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哲学为业,作时代的思考者 ——北京大学哲学系2017届毕业典礼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校友,亲爱的家长、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非常荣幸能够代表2017届的博士毕业生与大家一同分享这喜悦而又神圣的时刻。七年前,我来到北大哲学系攻读研究生学位。对于个人而言,本科选择哲学,大多是服从命运的偶然安排;研究生还选择哲学,才是自由意志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对于参加研究生考试来到北大的同学而言,走进哲学系往往需要付出比其他同学更多的艰辛。所以从决定考研的那一天起,身边就有人不停地问我为什么还要选择哲学,为什么不用考研的时间去学习一些更为“实际”的东西。在准备考研的时候,这些问题同样也困扰着我自己。七年之后,现在我已经选择了哲学教学作为自己的职业,在得知要代表毕业生发言的时候,我再次回想起了七年前的困惑:我们的时代为什么还需要哲学。对于这个问题,每一位以哲学为职业的同学都可能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今天,借这个特殊的场合,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一点感悟。 在大多数时代里,哲学家扮演的角色都是日常观念的批判者,他们总是能从逻辑的推演中得出一些惊世骇俗的命题,用来质疑既有的世俗传统或经验教条。因此,哲学总是显得很另类,而人们对待哲学的态度也往往是敬而远之。在现代社会,哲学对现实的批判显得更加不合时宜。自然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更加便利的生活体验,社会科学的进步为人类营造了更加自由的政治秩序;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哲学来对这个时代的观念进行批判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正是因为现代社会中无与伦比的便利和自由,现代人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难以相互理解。毫无疑问,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个体被允许按照自己的观念来规划生活,每一种个性也都可以在社会中得到生存的空间。然而,这也给现代人提出了更大的难题。现代社会中充斥着铺天盖地而又不负责任的公众舆论,人与人之间的大量冲突,仅仅是因为习俗、信仰、种族甚至是生活观念的不同。人宁可对动物表达同情,也不愿对持不同意见的同胞表达尊重,甚至还会以多数人的名义对少数人的个性选择横加干涉。谩骂、诅咒、暴力冲突弥漫在我们周围。 当然,哲学也无法给出解决这些冲突的确定方案,但是哲学的批判至少在提醒我们,未加审视的观念不足以作为普遍化的道德标准,更不足以成为干涉他人的理由。当大多数人习惯于为自己的狭隘偏见做辩护的时候,只有哲学在为达成真正的理解和共识而努力。经过多年的学术训练,哲学中的批判方法会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良序社会的达成没有那么容易;离开了社会个体之间的理解和宽容,现代社会的既有秩序不足以也不可能解决它自身所产生的问题。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得到尊重,我们也都希望社会能够拥有凝聚的共识。哲学的特别之处仅仅在于,它以批判的方式证明,共识的达成只能通过理性批判的方式来实现;除此之外,每一种特殊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都应当得到尊重。通过批判来达到理解、通过理解来实现宽容,我认为这正是哲学最智慧的地方。在常人看起来,这样的做法也许有些脱离实际、流于空想,但是当我们看到世界上因为习俗、信仰和民族等观念差异而导致的暴力冲突日益深重的时候,哲学所提供的方法依然是现代社会个体达成共识、解决冲突的稳妥途径。 哲学没有过时,哲学也没有脱离生活,哲学仍然在以其特有的方式积极地思考着我们所处的时代、改善着我们周遭的生活。哲学批判各种常识,并不是要否定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是要指出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些观念并没有它们看起来那么可靠,而且那些看起来离经叛道的观点和做法也不应当被简单地加以干涉和指责。哲学批判之所以要用理性的方式来审视我们的日常观念,是为了给社会共识提供更加可靠的基础。只有在充分的批判和理解的基础上,公民之间的尊重和共识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来。 因此,在这里、在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系,我们似乎是在用四年、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学习陈旧的哲学传统,而我们得到的实际上是最现代的公民教育。哲学的教育逼迫着我们放弃那些自相矛盾的教条与偏见,用批判的方法去寻找凝聚社会共识的真正基础。哲学带给我们的不是确定的答案,而是理智而审慎的思维方法。从这里出发,我们才能更加宽容地理解他人、更加批判地对待自己,将哲学的种子内化在我们的生命里,而这正是哲学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今天,我们将告别学校,走向社会,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未来的日子里,希望与诸位同学共勉,继承北大哲学系学术传统,以各位老师为榜样,作时代的思考者,为达到现代社会的真正和解而努力,不辜负哲学,也不辜负我们的时代。 再次感谢北大,感谢哲学系,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
|
来自: hongzhuanyidui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