,气温下降到零下近35℃,室外滴水成冰。生活在草原上的白城人,在天寒地冻的时节,室内全靠火炕、火盆取暖。火盆放在炕上,火炕直接连着窗户,室内外温差很大。过去,因生活十分贫穷,住房大多是用碱土拌着羊草制坯垒屋,窗户大多是木棂格子窗,那时没有玻璃,也没有塑料布,不论多富的人家,窗户都糊窗户纸,以挡风御寒,又不遮光。如果把窗纸糊在里面,窗外所结的冰霜遇室内高温时就会融化,水就会流到窗纸和窗棂结合处,夏季下雨冬季下雪也会在此处积水积雪,这不仅容易使窗纸脱落漏缝,而且还会造成窗棂腐烂。再者白城春季多风沙,所谓“一天三遍风沙土,今天不刮明天补”“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把窗户纸糊在外边,大风沙不能污损窗棂,还能保持室内的清洁明亮。也有老人说,老式窗户都是上下开启,站在炕上顺手开合窗扇便利。室外的空气流动性大,当压力增大时,纸受到压强作用,将向室内运动,由于木框的支撑而不会掉下来。另外,老式窗户的阁棂花样比较多,如果把窗户纸糊在里面,根据季节日光照耀时间长短,窗棂的阴影会大面积影响采光效果。如此,室内的热量与外面冷空气形成对流时,就会产生水汽,一点点把糊的毛头纸泡掉。所以,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东北人通过实践,便想出了“窗户纸糊在外”的绝妙做法。


  糊窗户纸也绝对是一个技术活,白城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九月不糊窗,九月糊窗小鬼往里望”。意思是九月份不适合糊窗,九月的天气在北方说冷不冷,说热不热。糊的窗户纸经过几次冷暖侵袭就会掉了。进入十月份天气转冷,温差不大,窗户纸糊上就能冻干了,这样才粘的牢固。糊窗户的纸张也是大有讲究,这种糊窗子用的纸与一般的纸不同,它既不是现在常见的白色机制纸,也不是文人学士写字印书的宣纸之类,而是关东制纸工匠就地取材制造的一种“土纸”,或称为“麻纸”或“麻布纸”。有的就是用麻做的纸。用麻造纸前,先要把麻秆用水浸泡,泡好后拿出,把麻皮扒下来,经过浸泡筛选,晾干后就成了“麻纸”。这种麻纸,又粗又厚,上面再用胶油勒上细麻条,刷好桐油,典型的“窗纸”就做成了。有的采用当地生产的芦苇、蒲棒、线麻、旧絮等,经过剁碎、碾压、淘洗、蒸麻、打线、沉淀、捞纸、晾干等一系列工序精心制作用来糊窗户的纸。这种纸虽不像宣纸那么白净,但却很结实柔韧,再经过胶油、桐油、苏子油和盐水等喷涂处理,就具备了很强的防水防潮性能,不怕风霜雨雪,雨水打在窗纸上,能顺利地淌下去;下雪时雪花也无法黏附;遇冷产生的潮气打在上面,也能化成水珠滴下去,无法浸入到里边,也不怕室内的水蒸气。糊的方法是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绳,糊在一起,然后再糊到窗棂上,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阔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贴在窗户上半年不成问题,春秋两季各更换一次就可以。糊窗纸也是一种技术。讲究绷得直、糊得平,才能既美观又延长使用寿命。窗户纸是整齐还是破旧,也是衡量一家日子过得如何的一个外部标志。


  20世纪50年代,一般家里下层窗户安玻璃,上层窗户仍然糊窗户纸。将窗户纸用麻条勒成“米”字形,然后用棉球蘸上豆油,再糊到窗户外边,遮风挡雨,吸纳阳光,能使用一年时间。所以说窗户纸糊在外与其说是“怪”不如说是一种奇思妙想,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


二、姑娘叼个大烟袋


  过去满族人及其先民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渔猎生活,不但艰辛而且经常与蛇蝎蚊虫为伍。吸旱烟不仅可以驱蚊逐虫,还能防止被毒蛇咬伤,据说就连最毒的蛇也怕烟袋油子,因此吸烟不仅仅是一种消遣和嗜好,还能起到防身保安全的作用。久而久之,代代相传,形成了满族人爱抽烟的习俗。清朝时代,旗人生活优裕,姑娘们在未出阁时因有选妃的机遇,很受尊重,被称为“娇客”,她们平日一般不操持家务。女红之外,闺门寂寂,常以吸烟解闷,便形成了“旗人姑娘真叫怪,嘴里叼个大烟袋”的形象。以前,满族女孩子出嫁时一杆精致的旱烟袋是必不可少的嫁妆。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环境的改变,满族女子早已摒弃了这样的习俗,只有那些已经上了年纪的老奶奶们,还时常一边抽着旱烟,一边唠着家常,品味着生活的甘与苦,谈论着往昔和未来。


  白城的土地有很多都是嫩江、洮儿河冲积扇形成的,土质肥沃,适合种植“关东烟”。春夏时节,白城的黑土地上一片翠绿,家家都种“关东烟”。深秋时节,白城农家小院里一片金黄,那是家家在晒烟叶,什么“蛤蟆头”、叶子烟等。这时,风中飘荡着阵阵烟草的奇香。烟有防蚊虫、提神的作用。烟灰还是一种民间常用的去污渍用品和止血药。手或器皿脏了,用烟灰蹭一蹭,很快就干净了;在田间劳动,万一受了外伤,人们就顺手捏一点儿烟灰抹上,既杀菌又止血。在白城,冬天的雪很大,天气很冷,农牧民都在“猫冬”。冬夜寒冷又漫长,没有什么事做,大伙聚在一起,边抽烟边唠嗑,消磨那漫漫的长夜、寂寞的光阴……这样,烟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老辈的白城人,提起抽烟的好处,能说得头头是道。他们说抽烟不仅能驱困解乏,还能防止蚊虫叮咬,连毒蛇也怕烟的味道。这些对在田里或水边劳作的人无疑是很重要的。此外,抽烟还有社交方面的作用。即使是陌路相逢的人,彼此递上一袋烟后,就会增加几分亲切感。过去到东北农家做客,进屋后第一件事是请客人炕上坐,第二件事就是把烟笸箩推到客人跟前说:“来,抽着!”连儿歌中也说:“娘家客上炕里,烟袋荷包递给你……”可见敬烟是待客的一项重要礼俗。烟在当时的白城,已遍布家家户户。从前,差不多家家有烟笸箩,来了客人不但要敬茶,敬烟也必不可少;老人抽,青壮年抽,年轻的姑娘、媳妇儿们也都抽;男人抽,女人抽,甚至十七八的大姑娘也抽。“十七八的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被关内人看作是一大怪。过去女孩子抽烟都是从小学会的,源于白城代代相传的敬老习俗。一般人一听“姑娘叼个大烟袋”就以为白城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成天叼个大烟袋抽烟。其实不然,这里的姑娘媳妇最孝顺老人。她们在老人抽烟之前,往往先给老人装上锅烟(也叫拧上一锅),先是就着火盆,抽几口,把烟袋点着了,把烟锅移开再先试着抽一口,看看烟杆通不通,透不透气,用小手巾擦一擦烟嘴,再恭恭敬敬地递给老人,一来二去自己就学会了。这一套过程人们诙谐地用“姑娘叼个大烟袋”来概括。这烟袋也有许多说道。烟袋锅多是用黄铜和白铜制作,烟袋嘴除铜的外,还有玉石、玛瑙、青金石、翡翠等多种质料,烟袋杆则是铜、木两种,以乌木为好。一般的情况,男子用的烟袋杆较短,大概不超过一尺,因为他们经常在外边活动,携带方便。烟锅和烟茶包也较大一些,出门时别在腰带上。女人吸烟一般在家里,习惯用细长的烟袋杆,烟锅也相对小,称作“坤烟袋”。烟荷包是年纪大的用扁圆形的,年轻的用长形,而且两面都绣有花、鸟、鱼等图案。其中老太太用的烟袋杆特别长,一般都在二尺以上,装好烟后,往往自己够不着点火,或由晚辈帮着点,或者自己伸到灶火和炕上的火盆里点。她们坐在炕上需要拿稍远一点的东西,往往不用挪动,用长烟袋一扒拉就可以勾过来。抽烟袋的老太太还有一项“绝活”,就是能坐在炕上把唾沫吐到四五尺远的地方,初次看到这种情形的人都会觉得新奇。过去在白城民间,手拿长烟袋成了老太太的标准形象。


  白城婚礼中还有一项与抽烟有密切关系的礼仪,就是新媳妇的“装烟礼”。即新娘子在结婚典礼前拜见婆家亲友长辈,要“请”过受礼者的烟袋,为其装好一袋烟,点着火之后敬上,受礼者还要给“装烟钱”做见面礼。旧时“规矩大”的满族家庭,伺候公婆的儿媳,在晚上回自己房间休息之前,要给公婆装一袋烟并点着后才能离开。第二天早上给公婆“请安”时,第一件事也是装烟和点烟,可见当时姑娘叼烟袋的功夫还是会派上用场的。家里来了客人,没有水果、点心招待,只能递给客人大烟袋以示敬意。女人叼烟袋和过去的生活条件艰苦有关,那时没有整盒香烟,不论男女,想抽烟就得叼个大烟袋。


三、养活孩子吊起来


  “养活孩子吊起来”是关东的独特民间风俗,白城人也不能例外。养活孩子吊起来,是指把孩子放在“悠车”里,让孩子好好地睡觉。悠车分吊车子、炕车子、晃车子。“悠车”是白城人的土话,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摇篮”。过去,白城人一般家庭都是砌南北炕,媳妇或婆婆往往坐在炕沿上,手里一边纳着鞋底子,一边推着悠车,嘴里还哼着风趣的《摇篮曲》。平心而论,悠车育儿的好处确实不少。婴儿的母亲只是在孩子饿时才抱出来喂奶,可以更多时间腾出双手去做家务活。孩子躺在悠车里很安全,又可在缓缓地摇动中听着母亲的催眠曲安然入睡。由于悠车车帮很高,孩子睡着后用薄布做成“车蒙子”搭在“车弓子”上覆盖,使婴儿不致受风感冒,还能避免蚊虫叮咬。正因为有这么多好处,后来“闯关东”的汉族人也很快就接受了满族这种育儿习俗,和他们一样把孩子吊在悠车里,度过初涉人世的岁月。


  做悠车,要由屯里的能工巧匠动手,材料是用胶合板、薄木片,先用水蒸气熏软或用开水煮软,“弯”成一个椭圆形或长方形的车帮,把接头处用皮绳或锔钉连接牢固,再在底部安横梁和底板,做成后两头微上翘,形如小船,车帮上沿的中前部还要安“车弓子”。四角装铁环、穿皮绳、拴车钩子,悬挂在炕上方的“子孙椽子”上。车帮的外侧用红黄油漆涂刷,并有“长命富贵”“九子十成”之类的吉祥文字和图案装饰。吊绳上还拴有小铃铛和布制、骨制的小玩具,既用来哄小孩玩,又能增添装饰效果。接头处用皮绳或铆钉钉死,拼扎牢靠,再上好底,悠车就成形了。


  做悠车,选什么木料很讲究。最好选用结籽多的树木做料,如榆木、松木、隐喻着多生儿育女。也有专门选用柳木的。这因为“柳”和“留”,音相近,取其“留”意,是希望把这个孩子很平安地“留”在世上,不至于被灾祸夺走。还有的专门用雷击木来做悠车。据说,遭雷击过的东西,恶魔已不存在,有辟邪作用,可保孩子平安健康。外面还要涂上色彩。有的是红地画黄花,有的是黄地画红花,还有的是黄地画杂花。不管画什么花,在上下边缘要画上“云卷”表示孩子长大了能升官,能“飞黄腾达”。还有画的是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如“四郎探母”“王小捕鱼”什么的。也有画上松竹凤鹤、花鸟鱼兽的,图个吉庆。绳的上方往往挂个玩物,如彩色的鸡毛鹅毛、纸糊的小葫芦、小风轮等,者是逗孩子玩的民间玩具。


  婴儿出生后数日(有在七天或十二天的),便开始睡悠车,俗称“上车”。所用的车很少是自家新制,而是由姥姥家、舅舅家赠送,而且用过的旧车为好,因为这样的车已被实践证明能使孩子平安长大成人,用起来吉利。也有的人家为图孩子“好养活”,专门向亲友中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家庭去借其用过的悠车。据说孩子也能像这家人一样,长大了能光宗耀祖。借悠车时,一定要选对方是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庭,孩子没病没灾的,特别是谁家小孩子睡了此悠车中了状元,当了秀才举人的,便十分的金贵。谁家子女多,长得都挺俊俏、好看,悠车也常常被别家借去。这些人家的悠车,往往也成了这家主人的骄傲。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乞求平安、吉祥的一种心理,体现的是关东民间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是北方民族朴实善良、憨厚大度的品格再现。


  孩子入车之前往往还要有一些仪式,如姥姥、舅妈等叨咕几句平平安安、步步登高之类的吉祥话,还放一些钱在车内的枕头下,俗称“压车钱”。若是借来的悠车,拴吊好后把孩子放进去之前,先把自家的猫放进去悠一悠,若是猫不在家,就用扫炕的“笤帚疙瘩”代替,悠时嘴里也要“叨咕”,意思无非是借此去掉“邪气”。另一说猫或笤帚疙瘩都是整天待在自家炕上,将其在车里放一放,孩子再睡就不会“认生”。孩子睡悠车时,一般不铺棉褥子,而是用内盛谷糠的布口袋垫在身下,俗称“糠口袋”,据说既利水又去火,婴儿睡着舒服又少生病。车内用的枕头也内装糠麸,而且装得比较满,以求其“硬实”,因为这有特殊意义。满族孩子睡悠车时,肩臂和腿部都要用布带子绑住,一是防止其翻身掉出,二是使其不“溜肩膀”,胳膊腿直,有利于长大后骑马射箭。东北妇女们常说,睡悠车的孩子长大身材好,没有前鸡胸、后罗锅、溜肩膀、罗圈腿一类的毛病。由于被绑住胳膊腿的孩子不能随意翻转,只能在悠车内仰卧,加之枕头很硬实,时间长了“后脑勺”压得比较平,东北人以此为美,谓之“睡扁头”,而视“前锛儿喽后勺子”为脑型不正。


  悠车因它高高地悬挂在屋里的檩子之上,狗猫鼠之类不易上去抓挠孩子。在悠车晃动中,婴儿有飘飘然的感觉,很快就能入睡。悠车一晃动,苍蝇、蚊虫就会飞开,婴儿睡着了,也少受或不受它们的叮咬。另外,当悠车一动,还能生出一股小凉风,可以消除孩子身上的热汗,使孩子睡得舒坦。由于悠车的四周大约有半尺到一尺高,晃动时虽然有风,但不会直接吹到孩子脸上身上,孩子不会感冒。由于悠车前后一动(吊在梁上,就是人不推动,它也会自然地微微摆动),使睡在里面的孩子不至于总躺在一个位置上,就不会使孩子“睡偏了头”。关东地区的女人常说:“睡悠车的孩子,长大了漂亮,好看!容易找人家。”


  有了悠车,家庭主妇们真是方便多了。有的主妇悠一下悠车,还要跑到外屋去烧火贴大饼子,或是到院子里给猪鸡添食。悠车悠一下,到车子自己停下来,大约需要十几个来回,麻利的主妇还可以乘机去挑一趟水呢。悠车的产生和关东的游牧民族有关,“养活孩子吊起来”彰显了白城人的聪明与智慧。


四、家家酱缸放屋外


  由于地理气候和生活状况的原因,白城的先辈不能顿顿吃到鲜菜或一顿吃几个菜,大酱就成了餐桌不可缺少的下饭佐餐食品。过去白城的百姓人家,特别是乡村人家的窗下或菜园子门口,都常年放置着一口大小不等的酱缸或酱坛子。即使在三九天,酱缸也不会上冻,随吃随取很是方便。酱缸周围往往还要用柳条、秫秸之类的圈起来,白城人叫它“酱栏子”,以此防猪啊、狗拱倒或弄脏了酱缸,酱缸的领地还真是神圣难犯呢!酱缸都是平安镇瓦窑烧制的,分一号缸、二号缸、三号缸和小号缸,各家把做好的大酱放在酱缸里发酵。放在窗前酱栏子或菜园子里的酱缸每天要用酱耙子上下搅拌,俗称“打耙”。大酱经过日晒后发酵,散发一阵阵芳香,用酱耙子越打越好吃。酱缸口用白布盖着,边角系上布条和坠物,最后用“酱缸帽子”盖上。在白城“酱缸帽子”基本用苇子和秫秸糜子编制,形状是圆锥形,外边下雨也不漏,还能透气,吸纳阳光。白城大酱在制作过程中,从选料、烀豆、做成酱块子、存放、下酱、打酱缸等等,都有很多细节的讲究。每家的酱都不一样,几乎一家做酱一个味儿,但共同的特点如童谣唱的那样:“烀黄豆,摔成方,缸里酵成大酱香。蘸青菜、调菜汤,盛上一匙油亮亮。”大酱在白城乃至东北人家的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炸鸡蛋酱、辣椒酱,大葱蘸大酱、干豆腐抹大酱、大酱炖豆腐,大酱炖小鱼、酱茄子、酱炒角瓜片,苣麻菜、婆婆丁蘸大酱等等都是白城人爱吃的。每顿饭就是有几个菜也离不开大酱,尤其是大葱蘸大酱吃得可口成瘾、津津有味。如今白城农村,家家还都下酱,每家下酱的大缸还放在屋外。


五、南北大炕对脑袋


  由于白城地处松嫩平原,缺少砖瓦和盖房子用的松木檩材。所以,白城一般人家就盖两间房或三间土房,除去一间厨房,供人居住的也就是一两间房。就是房子多的人家,到了寒冷的冬季,取暖也成了头疼的事。所以过去白城的人家,一般都是南北大炕。炕除了用来睡觉、吃饭、休息、招待客人外,同时还有取暖的功能。这是为了节约柴草,保持冬季室内有足够温度的一个办法,有时祖孙好几代都睡在一个屋里的南北大炕上。一般老辈的睡在朝阳的南炕,小辈的睡在背阴的北炕,如果是新婚的小辈,晚上睡觉时还要挂上帷幔,一般南炕老辈人炕沿外挂蓝色帷幔,北炕小夫妻炕沿外挂红色帷幔。睡觉时,南北炕上的人都是头朝外,所以出现了“南北大炕脑袋对脑袋”的现象。现在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越来越少,小夫妻结婚基本都分家另过,就是不分家另过,也与老人住东西屋,没有一大家子人睡在一个房间里“脑袋对脑袋”的情景了。白城农村一般人家还有火炕,但大致都是单独的南炕或北炕,地面空出来放点家具,增加室内活动的空间。


六、土坯房子篱笆寨


  20世纪70年代以前,白城城乡砖瓦结构的房子凤毛麟角,大都是土坯垒成。白城交通不便利,物资匮乏,盖房的砖瓦、刷墙的白灰很少,更谈不上什么涂料了。白城的土壤多为碱土,生长着一种叫羊草的植物,一米多高,杆径如南方毛竹,是空心的,盖房子时用铡刀切齐根部,再铡成一段一段的,民间称之为“秧纠”,拌在碱土合成的泥里,然后托成坯,再用土坯垒房子。房子垒好后,再用同样的泥里外抹平。还有一种盖房子的方法叫“干打垒”,就是将湿土放到用檩木绑成的槽里,然后用榔头一遍遍打实成墙。房盖和墙的四周都使用碱土块合成的泥来抹实,以抗风雨。碱土合成的泥含碱高,抹出的房盖、房墙两年抹一次,含碱低的泥,抹出的房盖、房墙一年就得抹一次。所以,人们用车拉碱土时都找好一点的碱土。脱坯抹墙是十分劳累的活,白城农村有句俗语叫“脱坯抹墙活见阎王”。意思是这活能把人累个半死,活着见阎王爷去。房屋外墙用碱土块抠成泥抹,而里墙就得用白黏土块拌水刷。这种白黏土块在嫩江、洮儿河、文牛格尺河、蛟流河两岸的村庄里随处可见。找到白黏土地,先用铁锹将上层腐殖土去掉,往下挖半米多深,就看到白黏土了,因白黏土和黄黏土掺在一起,所以要用铁锹一点点去掉黄黏土,再把白黏土一块块抠出来,放到土篮子里。白黏土取回家后,根据刷墙的面积用水搅拌,搅拌均匀后,“焖”一两天,使白黏土的白色完全浸出来,这样刷出的墙才白。一般人家每到晚春时节,就挎上土篮子去挖白黏土块,或当时刷墙,或留着到春节刷墙。白黏土刷出的墙即省钱,又环保,绝对没有污染,细细白白的,把屋里装扮得亮亮堂堂。“抹房刷墙用土块”这在现在年轻人看来好像不可思议。房子盖好后,周围院墙有泥叉的,即将碱土拌上“秧纠”,用铁叉一点点从地上垒起,直垒到需要的高度,形成围墙,也叫院墙。也有木棒子或树桩子插的,往往就地取材,从树木中间一劈两半,围着房前空地插成半圆或见方的篱笆墙。


七、火盆取暖炕上摆


  火盆和火炕、火墙一样,是过去白城地区冬天取暖的必要设备之一。过去白城地区冬天特别寒冷,到了数九寒天“鬼龇牙”的季节,外面滴水成冰,日常用火不能满足人们对取暖的要求。由于条件所限,人们没处买火炉,也买不起火炉,所以冬天取暖就用火盆、火炕和火墙。特别是火盆,已成了白城人冬天取暖的必不可少的用品。火盆一般是就地取材,用白黏土或黄黏土做成口大底小呈圆形的器皿。黏土做的火盆不需要什么技艺,一般人家都会做。做泥火盆时先用烧制的灰泥盆做支撑,用手一遍遍拍实,厚度一寸左右,上边做成沿,方便搬移。为了防止破碎,做泥火盆时在里边放上铁丝或竹条、树条,就像现在打水泥板放钢筋一样。用泥做成的火盆,比铁的、铜的火盆保温效果好,搬动也不烫手。各家各户每天早晚做完饭后,将灶膛里烧的木头、玉米瓤子或柴草之类的余灰放到泥火盆里,踩实放完烟后,搬到炕上,火盆就散发热量,供人取暖。早上放的火盆可暖一白天,晚上放的火盆可暖一夜晚。家有老人的特别是老太太,因为身体和寒冷的原因,冬天基本不参加户外活动,就坐在热炕头上,盘腿抽烟、烤火,给小孩子讲故事。客人来了也先让到火盆前。火盆的用途除了暖身之外,有时在热灰中埋上一个鸡蛋、两三个土豆、地瓜,或是几个黏豆包等,以便打个牙祭,或者哄一哄冻、饿的孩子。还有用来烫酒、热水、热饭,以及烧烙铁熨衣服等等。年轻人火力旺,家有火盆的要先让给老年人。现在的白城农村一般采用地炕(相当于楼房的地热)或者电暖气等,铝合金门窗封闭得更严实,废弃了虽然暖和,但是翻动时会让灰尘跑满房间的火盆。不过对于上了年纪的人,火盆带来的温暖和幸福不是语言能描述的。


八、靰鞡草鞋脚上踹


  靰鞡鞋是满族人最先发明和穿着的一种特有的鞋子。这种鞋多用牛皮或者鹿皮、猪皮缝制而成,鞋帮和鞋底有的是一整块皮子,鞋尖上翘,像个船头,鞋脸儿带褶并缝有穿鞋带的耳子,鞋面可以盖住脚背。每只鞋的鞋跟钉有两只古钱大小的铁钉,防止鞋跟磨漏。穿靰鞡必须配毡袜。毡袜用羊毛制成,厚实高腰,几乎到膝盖。鞋里面絮上靰鞡草或苞米叶,靰鞡草叶片中有蜂窝状的空隙,具有很好的防寒隔热功能,穿在脚上松软暖和还结实。靰鞡鞋因为絮靰鞡草得名。


  过去白城冬季温度普遍在零下30多摄氏度,经常刮西北风,下“大冒烟儿”雪。冬季外出或在外面干活,穿一般的布棉鞋冻脚。于是,白城人和其他东北人一样,愿意穿靰鞡鞋子,松软暖和又结实。这种鞋曾经在白城非常流行,尤其是那些赶大车的车老板、打猎的、冰上捕鱼的都喜欢穿,走在雪地上“吱吱”响,或坐在板儿车上,摇晃着穿靰鞡鞋的双脚,大鞭子甩得“嘎嘎”响,十分神气。这种靰鞡鞋不缓霜、不灌雪、不打滑,非常实用,只是又宽又大,外观不太好看。现在白城人已经没人穿它了,只在影片中、民间收藏者家中或民俗村里能看到真正的靰鞡鞋。过去白城这一带还流传一句歇后语:“穿靰鞡鞋迈门槛——先进者(褶)”,说的就是这种靰鞡鞋前边褶多。


九、冰上捕鱼用网拽


  白城有嫩江、洮儿河,还有月亮泡、哈尔淖、向海水库、团结水库等,水资源十分丰富。这些较大的河面、湖面上盛行冬季捕鱼。白城人俗称“冬网子”,即打开冰窟窿下拉网捕鱼。北方冬季湖面结冰,冰下的水特别干净,冰下的鱼味道也鲜美。白城人一般进入腊月开始拉网冰上捕鱼,开捕的第一网称为“头网”,捕鱼最多的一网称为“红网”。渔民们把头网的头鱼用红布包上,或送往京城,或送给地方官员。冬季湖泊经过长期封冻,水中缺氧,一些较小的湖泊甚至会严重缺氧使鱼类窒息而死。这时如果在冰上打开一个窟窿,鱼类为了呼吸新鲜氧气,蜂拥而至,有的迫不及待,跳到冰上来。鲜活的鱼儿接二连三地跳上冰面,也可用鱼叉将鱼叉上来。冬捕场面十分壮观,头网开捕时需要举行隆重的传统祭湖神仪式。在冰封雪盖的湖面上摆上供桌,摆上好酒、新杀的肥猪,远近百里人们不畏严寒都要来参加这场古老的活动。仪式开始时,“鱼把头”带领渔民焚香叩拜,在烟雾缭绕中又手持圣旨般的太平词大声宣念,祈望湖神保佑渔业丰收,保佑渔民们湖上捕鱼安全。随着“鱼把头”一声令下,几名壮汉手持“冰镩”健步上前,在摆放肥猪的供桌前用力开凿,冰洞凿开,坛子里的酒倒入洞中,割下的猪头、糕点、水果等供品也要尽数投入水里,以供湖神享用。渔民们穿着防寒大衣、皮帽子,将近千米长的大拉网,放入第一个入网的大冰窟窿里,在距离四五百米处另外选定一个出网点,插上标志。渔民们按入网和出网点做半圆形,每隔十米左右打一个小冰洞,最后汇集到出鱼点,形成一个周长近千米左右的大圆圈,并在出网点打一个更大一些的冰洞。在打沿路小冰洞的同时,两个方向用十多米长的木杆带细绳穿进冰洞,绳子的后面连接着大拉网,长木杆在冰层下靠拿拨杆的人拨动,前进到下一个洞口,待到双方汇集到出鱼口,“鱼把头”一挥手,马拉绞盘拉动大网向出鱼口移动。渔民们怀着对丰收的期望看着一条条、一堆堆活蹦乱跳的鱼儿出水。最激动的时刻是拉网的最后端,渔民们称其为“网堵”,大量的鱼集中在这里,卡在出鱼口,马也拉不动了,渔民们挥起“抄捞子”一下一下往外舀,鲜鱼银光闪闪地飞舞在空中,每条都在两公斤以上,大的鲢鱼每条有四五公斤重,最大的鱼有半人高,二三十斤重。白城冬季捕鱼量占吉林省总量的1/3,也就是说,吉林人冬季每吃三条河湖泡沼产的鱼,就有一条产自白城。


十、 冬捕头鱼最讨彩


  头鱼宴是冬捕的最后一项活动,其习俗始于辽。冬捕最早只是北方游牧民族度过漫长的冬天后补充食物,同时活动筋骨的一种手段。而辽代虽然有京城,但习惯却和古代匈奴等游牧民族类似,君臣的日常生活、国政之中心都不在首都“上京临潢府”(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而是在“捺钵”(行宫)。辽代帝王随季节气候和水草变化,四时迁徙,头鱼宴的地点通常有两处:一处是混同江,即今松花江;二是长春河一带,主要是现在的月亮湖地区。辽代从圣宗皇帝直到最后一个天祚皇帝,都喜欢并到这里建“春捺钵”。

《辽史·营卫志》记载:“卓帐冰上,凿冰取鱼,纵鹰鹘捕鹅,设头鱼宴,头鹅宴,宴请群臣,共商国是。晨出暮归,从事弋猎网钓,春尽乃还。”辽帝先于湖畔设帐,命人在冰湖上周围十里范围内凿冰下长网围鱼,使之不得逃出,然后用数匹公马拉绞盘,将毛网聚合到冰口取鱼。钓鱼时,在冰面上搭起帐篷,凿开四个冰眼,中间的冰眼凿透用以钓鱼,外围的三个不凿透用以观察。鱼将到时,观察人等告诉皇帝,皇帝就到中间的冰眼用绳钩掷鱼。鱼中钩负伤带绳逃走,先放松绳子任其去,等鱼挣扎得没劲了,再用绳子把鱼拽上来,主要是鳇鱼、鲟鱼和胖头鱼。头网中最大的一条鱼被称为“头鱼”,头鱼捕获后,即刻入帐烹调,便献于在场尊长——多是太后权臣之属,以及各地首领,品尝鲜美的“头鱼宴”。


  月亮光、哈尔淖旅游区沿袭古老的辽金遗风,每年腊月前后进行冬捕。冬捕过程中,鱼把头会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判断选择鱼群聚集的地方,确定冬捕下网的位置,大家围着鱼群凿出几百个冰窟窿,将2000米长的大网通过相隔60多米的冰洞,用传杆、扭矛和走钩在冰层下慢慢舒展成一个硕大的“包鱼圈”。下网时,由于网太长,每隔一定的距离,他们还要使用马拉绞盘拉动大网,才能将大网逐步下到位,仅下网的过程就需要八九个小时。拉网出鱼时,湖面上欢声雷动,出网的冰窟窿热气腾腾,网内大大小小的鱼跳跃挣扎,出网的鱼立刻用雪埋上,以达到速冻目的,最大程度保鲜。第一条出网的大鱼往往被作为头鱼,被拴上红布条,进行现场竞拍,可拍到几万、几十万元。冬捕结束之后,虽然也制作“头鱼宴”和“全鱼宴”,但意义已不同往,更多是为了讨彩头,进行庆贺。


十一、 烟囱修在山墙外


  过去白城人居住的房子,烟囱和房子有一段距离,是典型的满族房屋特点,而汉族房屋一般都把烟囱贴在山墙外。目的是让保持热度的烟火给房间带来更多的热量,在白城农村也有把烟囱修在山墙里的,还把烟囱安上“插板”,俗称“烟囱插”。“烟囱插”通常用铁片制作,冬季晚上睡觉前,还要烧一遍炕,等生烟出得差不多了,关上“烟囱插”,防止冷空气把火炕里的热气抽走,火炕能一直热到天亮。风大的天气,还能防止从烟囱里夹带出的火星引燃易燃物,引发火灾。室外的烟囱一般都是泥坯垒起来的。最上端安上烧制的瓦圆筒,缩小出口,防止雨水浇塌烟囱。把烟囱修在山墙里的话,由于山墙厚度原因,烟道狭窄,通烟不畅,炕不好烧。把烟囱修在山墙外,可以扩大烟道,炕十分好烧。这就是“烟囱修在山墙外”的原因。


十二、 跨杠摽在大车外


  现在的白城,交通运输工具非常发达,大中小型的运输汽车、拖拉机、三轮车、船舶等运输货物非常方便,有的货物朝发夕至,非常快捷。而在过去,白城的运输状况可不是这样。那时运送货物、拉地里的秆棵、芦苇、柴草等全都用马车。马车体积小,拉沉重的货物还可以,可是拉秆棵、芦苇、柴草、货箱等轻大物品就装不了多少,不够载,往返一趟拉不多少。于是,聪明的白城人就想出一个办法——摽跨杠。方法是将两根檩木横放在前后车耳板上,再顺着马车方向将两根檩木放在两根横檩木之上,下方用粗绳摽上劲,以此固定住四根跨杠,四根跨杠离马车一米左右,呈“井”字形,这样马车的面积增大一倍多。拉秆棵、芦苇、柴草可比没摽跨杠的马车多拉一倍多。摽跨杠的马车拉秆棵、芦苇、柴草时还要用“角锥”在车后绞紧绳索,以防止车上的秆棵、芦苇、柴草“悠车”倾斜。摽跨杠的马车运输秆棵、芦苇、柴草时辕马只露半个身子,车老板坐在高高的车上驱赶马车。搞这种运输车老板要有高超的驾驭水平,而且必须使用听话的好辕马。不然,一旦出现“打压子”,会把辕马压死。一般的车老板都带个“鱼刀子”,一旦“打压子”马上割断辕马“上搭”解救辕马。由于马车行程慢,路途远的话就得住大车店。过去白城各地的大车店几乎都有马厩,马厩里有十几个大马槽子用来喂马,车老板住的都是南北大炕,中间安个大铁炉子。“打尖”的车老板喝完酒后,坐在热炕头上“侃大山”,讲南北二屯的新鲜事。现在,白城农村都使用“小四轮”,摽跨杠的马车早已绝迹了。


十三、 牛粪做车人来拽


  牛粪还能做车?这对玩惯现代化玩具的年轻人来讲简直不可思议。但聪明的白城人就是能充分利用资源,用牛粪做车拉人、拉物品。其实,做牛粪车并不复杂。进入冬季后,用土篮子到牛群中捡来新鲜的粪便,因牛是草食动物,所以排出的粪便并不臭。将新牛粪准备好后,开始做牛粪车的骨架。牛粪车的骨架根据所做的牛粪车的大小来定,大多在直径一米左右。家庭条件好的,可用钢筋、粗铁条做骨架,家庭条件不好的,可用竹竿、树条、木条做骨架,然后,将捡来的湿牛粪搅拌好捣注在牛粪车的骨架里,厚度在四五厘米左右,大多数为圆形,在四周安上四五个用铁条做的“铁鼻子”,以便运物品时拴绳子固定物品。做完后,再浇上一层冷水,拿到外边去冻。经过一个白天或一个夜晚冷冻后,牛粪车就硬邦邦的了。这时,趁着室外天冷,反复往牛粪车的底部浇水,使其结成硬币厚的一层冰,在拉行时,冰层与地面摩擦,拉起来非常轻便。一般农村小孩都亲手做过牛粪车,上边绑一个大筐,拉着它拣粪拾柴、运送粮食和其他物什。有时又把它作为玩具,一个人坐在车上,一个人在前边拉,伙伴多的时候,还进行拉车赛跑,抡圆圈比赛,很是惬意。只是,这种牛粪车只能在冬季里使用。春天一到,随着气温的上升,牛粪车在阳光下慢慢融化,失去了它的运输功能,孩子们只能眼巴巴看着它离去,等待来年冬季时,再做新的牛粪车。


十四、 头睡扁扁人人爱


  睡扁头是满族的习俗。满族是一个好战的民族,当满族姑娘出嫁时,娘家必须陪嫁一个悠车,作为育儿工具。满族“生子满月,下摇车。其制以筛板,圈以两头,每头两孔,以长皮带穿孔内,外用彩绘,并悬响铃之类,内垫薄板。悬于梁上,离地三四尺,用带缚定小儿,使不得动。哭则乳之,不已则摇之,口念巴布里”。这个睡板是松木做的,上宽下窄,底板上垫一个内装荞麦皮或米糠的长圆形垫子,白城人称之为“糠口袋”。用的时候宽的一头放一个枕头,用夹被把小孩包起来,放在糠口袋上,并用布带儿捆三道,一处捆双臂,一处捆双膝,一处捆脚踝处。小孩就笔直的固定在睡板上。目的是使上下肢生长得更快更直,体型好,身体修长,长大成人后不会出现罗圈腿,利于拉弓射箭,具有战士的体魄。同时,睡板上还有个洞,方便接尿。枕头以小米、高粱、绿豆、黄豆、沙子为填充物。小儿常睡硬枕头,长时间不动,会导致枕骨变平。称之为睡扁头,形成以扁头为美、非扁为丑的习俗。睡扁头形成过程中,头部两侧太阳穴逐渐突出来,眉间印堂突出,使婴儿面容增大,面额丰满。满族认为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式的脸型是福相、官相。也是一个善于征战民族对男子汉的要求。女孩儿后脑扁的话,以后扎辫子好看。这里说的辫子是过去的那种双辫子,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睡扁头的习俗,甚至影响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时至今日,在白城城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就像过去的妇女裹小脚一样,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审美特征。如果小孩头没有睡扁,被认为是做母亲的失职,要被耻笑指责的。小孩刚一出生,就让宝宝采取仰卧睡姿,要让自己的宝宝睡出大脸,美其名曰四方大脸。


- 方志吉林 -
修志问道 以启未来

【微信号:fangzhijil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