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 古老的竹纸制造技艺, 在勤劳的富阳人手中代代传承。 纸质柔软,不腐不蛀, 卷舒虽久而墨中不渝, 竹纸被誉为最佳的书写用纸。 他是喻茂刚, 喻家“竹纸制造技艺”第13代传人。 喻家世世代代造纸,到喻茂刚这已传承13代之久。 喻家制造的纸,与传统认知中的纸张略有不同,主要以生嫩毛竹为原料,因而得名为竹纸。 竹纸纸质柔韧洁白,微含竹子的清香,着墨不渗,久藏不蛀。存放20年以上的竹纸更是有市无价,是众多书法大家们争相求得的文房珍品。 传统老底子元书纸 2016年,年过半百的喻父叫回了在外打拼的喻茂刚,希望他传承竹纸制造技艺。关于这个决定,喻父已经思考多年。 喻父 这期间,喻父有过迟疑,也有过否定,但最终敌不过心底那份对老手艺深深的爱恋。 “其实作为儿子,我能体会到父亲内心深处的斗争,他做了大半辈子的竹纸,最了解其中的辛酸,父亲不愿意让我像他一样辛苦操劳。但这是我们喻家十多代人为之奋斗一辈子的手艺,他舍不得放弃,担心这个行当就此消失,无人传承。”喻茂刚平静地说着。 2016年年底,喻茂刚从灯红酒绿的大城市回到老家,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竹纸制造技艺。 刚开始学习的几天,喻茂刚有些不太适应。“真的特别辛苦,你能想象在冬天零度左右的时候,把手放入冷水中十几个小时的感觉吗?” 一棵竹子变成一张纸,要经过72道工序,花费5个月的时间,主要步骤为:砍竹,发酵,选料,磨料,捞纸,晒纸,分拣。而喻茂刚说的正是捞纸这个步骤。 喻家捞纸师傅 将竹料舂成绒状细料的竹纤维后, 放入纸槽,和水搅拌混合在一起, 成为稀薄的纸浆。 这时, 喻茂刚需要借助工具“帘床”, 进行捞纸这一步骤。 两手持长约2米的帘床入槽, 用劲地荡起浆液进入帘内, 竹帘随手腕动作前后左右晃动。 喻家捞纸师傅 帘上浆液平衡荡漾, 以达到厚薄均匀的效果, 继而帘床慢慢向前倾斜, 使多余的水浆由前沿晃出。 此时帘上沉淀一层薄的浆膜, 这就是纸页。 由于捞纸所用的浆液必须为冷水,所以不论严寒酷暑,在制作这个步骤时都需要不停接触冰冷的浆水。 寒冷的冬日,长久接触浆水后,喻茂刚手上的神经早已麻木,毫无知觉,唯有凭着意志不断地重复着动作。 喻家捞纸师傅 但即便如此,他也从未后悔过“回家”这一决定。代代相传的手艺,丢舍不下的家族情感,让他坚守着这门手艺。 “既然决定回来,就一定要做好。”喻茂刚的眼神中透露着坚定。 严寒中接触冰冷的浆水让人难以忍受,炎热的三伏天晒纸同样是个辛苦活。可喻茂刚没有丝毫的抱怨,常常一做就是7、8个小时。 晒纸也叫焙纸, 在室内用砖砌起夹墙, 用不断燃烧的火使墙身受热, 以贴纸烘晒。 晒纸的屋内,闷热异常, 室内温度高达40多度。 炎热的夏天里, 常人进入一会就大汗淋漓, 而喻茂刚常常需要在里面呆上7、8个小时。 不仅工作环境艰苦,晒纸对于技术的要求也近乎于苛刻。晒纸师傅运气吹纸,手指轻巧,干净利落,时刻警惕着湿纸是否有破损,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是否晒平整、堆放整齐。 在竹纸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入行3年,精通3年,大师3年”。从小接触竹纸制造的喻茂刚坚持称自己还在入行3年。 他十分谦虚,丝毫没有因为对竹纸多年的了解而夸夸其谈,只是在说到竹纸的制作步骤时尤为认真,总是详细地解释着每一个步骤。 喻家办料师傅 对他来说,每一个步骤中的细节都决定着这张竹纸的成败,也决定着“喻家竹纸”金字招牌的闪亮程度,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接手喻家竹纸后,喻茂刚为竹纸的发展注入了许多新的血液。身为85后,他注重开拓年轻市场,并拍摄竹纸科普宣传片,用新媒体的方式宣传竹纸。 他告诉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拾毛笔,很多家长也会特意让孩子们学习毛笔字。因此我认为竹纸在年轻人中的市场会越来越大。” 为此,他在喻家竹纸口碑传播、熟人介绍的售卖方式上做出了一些新的改变,开设了喻家竹纸的网店,让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能简单地购买到喻家竹纸。 断料工序 喻茂刚在售卖方式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竹纸的制作工艺上,他却丝毫未变,依旧坚守着百年喻家的传承工艺。采用全手工的制造方式,用最好的竹料制造最精品的竹纸,杜绝偷工减料的现象。 衍生品--精品线装书 坚守匠心,传承创新,年轻的喻茂刚用实际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手艺,古老的竹纸制造技艺在他的努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上海办公室装修上海办公室设计办公室设计 办公室装修 |
|
来自: 柳星星h02xgxmd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