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朝诗人的隐逸之情

 liuhuirong 2017-07-18
   
 
  庾信的隐逸诗
  
  庾信的诗歌以入北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受到梁昭明太子的宠信,游赏池苑,应令奉和,创作风格具有绮艳的特征,号称“徐庾体”。庾信入北之后,由于颠沛流离的身世以及思乡的情感,诗歌风格雄健遒劲,晚年时向往隐逸求仙。隐逸诗多为晚年所作,从诗中来看,显然以隐士自居,以隐逸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包括隐居生活状态与农事活动两类。
  庾信描述隐居生活状态的诗有《奉报穷秋寄隐士诗》《寒园即目诗》《卧疾穷愁诗》《山斋诗》等,注重对隐逸生活的孤寂、穷愁、寒冷的情感体验。这类诗在情感基调、内容表现、环境描写、隐士行为等方面都有相似的特征,诗人往往选择一些寒冷、荒凉、幽静的意象来突出主体感受,但是也会表现闲适之感,这与南朝隐逸生活类诗歌突出主体的愉悦闲适的情调有明显不同,如《奉报穷秋寄隐士诗》:
  王倪逢啮缺,桀溺偶长沮。藜床负日卧,麦陇带经锄。自然曲木几,无名科斗书。聚花聊饲雀,穿池试养鱼。小村治涩路,低田补坏渠。秋水牵沙落,寒藤抱树疏。空枉平原骑,来过仲蔚庐。
  这首诗是为报谢赵王来访而作。从诗题推测,赵王来访后可能有诗相赠。创作于北周武成元年九月,地点是长安,无职事官。②诗人选择先秦两汉时王倪、啮缺、桀溺、长沮等隐士事迹起兴,以描述自己的隐逸生活为主,高卧藜床、养鱼饲雀、耕作补渠,隐士生活的状态是悠闲、平静,在秋水浅沙、寒藤疏树等穷秋景色中,反衬出诗人落寞荒凉的隐逸心态。最后以平原骑过钟蔚庐,表明自己像张仲蔚一样隐居。
  庾信的《卧疾穷愁诗》《幽居值春》,从内容、风格等方面来看,大约与前一首诗的创作时间很接近。
  危虑风霜积,穷愁岁月侵。留蛇常疾首,映弩屡惊心。稚川求药录,君平问卜林。野老时相访,山僧或见寻。有菊翻无酒,无弦则有琴。讵知长抱膝,独为梁父吟。
  (《卧疾穷愁诗》)
  山人久陆沉,幽径忽春临。决渠移水碓,开园扫竹林。欹桥久半断,崩岸始邪侵。短歌吹细笛,低声泛古琴。钱刀不相及,耕种且须深。长门一纸赋,何处觅黄金。
  (《幽居值春》)
  诗人在隐逸生活中常伴有一种忧患意识,“留蛇常疾首,映弩屡惊心”,以葛洪与严君平的隐逸事迹、陶渊明的有菊无酒、有琴无弦的隐逸生活意象,构成庾信自身隐逸生活的意义与情趣。“梁父吟”意象隐含了诗人渴望建立功业的思想。在《幽居值春》中,诗人抒写了春天来临时愉悦自得的心情,然后,整理隐居环境,细笛、古琴、短歌等慰藉着诗人远离世俗的隐逸之心,对隐逸生活中的细节关注是庾信隐逸诗的特色。庾信描写隐居时务农状况的诗歌有《归田诗》:
  务农勤九,归来嘉一廛。穿渠移水碓,烧棘起山田。树阴逢歇马,鱼潭见酒船。苦李无人摘,秋瓜不直钱。社鸡新欲伏,原蚕始更眠。今日张平子,为人所怜。
  以张平子隐逸的窘况来说明隐逸的艰难,隐士耕稼原本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方式,表现了以农为生的艰难。
  庾信的《寒园即目诗》在描述隐居生活之时却暗示了仕宦的危险状况:
  寒园星散居,落小村墟。游仙半壁画,隐士一床书。子月泉心动,阳爻地气舒。雪花深数尺,冰床厚尺余。苍鹰斜望雉,白鹭下看鱼。更想东都外,群公别二疏。
  寒园,即《小园赋》中的所描写的“小园”,此诗大约作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这年,赵王招、宇文先后被杀,诗人把自己置于一个荒凉萧索、远离尘俗的环境中,半壁画、一床书相伴,体验着孤独、寂寞的隐逸生活,正值寒冬季节,却是“阳爻地气舒”,孕育着一种力量,而“苍鹰斜望雉,白鹭下看鱼”的情景中暗含着一种杀机,诗人意识到了眼前的政治危机,因此渴望效仿汉代的二疏,辞官归隐。庾信诗中,“二疏”意象仅在此处出现了一次。
  在寻访隐士时产生隐逸情怀,如《奉和赵王隐士诗》:
  洛阳征五隐,东都别二贤。云气浮函谷,星光集颍川。霸陵采樵路,成都卖卜钱。鹿裘披稍裂,藜床坐欲穿。阮籍惟长啸,嵇康讶一弦。涧险无平石,山深足细泉。短松犹百尺,少鹤已千年。野鸟繁弦啭,山花焰火然。洞风吹户里,石乳滴窗前。虽无亭长识,终见野人传。
  以隐士事迹起兴、用典,然后描述隐士的生存环境――泉水潺潺、野鸟鸣唱、山花烂漫,在这种隐逸环境中,诗人油然而生企慕隐逸的情怀。动植物意象中的鹤、松,均是道教中长寿的仙物,隐逸的道教色彩更浓厚了,隐居处所石洞给人以养生修炼的,超越世俗、超越生命之有限的感觉。
  庾信《和王少保遥伤周处士》,表达了对周弘让的悼念之情。王褒与周弘让交往频繁,多有诗书往来,从庾信和诗来看,王褒应有《遥伤周处士》诗,但现已不存,庾信和诗如下:
  冥漠尔游岱,凄凉余向秦。虽言异生死,同是不归人。昔余仕冠盖,值子避风尘。望气求真隐,伺关待逸民。忽闻泉石友,芝桂不防身。怅然张仲蔚,悲哉郑子真。三山犹有鹤,五柳更应春。遂令从渭水,投吊往江滨。
  诗人将周处士之死与自我客居他乡相比照,借遥伤周处士之际,表达自己的乡关之思,“同是不归人”的处境是相同的,追忆无缘交往的过程,对隐士充满了敬慕之情,伤悼隐士之死,而道教中的“三山”意象暗喻隐士归仙,“五柳”则是化用陶渊明诗歌意象指出周处士隐居之地,抒发自己无法亲自前往悼念,只能遥对江滨投书祭吊之情。
  庾信的隐逸诗以隐逸生活与环境为表现内容,体验隐逸生活的同时,伴随着对功业理想的渴望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因此,诗歌选择了表现寒冷孤寂之感的自然意象,展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独特心理体验。
  
  王褒的隐逸诗
  
  王褒的经历与庾信相似,都是由南入北。但是他的隐逸思想显然没有庾信强烈,因此隐逸诗的数量要比庾信少得多。据《周书王褒传》载:太祖“于是授褒及克、殷不害等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常从容上席,资饩甚厚。褒等亦并荷恩眄,忘其羁旅焉”③。可能在这种高官礼遇之下,他渴望隐逸的心情也就减弱了。其《赠周处士》表达了渴望隐逸的心情:
  我行无岁月,征马屡盘桓。崤曲三危,关重九折难。犹持汉使节,尚服楚臣冠。巢禽疑上幕,惊羽畏虚弹。飞蓬去不已,客思渐无端。壮志与时歇,生年随事阑。百龄悲促命,数刻念余欢。云生陇坻黑,桑疏蓟北寒。鸟道无蹊径,清汉有波澜。思君化羽翮,要我铸金丹。
  王褒“与梁处士汝南周弘让相善。及弘让兄弘正自陈来聘,高祖许褒等通亲知音问。褒赠弘让诗,并致书。”④诗中对自身处境感慨万分,屈节仕周的无奈,对隐士的思念,对年命短促的慨叹,甚至以飞蓬来喻自身漂泊不定的生存状态,渴望能够与周处士一起隐逸,同铸金丹,修道养生以求长生不老,其中思念故人的情感更加突出,隐逸之情也在渴望长生之际才略有流露。
  王褒的《奉和赵王隐士诗》被收录《艺文类聚》卷三十六人部隐逸类,但赵王宇文招《隐士诗》,今已失传。王褒和诗是赞美隐士清虚逍遥的生活情态的:

  凫鹄均长短,鹏共逍遥。清襟蕴秀气,虚席满风飙。断弦唯续葛,独酌止倾瓢。菖蒲九重节,桑薪七过烧。

  赵王宇文招、庾信、王褒等曾经一起进山寻访隐士,诗人描述了一幅隐士生活图,独酌、清襟、虚席、断弦,孤独却逍遥的隐逸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美。隐逸诗此时已经是追求隐士隐居时的一种情调。
  
  其他隐逸诗
  
  北朝隐士的隐逸诗很少,只有李谧的《神士赋歌》。从题名上看,似乎已经将隐士神仙化,但内容则是表达自己的隐逸观。据《魏书逸士传》:“(李)谧不饮酒,好音律,爱乐山水,高尚之情,长而弥固,一遇其赏,悠尔忘归。”⑤乃作《神士赋》:
  周孔重儒教,庄老贵无为。二途虽如异,一是买声儿。生乎意不惬,死名用何施。可心聊自乐,终不为人移。脱寻余志者,陶然正若斯。
  诗人追求陶然自乐的隐逸境界,否定了儒道两家的价值观,儒道只是表面的不同,实际是二而一的,只有放弃了对名的追求,才能享受到更为自由舒展的隐逸人生。
  北周明帝宇文毓《贻韦居士诗》是以征隐为目的的。据《周书》载:韦,“字敬远,志尚夷简,澹于荣利。弱冠,被召拜雍州中从事,非其好也,遂谢疾去职。前后十见征辟,皆不应命。属太祖经纶王业,侧席求贤,闻养高不仕,虚心敬悦,遣使辟之,备加礼命。虽情谕甚至,而竟不能屈。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所居之宅,枕带林泉。对玩琴书,萧然自逸。时人号为居士焉。至有慕其闲素者,或载酒从之,亦为之尽欢,接对忘倦”⑥。后周明帝即位,礼敬愈厚。乃为诗以贻之曰:
  六爻贞遁世,三辰光少微。颍阳让逾远,沧州去不归。香动秋兰佩,风飘莲叶衣。坐石窥仙洞,乘槎下钓矶。岭松千仞直,岩泉百丈飞。聊登平乐观,遥望首阳薇。傥能同四隐,来参余万机?
  诗中描述了由秋兰、莲叶、飞泉、仙洞构成的隐居处所,“四隐”指商山四皓,希望韦能归来出仕,韦答诗现已不存,表达了愿时朝谒之意,周明帝大悦,敕有司日给河东酒一斗,号之曰逍遥公。统治者与隐士之间原本是一种对立的关系,此时却得到了高度的和谐。
  北魏常景《赞四君》诗四首吟咏隐士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魏书》载:“景淹滞门下积岁,不至显官,以蜀司马相如、王褒、严君平、扬子云等四贤,皆有高才而无重位,乃托意以赞之。”⑦
  长卿有艳才,直致不群性。郁若春烟举,皎如秋月映。游梁虽好仁,仕汉常称病。清贞非我事,穷达委天命。
  王子挺秀质,逸气干青云。明珠既绝俗,白鹄信惊群。才世苟不合,遇否途自分。空枉碧鸡命,徒献金马文。
  严公体沉静,立志明霜雪。味道综微言,端蓍演妙说。才屈罗仲口,位结李强舌。素尚迈金贞,清标陵玉彻。
  蜀江导清流,扬子挹余休。含光绝后彦,覃思邈前修。世轻久不赏,玄谈物无求。当途谢权宠,置酒独闲游。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自己才高而无重位,为此诗人选择了四位怀才不遇的隐士,藉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情感。
  北朝隐逸诗的情况大致如此,庾信与王褒伴着思念家乡情怀的隐逸诗显示出与南朝不同的风格特点,庾信的诗歌中所包容的对政治形势的敏感、对北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之情显然要更多于王褒,这个时期征隐诗融入道教色彩却表现出与南朝隐逸诗更接近的特征。
  
  ①③④⑥唐令狐德芬等:《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544―546、731、731、544页。
  ②刘跃进、范子烨:《六朝作家年谱辑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⑤⑦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7、1802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