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吸取教训借鉴经验治国家

 liuhuirong 2017-07-18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时,唐王朝虽已建立约有九年的时间,可是除去讨伐各种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的时间。唐王朝真正致力于国家治理工作不过才一两年的时间。摆在李世民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寻求治术,把整个国家纳入正常的运转轨道。

   太宗即位之初,曾与群臣讨论治理之术,并感慨:“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也就是说,隋乱初平,大宗担心老百姓不容易被教化。谏议大夫魏徵接着 皇帝的话说:“不是这样的,太平盛世的百姓容易娇贵散漫,娇贵散漫则难于教化;历经乱世的百姓深感愁苦,深感愁苦则易于教化。这就好比是‘饥者易为食,渴 者易为饮’。”大家觉得魏徵的分析很有道理。但右仆射封德彝站出来表达不同意见:“夏、商、周三代以来,百姓渐渐浮诈,过去秦朝以法律来治理国家,汉朝则 用霸道,他们大概不是不想教化好百姓,只是做不到罢了。魏徵是个书呆子,不识时务,如果相信他的虚妄之论,必定会国破家亡?”魏微也不甘示弱:“每个朝代 都有各自治理同家的方法,像黄帝、颛顼、商汤、周武等人之时,都是太平盛世,难道不是人乱之后的大治吗?若说人心不古,渐致浇讹,那么发展到现在,人恐怕 都变成鬼魅了,还谈什么治理百姓。”

  这场辩论以魏徵的胜利而告终。

  为什么唐太宗最终采纳了魏徵的意见?正是因为魏徵的意见不仅吸取了历史的教训,而且借鉴了历史的经验。

   太宗起于戎伍之间,历经隋末动乱,深知隋炀帝乱政的教训,百姓乱中思治,唐太宗在起兵反隋朝的经历中深有体会。魏徵认为百姓乱后易于教化,正是基于这种 考虑,这与太宗的经历体会相符。这就是所谓的吸取历史的教训,吸取教训并不意味着否定历史。历史上好的经验我们还是要学习。魏徵是意思是说:“每个朝代都 有自己的统治方法,我们唐王朝也不例外。”只要采取符合时情的统治方法,我们—定能够治理好国家。试想,此时的李世民初登帝位,正值中年,志得意满,正当 希望一展身手之时,再加上战场上培养起来的自信心,哪里有连百姓都治理不好的道理?魏徵的意见与太宗的心思不谋而合。

  反观封德彝的言论就没有这么高明。魏徵的意见最终得到李世民的认可,自然是情理之中了。

  这次君臣讨论在贞观时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讨论是为贞观时代“定策”,也就是说,通过这次讨论胜出的魏徵的意见成了唐王朝今后二十多年间的指导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