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货币商人 作者:张衢 历任工商浙江分行、广东分行行长,2000年任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并担任总行信贷政策委员会主任、财务审查委员会主任、技术审查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主要著作有:《货币商人》《行长论》、《掀起银行的盖头》。 一、行长必须讲得清本行的发展趋势 只有定位好自己,才能找准方位,认明方向目标,找到合适的路径。每个人都应看到自己前行的一片空间,若你看不到、不清楚,你就不知道如何去努力、向何处去,也就不会有发展机会与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说,识别未来代表一种发展进步的能力,若你不具备这种能力,当然谈不上进步了,也就无需怨天尤人。 1.行长不能只将自己当作一个普通战士。 一般而言,规划与趋势属于更高层级的战略管理行为,但是,作为省级分行或城市分支行行长,假如对本地区及主要业务缺乏全盘整体的认识,缺少用宏观思想方法来指导,只顾忙于事务,埋头拉车,完成指标,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业务员,显然与行长领导者的角色不相称,当然不会成为优秀有效的领导人。 完成业务只是一种作业的岗位要求,而管理是领导业务的要求,领导与员工之区别,不在于能不能做好业务,而在于能不能管理业务、规划与发展业务。 战士多的是而干部不多,好领导稀缺,他们是筛选、培养出来的,并不是谁都能当,差别在职责与能力。 2.当领导必须抬头看路、仰望星空,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一个人是否具备当领导的素质,有没有发展前途,不是一句空话,而要有一些基本的条件。具体说,第一,看他是否具备对业务的管理能力;第二,看他是否具备和把握宏观决策的领导方法。前者是上岗最基本的操作性要求,即他要去分管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解决遇到的问题,保障充分的执行力。后者看他观察事物的眼光、胸怀,是在怎样的世界观、方法论下开展业务,保障正确的发展路径。两者缺一不可,再通俗地说,即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保证科学有效地走向工作目标。 行长要能看到机构经营发展的市场空间,包括:各项业务突破新市场的可能性,从中找到新机会,才能带领全行走向正确的方向,进入新市场的领域;当副行长也一样,要能看到自己分管业务的发展空间、发展机会与可能性,指导和带领分管业务向前奋进。假如你找不到、看不清未来的趋势,你分管的业务定将落到为难的境地,岂有信心和措施? 3.经营中首要是认识环境、了解时势、选择方向、寻找机会。 一个行长能不能规划预测,体现一种宏观管理方面的领导素质与才干,从中表明他是怎样认识、把握与判断未来的,折射出一个人的发展观、经营观,以及对经营前景心中是否有数。未来是现今的延续,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成长变化,假如你对现状认识模糊,对局势背景不明了,对增量要素把握不准,对变动的结构不清楚,对竞争的态势不识别,对发展的动力缺乏基本估价,那么所谓的领导、统揽部署便成了空中楼阁,不接地气。 算者清醒,先算者胜。估测一个城市未来经济金融的发展不是一件简单之事,需要科学发展观与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来引导,需要依据实际做大量细致的基础性工作,经过行长反复思考论证之后,才能形成定性的结论。这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是一份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的经营管理成果,代表自己的经营思想,具有真正的价值。有这个蓝图指引,就能找准市场方位,增加决策的可靠性、可行性,胜算的机会更多。 4.上级最喜欢有眼光的行长。 我最喜欢有远见、有思考的分支行行长。每每下去调研,或者召开有关会议时,都是考察干部状态水准的极好机会。对行长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只会执行的行长,汇报中讲完各种数据和具体工作总结,就要谢幕,像一座贫矿没有亮点,无法再去深挖;另一种是有思想的行长,对未来充满想法和打算,有规划、有步骤和措施,说明他早已在思考安排。跟他交流可以层层深挖,对话中有相互启发,有各自观点认识的差异和探讨,使对话有滋有味,记忆深刻。 两种行长的区别在有没有关注和规划对未来的发展问题。假如上级未做布置,而你主动思考了,说明你具备了宏观整体的思想方法,经营有规划、有远见、有眼光,因而更理性,方向、定位与标杆更明确。假如在工作汇报中展示出这种战略思维,你的上级领导定会刮目相看,定会十分专注你提供的数据和观点,因为每个高级领导者更关注未来,最亟需以科学态度、方法与结论来指导实践。 我很关注一个分支行行长能不能讲出本行的特点与优势,每每在调研中总会询问这个问题,总是以这个尺度来观察干部,并从中寻找机构状态的领导层根源。 二、行长必须讲得清本行特点与优势1.道出你是否掌握深层次经营分析方法。 讲得清则表明行长有真水平,其所有经营行为都在清晰的战略思维之下,讲不清则徒有其名,只是行进在混沌之中;讲得清则表明行长早已做了周密的思考,下功夫做好了功课,说不出说明行长未曾思考、尚未形成结论,功夫不到位,如在混日子不会有战略决策。 (1)所谓结构,是指经济、金融的深层次构造。无论哪个城市,金融资源都有各自的分布特征,呈现出不同机构、不同板块的存在方式,只有了解它、揭示它,才弄得懂当地市场的金融状态。但是,平常人忙碌于事务,不懂、不会、不善于去思考探究,只有少数智者高手才试图去揭示市场的脉络本质,力求去把握事物的规律。 (2)结构分析的方法应成为行长基本的管理手段,也是揭示内涵的工具。结构引出战略,使策略有依据,谋划有思想。讲得清结构的人,一定最具有市场头脑与眼光,最善于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那些不懂得结构的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凭经验、浮在表面、跟感觉走,必定缺乏深度,缺少战略部署,一旦时过境迁,局部性经验常会失灵。因此,干了算的人不及算了干的人。一些优秀的分支行行长,常会基于市场的结构提出经营安排,这方面的建议与措施最容易得到上级的青睐、赏识、采纳和支持。 2.一个重要结论:不清楚本行业务特点、不了解经营定位的大有人在。 在当下分支行行长中,能够讲得清本地市场经济特点和金融市场结构的行长不多,至多是为了工作汇报而收集罗列一些经济金融数据,缺少实质性的市场指导作用;能够讲得清本行机构业务特征与经营优劣势的更少,绝大多分支行行长回答不出这个问题,甚至从未思考过。他们总把自己当成一个纯粹的执行者,简单机械地贯彻落实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与任务。只有很少人在研究市场大环境与生存方式,思考如何去开辟新路寻找机会,发展得更好一些。 为何是这样?究其原因,第一,行长年轻而缺乏经验,只把自己当作执行者;第二,受到业务的局限性,忙碌于事务压力之中;第三,金融业务多样性使环境与结构越来越复杂,金融真的很难懂。 3.搞清楚本银行机构的特点并不容易,培育、发挥优势更难。 一个行长不了解本行机构的优劣势,如同战士不懂兵器,不能发挥优势;一个行长不懂得经济与金融市场,如同将军不懂战场局势,无法调兵遣将,绝无制胜的可能性。 业务经营特征是通过与同业的对比中得出来的结论,假如不懂全局、不识他人何以去作对比,何以了解相互的差异性?何况特点形成于发展的过程之中,受制于环境与客户,只有懂历史、懂业务、懂市场才能做出深入的比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懂得优势方能运用优势。因此,要理性地认识它,在经营中培育它,从竞争中扬长避短,业务优势才能转变为市场优势。不知自身之长,不懂对手之短,要么无知,要么平庸,难以在市场中取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