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学校课程建设应走向结构化和体系化

 陈农 2017-07-18

       从上海市上海中学的学校课程结构化、体系化建设(包括本部与国际部的课程建设)中,可以看到一所学校尊重国际标准,坚守中国特色,创设具有自身发展品牌与核心竞争力的探索与思考。

学校课程建设应走向结构化和体系化

(根据冯志刚在2017哈佛中心校长会议的发言成文)


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 

       一所学校的课程结构化、体系化,能够为不同类型、不同志趣、不同潜质的学生成长提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元的、可选择性的载体。学校课程的结构化、体系化建设,既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又需要传承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与特色,从集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出发,进行校本化整合、改造与提升。

不同类型的学校,集聚的学生群体不同。即使同一所学校,学生的发展志向、感兴趣领域、天赋潜质也有差异,在某一领域显现的潜能也有层次区别。基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潜质以及不同学生某一或某些领域的潜能是有层次的”认识,有条件的学校会努力构建体系化的学校课程,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培养空间,让不同类型、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潜质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轨道,促进校内公平,尽力做到因材施教。

我曾与一所来访的英国著名中学校长交流“如何检验学生应用已学知识的能力”这一问题,一致认为没有公认的合理评价方法。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应用所学知识能力的机会,学校能做的是提供可选择性的、多层次的、丰富的、体系化的课程,努力创设结构合理的人才孕育空间。

我校的特色是一校两部,本部为高中建制,招收上海生源学生,集聚资质相对优异的学生近一千两百人;国际部依照国际标准办学,为1~12年级建制,集聚不同国家、地区学生近三千人。两部在同一校园,课程体系相互辉映,资源共享,呈现出包容与融合、共同进步的气象,彰显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与核心竞争力、影响力。在此,结合本部与国际部学生成长的案例,思考如何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化,努力搭建结构合理的人才培养平台。

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学校课程是学生素养培育的源泉

学校课程建设是不同类型、不同潜质人才培养平台的基本载体。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学校课程,是学生素养开发的源泉,也是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成长空间。我校可提供足够多的可选择课程以及相匹配的科技活动项目,让学生在这些课程选择学习中,获得应用已有知识的机会,习得更多的新知,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刺激他们的好奇心,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发现自己的特长,夯实自身个性化的知识构成。

以我校国际部12年级加拿大籍学生岳同学为例,他选学了四门国际文凭IB高水平课程: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经济,并在IB拓展性论文中选择了最具挑战性的数学,自学大量专业知识,完成论文《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RSA Algorithm: A Proof of Correctness for the Cryptosystem and an Eavesdropper’s Struggle》,获得内部评价A等。

在机理分析”在2016年 ISEF四川科学工程大赛中荣获了“Superior Ranking”奖。与同学合作撰写的论文,在大学水平的数学建模竞赛中排名前6%。他担任国际部“数学社”社长,还于11年级创立了“计算机社”。目前,该生同时被普林斯顿大学及剑桥大学录取,未来准备选择应用数学方向。

这个案例的启示是,学校的课程建设,需要按照国际标准来设置(包括可选择性、层次性),对国外或国际组织创设的、有一定影响力的课程中的积极元素要加以借鉴与学习,并融合我国教育的优势,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校国际部高中阶段已形成了高选择性的“套餐式”课程体系,包括开设的27门IB课程、20门美国大学先修AP课程,多个领域的核心分层基础课程以及各学段选修课程。在多年的实践和积累中,上海中学国际部已构建起了既符合国际课程标准又富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其也为本部诸多课程建设的思考提供了参照点。

以IB课程为例,其建立在“学科群”思想上的高选择性,包括科目选择和层次选择,让学生通过选择课程的过程,认识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思考“如何认真对待未来”。

借鉴IB课程“学科群”思想,本部构建了适合上海中学,且与学生的志、趣、能相匹配的学校课程图谱,包括语言与文学、实验科学等7个学习领域的14个学科范畴的五百多个科目与模块,每学期开设一百五十余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极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借鉴AP课程的经验,我校本部2013年起自主探索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大学先修课程,促进学生有准备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更广的、层次更深的内容,至今累计有近四百人选学,为理科类有潜质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高端课程平台。

以多元、分领域的课程选择激活学生的发展志趣

结构合理的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需要激活学生的志趣,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形成多元的、分领域的课程选择空间,拓展学生学习的校内外资源。学校应当通过创建多元的、分领域的课程选择空间,不仅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而且要充分借助与学校发展匹配的校外资源,让不同志趣领域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高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学生对自身的志趣认识需要与未来发展结合起来思考,需考虑志趣领域与潜能的匹配,学校有责任提供多元的、分领域的课程,给予学生必要的校内外学习资源环境,促进学生志、趣、能的开发。

以我校本部2017届科技班魏同学为例,她是科技班中的一名女生,曾获得全国物理学科竞赛一等奖,因喜欢物理而选择学习科技班物理方向的专门课程。她借助学校的物理光学实验室平台、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实验室平台,在物理专门领域课程教师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的指导下,经历了科技创新大赛的失利后不改初衷,执著探究自己感兴趣的“烟颗粒疏密条纹成因”课题研究。

在一年半时间里,她拍摄了三四百张不同形态的烟,建立了烟运动数学模型,最终推导出等效附加压强的公式,完成了研究课题“恒温热源上方气流的运动和烟颗粒疏密条纹成因的研究”,获得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论文比赛获邱成桐银奖,并在大学选择方向时,将物理作为自己将来研究的方向。

该生的成功得益于我校为学生创设的、多元的、分领域的课程。目前,我校一是设置了科技班(开设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医学五个领域专门课程)、工程班(开设智能工程与土木工程、通讯、海洋、能源、环境五个领域专门课程),并开展基于专门课程学习基础上的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获得志趣聚焦与潜能开发;设置了平行班的实验组(开设金融、节能汽车、法学、微电影、人体医学、主持与演讲等专门课程),注重学生对某一领域课程概貌的了解,并推进基于专门课程学习上的课题研究,注重在某些点上的深入。

二是创设与分领域的专门课程实施相匹配的实验室以及引入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来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志趣开发。对于一所中学来说,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多元的、分领域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校内外资源的高度集成。

我校既有完成基本实验任务的传统实验室,也创设了多层次、多样化、系统化的创新实验室三十多个。有培养学生技能的实验室,如摄影实验室与非线性编程实验室;有能够反映现代科技前沿发展,引导学生探究热点或前沿问题,层次比较高的激光光纤实验室、现代仪器分析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等;有培养学生艺术修养与兴趣的iPad音乐实验室等。

我校多元、分领域的科技班、工程班以及实验组专门课程建设、课题研究,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17所大学以及科研院所合作,为学生搭建兴趣激活与聚焦的平台,推进了大学和中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链的形成。这些专门课程与课题研究,高校或科研院所专家均参与指导、授课,让高校专家能够近距离了解中学生的水平,从而更科学地评价与吸引优秀学生,突出了“多元平台建设”的双赢性。

像魏同学这样通过课程选择、课题研究逐渐明确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学生还有很多。我校连续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所选课程、所做课题与大学专业选择的匹配度,科技班与工程班超过90%,平行班近80%。

以小班化、个性化教学引领学生的优势潜能开发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经常可以发掘在某一领域已经显现较强潜能,而且表现出良好的学科领域学习兴趣的学生。为使这样的学生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我校对这批学生进行小班化教学,在夯实学生全面知识基础以及良好的德育、人文修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基于志向、感兴趣领域,开发已显现一定潜质的优势潜能。

对于其中特别优秀的学生,我校采用“1 N”的团队指导方式,即配备一名专门指导教师,然后再集聚多方面的校内外教师给予个性化指导,让其优势潜能达到应有的高度。

我校从2008年起,连续9年,每年都有学生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金牌,而且每一个获奖学生都对数学感兴趣且具有全面的知识素养,在班级与学校综合成绩排名都处前列。

其中,2013届的刘同学最不容易,他高二就入选国家队,但只获得铜牌。顶着巨大压力,凭着对数学的痴迷与一股不服输的劲,高三他再次考入国家队并获金牌,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抗挫折能力起了关键的作用。除了数学小班课的学习,他还选修了“质数”“吴文俊与平面几何的机械化证明”“数学电路”等课程,拓展了数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我校也派出了2位专门指导教师以及邀请高校专家给予其个性化辅导,最终他在2013年以全球第一的成绩获得IMO数学金牌,现于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基础数学。

对于在某些领域已经表现出强潜能的学生,我校提供的个性化课程学习,能够将其带入高层次学习体验,这种体验的产生需要满足三个核心条件。其一,富有挑战性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感兴趣领域的兴趣,使他们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灵活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对强潜能学生来说,进行分层、分班教学更有助于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发展,同时宜采用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协作)与讨论教学模式。其三,高端交流与激励。除了校内交流还可送学生参加全国及国际学科交流活动,让“高手”集聚,产生思想交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动力。

在这里,我们一直强调学生立志与德育、人文修养的重要,否则其优势潜能开发得再好,也可能不能为国家、社会所需要。这也是为什么我校在强调学生学科、专业领域兴趣的同时,注重对强潜能学生进行德育课程与人文课程奠基的重要原因。

上述例子中提到的学生,都受益于学校高端课程选择、创新实验室平台、小班化教学、专家指导团队等学校提供的切合学生发展的、具有合理结构的创新平台。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展轨道,促进校内公平,尽力做到因材施教。

设计跨学科、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需求,敏锐地回应学生发展需求是对学校创新平台构建的要求。高中阶段需注重学生志趣聚焦,并促进其形成初步理性的专业取向选择。而小学、初中阶段需给予学生大量课程、活动平台,保持学生好奇心,可以让学生自由展现天赋与发展潜质。实践表明,在小学、初中阶段,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我校在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构建一流的研究型、创新型基础教育领先名校的目标。其中,设计跨学科、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的探究激情是引导学生“喜欢学习、喜欢探究”的重要环节。

以我校国际部初中、小学阶段为例,其课程体系包括核心学术类课程、兴趣发展与素养类课程、创新体验与实践活动。核心学术类课程,覆盖学生的基础学力发展;兴趣发展与素养类课程,包含体育、音乐、美术、信息素养、综合学术能力、世界语言、多领域兴趣发展课程等,这些课程有必修、选修,跨越课堂内外,包括社团等;创新体验与实践活动包括在初中阶段试点实施的9门创新课程,涉及科学、工程、信息、艺术、文学、媒体等多个方面。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对于他们的成长而言,最需要的是合理的发展空间,这种合理不仅仅是满足学生现有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学生能力“最近发展区”的内在潜能激发需求。因此,就学生成长来说,学校能够提供的最好帮助就是为不同类型、不同志趣领域、不同潜质学生创设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不仅要注重国际经验融入,而且要在把握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形成具备层次性、整体性、系统性、特色性的课程结构。

具有合理结构的学校课程体系,是一个融入学校精神的生命体,既要为已经显现兴趣与潜能的学生创设发展空间,也要为探索自身兴趣与潜质所在的学生创设发展环境;既要考虑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也要为不同层次、不同志趣领域的学生创设多样的激活方式,将学生的发展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学校体系化的课程为创建结构合理的人才培养平台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其价值取向在于引导学生“因为喜欢”而学习。

原载于《现代教学》2017年5A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