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马古道(109)藏彝走廊的节点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7-07-18

茶马古道(109)藏彝走廊的节点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昆仑山东延的巴颜喀拉山脉,西北至东南走向横卧中国中西部,主峰巴颜喀拉山海拔5267米,是黄河与长江河源段的分水岭。其西接与可可西里山,东抵邛崃山,北坡为大陆性高原气候,多缓坦丘状高原,南坡多深切的峡谷。南坡自东向西为长江水系的岷江、大渡河、雅砻江源流,西路边茶除岷江水系的松茂古道、黑水道外,通过大渡河、雅江源流河谷进入西北部古代羌地草原。
    古羌主要分布在巴颜喀拉山脉以北广袤的草原,分为东羌和西羌。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征羌,东羌被中原融合,西羌一部分迁徙至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成为婼羌部落。另一部分翻过巴颜喀拉山脉,通过长江水系上游支流的河谷,经川西民族走廊至雅鲁藏布江流域,成为发羌、唐牦等羌人部落,迁移中驻留在岷江流域的一部分古羌,为今日羌族来源之一。古羌甚至远足缅甸。甘、青至川西北的党项羌,在宋代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1227年与成吉思汗一起烟消云散。
    上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藏彝走廊”,以藏语支和彝语支为主要语言的多民族交融地带,费孝通视古羌是“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他在《关于我国的民族识别问题》中述:“吐蕃势力进入藏彝走廊以后,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夷人、羌人与吐蕃发生了民族融合并产生今天的嘉绒藏族。”“可以说中华民族这个一体化中经常在发生混合、交杂的作用,没有哪一个民族在血统上可说是‘纯种’。”
    与费孝通观点相反的是史学家任乃强,他在《羌族源流探索》中述:印度半岛是孕育黄色人种的胎盘,羌族的祖先是从缅甸等地沿横断山脉进入青藏高原的一支。这个迁徙的方向“藏彝走廊”相反,任乃强提出了“川西走廊”说。任乃强既是中国近代藏学奠基人和康区社会研究第一人,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学者。1929年在雅砻江边新龙县与土司之女罗哲情措结婚。
    不管由北往南,还是自南向北,在长江上游支流源头的地理节点上,自然环境变化对羌夷融合的影响不可抗拒。这些节点上的河谷,有助于读懂西部民族人文变迁的脉络和茶马古道的形成。
  
   长江水系·大渡河上游支流·大金川上游河谷构成的南北古道(一般认为脚木足河上游支流玛可河为大渡河正源,发源于果洛山南麓,隔分水岭的久治处黄河水系)
1、脚木足河上游右支:梭磨河谷·脚木足河谷,脚木足河-梭磨河-松岗镇-马尔康-刷经寺-壤口。
2、脚木足河上游左支:麻尔曲河谷·玛可河谷,阿曲-甲尔多-久治;麻尔曲右支阿柯河谷:亚尔堂-班玛。
3、大金川上游左支杜柯河:杜柯河谷,观音桥(绰斯甲)-壤塘-年龙-分水岭-班玛。
4、杜柯河上游左支:色尔曲河谷,翁达-色尔曲-色达-年龙--班玛。
5、大渡河上游支流:大金川河谷,丹巴-金川-观音桥。
6、大渡河上游支流:小金川河谷,小金川上游左支抚边河,抚边河谷
  
长江水系·雅砻江上游支流·鲜水河上游河谷构成南北古道
1、鲜水河上游右支泥曲:泥曲河谷,炉霍-甘孜。
2、鲜水河上游左支达曲:达曲河谷,炉霍-四通达-达吉冷寺-色达(6983县道);及四通达-夺多-然充-石渠。
3、雅砻江上游支流:鲜水河河谷,雅江县-两河口-道孚县-炉霍。
 
    游牧民族从北方宽阔的草原翻过巴颜喀拉山脉,挤入深切的峡谷。土地资源稀少,既不适合大片放牧,也不适合大片的耕种,文明的物理时间被扭曲、拉长。无法逾越的、半牧半耕方式被坚硬石头所包裹,碉楼把私有制垒到极致。“一旦逢遭灾荒,北方草原上的牧民就会成群结队,南下就食农区。当双方的经济和人口发展到一定程度,农牧矛盾就会尖锐起来,牧民成为当时生活在农区的人的严重威胁。”【注1】,碉楼无疑是对抗游牧流动的公有性最有效的堡垒。部落制演变为土司割据,是不能“促成中央集权政体的一个历史因素。长城表现了这一个历史过程。”【注2】。碉楼的建筑形式把长城的作用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出来,它既抗拒游牧流动的公有性,又无法摆脱非流动的农耕依赖土地的私有性,在纠结中展现了一个奇特的文明进程,茶叶在其中担当了融合“酶”的作用。
    【注1、2】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脚木足河谷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梭磨河谷中的西索民居,碉房多为三层石楼,底层养牲畜,二层是日常起居,三层为经堂。除嘉绒民居固有建筑风格外,厚达1米的墙体上窄下宽,截面呈直角楔形。墙面垒砌呈向上弧线排列,形成碉房四角高挑的视觉,也使垒砌墙体应力向内,通过横梁平衡,西索民居的墙体垒砌技术在藏族民居中达到顶峰。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西索村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梭磨河谷中八角碉楼。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甘堡藏寨(2014年拍摄,35mm胶片)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梭磨土司官寨,伊莎贝拉·伯德,1896年拍摄,1899年出版《长江流域旅行记》。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维关雕楼,伊莎贝拉·伯德于1896年拍摄的,中文版《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

  
 
    梭磨土司官寨距马尔康县城36公里,位于梭磨乡的木尔溪村,雍正时始建。梭磨土司的历史上出过两位著名的女土司,1737-1757年乾隆年间有若尔玛木初女土司,1799-1814年嘉庆年间的三郎若尔玛女土司。乾隆两次金川之役,若尔玛木初女土司倾其所有。金川平定后,乾隆封梭磨女土司金印一枚和大片领地,辖地达六万平方公里,后再赐“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金匾一块。使梭磨女土司风光二十多年,故梭磨土司官寨又称为梭磨女土司官寨。“梭磨”河谷也因梭磨土司官寨的兴盛而得名,规模远在卓克基土司官寨之上。
    1896年,伊莎贝拉·伯德身处近代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近代文明使她成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第一位女会员。闻得东方大山深处梭磨女土司的故事,用西方社会的眼光好奇传说中的女权。时年65岁的她由岷江上溯杂谷脑河谷,翻鹧鸪山进入梭磨河谷,造访梭磨土司官寨,此时女土司早已香消玉损。伊莎贝拉在《长江流域旅行记》中对沿途碉楼记载:“我认为在近代,碉楼的楼顶很可能用来点燃烽火,但通过详细地考证一些碉楼后,我更倾向于相信这样一个事实:在碉楼的入口处是由便于移动的石头和泥土堆成的斜坡,这样各种物资通过斜坡搬运到碉楼内,牲畜也通过斜坡被赶进碉楼。人们搬走堆在碉楼外的泥土和沙石后,通过圆木楼梯进入最后的入口,然后把圆木楼梯搬进碉楼。这样,碉楼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避难所。碉楼的底层有牲畜,人则住在碉楼的上层,人和牲畜的粮食也存放在碉楼里。这个理论是通过考证一个村寨的几个碉楼后得出来的。很可能当时的土司、头人或村寨里的富人都有自己的这种避难碉楼。碉楼的建筑风格是远非野蛮人的能力所能及的。”
    伊莎贝拉离开梭磨土司官寨十八年后,1914年起梭磨土司“流官”执政,九世班禅曾为梭磨流官土司之一。流官起始二十年后,庄学本到访,在他的《羌戎考察记》中,详尽描述了这条后来被称为川藏北路的茶马古道。官寨现仅余一座约4米高的碉楼,人们只能从伊莎贝拉的照片中领略梭磨河谷的传奇。
    伊莎贝拉书中描述梭磨河谷:“峡谷风光让我联想起美国落基山脉峡谷风光一些最美的景色。繁茂的落叶树林、开满鲜花的树丛、悬挂的枝叶、各种不同的植物以及从树上悬挂下来足有5英尺长的碧绿的松萝使这里的景色更胜一筹。”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梭磨河秋色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翻过黄河长江的分水岭,梭磨河谷中的嘉绒民居(2014年拍摄)。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从杂谷脑河谷远眺鹧鸪山(2014年拍摄)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鹧鸪山西麓梭磨河谷中的碉楼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云层中的鹧鸪山(2014年拍摄),为吐蕃东进蜀地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是大渡河与岷江水系的分水岭。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甘堡藏寨(2014年拍摄,35mm胶片),曾为杂谷土司所辖,金川之役中为乾隆一马当先。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5·12地震后遗存的甘堡藏寨民居(2014年拍摄,35mm胶片)。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杂谷脑河谷中废弃的嘉绒民居(2013年拍摄)。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维关碉楼(2013年拍摄)位于桃坪羌寨与甘堡藏寨之间的杂谷脑河谷中,杂谷脑河发源于鹧鸪山南麓,系岷江支流,古称沱水。元明时期,为杂谷土司所辖。唐初吐蕃向松、茂扩张,欲打开维州大门,久攻未克。吐蕃嫁女于守城之将,于公元705-707年攻陷。后吐蕃降唐,唐发招设屯,维关之称由来。清代“改土归流”设番厅于薛城,是川西北交通要塞和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新修的维关碉楼与现今G317国道仅一河之隔,碉楼下是老的G317国道,地势险要。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杂谷脑河·桃坪羌寨·陈家碉楼(2014年拍摄)。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有“鲫鱼背”的桃坪碉楼(2014年拍摄)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杂谷脑河·桃坪碉楼(2014年拍摄)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桃坪羌寨·2014年拍摄·35mm胶片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桃坪羌寨·2014年拍摄·35mm胶片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桃坪羌寨·2014年拍摄·35mm胶片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桃坪羌寨·2014年拍摄·35mm胶片

 

 

茶马古道(107)藏彝走廊的节点

 

    桃坪羌寨·2014年拍摄·35mm胶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