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完端午节,马上就迎来了儿童节。从年龄上说这个节早就没我嘛事了,心理上来说还是特别想过节的。
儿
兒
孺子也。从儿,象小儿头囟未合。(《说文解字》)兒是小孩的意思,“儿+臼”,在人字的异写上加上了一个“臼”象是没有闭合的头囟。这个字就是婴儿的形象,《仓颉篇》中讲:男曰儿,女曰婴。我们知道新生儿的头囟都是开着的,随着成长逐渐闭合,古人就是通过这个生理规律造出了“兒”字。
这个“兒”的字头像是繁体字的“兴”。
“臼”左边写成两竖的样子在书法中很常用。
这个“兒”圆胖胖。
王羲之笔下的“兒”像是张笑脸。
比较规范的草写。
这兒像是“火”字多一点,那么火是“红孩儿”。
草成这样也是够了,两点+人。
童
下面说“童”,这个字肯定会让大家吓一跳。
童
男有辠曰奴,奴曰童,女曰妾。从?,重省声。(《说文解字》)这句里面有一个生字,解释好了这句就都好懂了。辠(zui)就是罪字,传说秦始皇看这个字长得像“皇”字觉得不吉利就改为了“罪”字。
中间大大的“目”代表眼睛,上部是刑具,扎到眼睛上,下部是壬。在受刑罚的样子,是罪犯形象。也有人把这个字看成上部是小辫中间是头下部是襁褓,标准的婴儿形象。
后来中间加上了表示读音的“东”字,金文中“东”字下还加上了“土”,字形与“重”相近了,也使“童”这个字变得那么老长。
几经流转,“童”中间的“目”省去,下部的“東+土”也变成了“里”。
到汉隶中,已经是“立+里”的样子了。
到了清代的金农手里“童”字写的比金文还要长。
王羲之写的故意左半部伸张,重心都在右半部。
这个“童”字端庄中带有动势。
层层叠叠像一幢宝塔。
方圆并用,虽是草写一丝不苟。
横竖间有开有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